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李文华

月刊

1672-2043

caep@vip.163.com

022-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是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报道领域包括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物炭对牛粪-酒糟-园林废弃物联合蚯蚓堆肥进程及重金属钝化的影响

    罗梦琴龚崇艳方婷江俊贤...
    1400-1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生物炭对蚯蚓堆肥过程理化特性、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重金属形态变化的影响,以牛粪、酒糟和园林废弃物为原料,分别添加5%(质量比)的竹炭、木屑生物炭和玉米芯生物炭,采用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etida)开展为期60d的堆肥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对照,3种生物炭添加显著增加了种子发芽指数,降低了堆体最终碳氮比,促进了堆肥腐熟,最终堆体全氮、硝态氮和腐植酸含量分别提高10。74%~13。20%、41。91%~54。29%和26。22%~33。44%,不同生物炭之间,添加玉米芯生物炭能提高有机质降解率和全氮含量,添加木屑生物炭可以提高堆体硝态氮含量和腐植酸含量。3种生物炭添加均提高了堆肥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了Actinomadura、Ilumatobacter和Saccharomonospora等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丰度;此外3种生物炭添加促进了铜和锌从可交换态转化为氧化态,钝化率分别提高了11。7个和5。87个百分点,添加竹炭处理对铜和锌的钝化率效果最好,能较好地促进铜和锌从活性较高的可交换态向着稳定性更高的氧化态转化。相关性分析表明,铜和锌的氧化态分配率与腐植酸、木质纤维素降解菌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竹炭、木屑生物炭和玉米芯生物炭均能提高蚯蚓堆肥腐熟、改善细菌群落结构和增加重金属钝化效率。

    玉米芯生物炭重金属赤子爱胜蚯蚓细菌群落结构园林废弃物

    沼液兼养培养微藻潜力及不同有机碳源影响

    管会博韩挺张茹菊叶小梅...
    1411-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沼液培养微藻可在收获藻生物质的同时回收碳、氮、磷养分,是沼液资源化利用极具潜力的途径。与光合自养相比,兼养培养可实现藻生物量快速积累,且对光、碳利用灵活,与透光性不佳的沼液相性较好,但目前缺乏相关研究论证其可行性。本文首先选取了小球藻Chlorella sp。、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栅藻Scenedesmus sp。,以葡萄糖为碳源利用猪粪沼液对3株微藻进行了兼养培养。结果显示,兼养策略可在大幅强化藻生物量积累的同时协同提升沼液污染物去除。其中,Chlorella pyrenoidosa展现出最佳的生物量及养分去除优势,培养7d生物量可达1。51 g·L-1,为光合自养的6。12倍,沼液COD、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较自养分别提高了20、36、41个和32个百分点。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具备两种典型碳代谢路径的有机碳源(葡萄糖-三羧酸循环,乙酸钠-乙醛酸循环)对Chlorella pyrenoidosa沼液兼养培养的影响,发现葡萄糖相较于乙酸钠更适宜作为沼液兼养培养的有机碳源,且葡萄糖浓度与利用效率呈负相关,1 g·L-1葡萄糖浓度条件下Chlorella pyrenoidosa具有最高的单位有机碳生物量产率。此外,兼养微藻通过代谢葡萄糖可协同提升光合性能,使PSⅡ最大量子产量、实际量子产量、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等维持较高水平,既弥补了沼液弱透光下光能不足,也强化了持续光照后的光系统损伤恢复机制。因此,本研究认为以添加1 g·L-1葡萄糖的沼液兼养培养Chlorella pyrenoidosa是克服沼液养藻光衰减等不利因素,强化微藻生物量产量及养分回收效率的有效方式,在畜禽养殖场沼液生物消纳与资源化利用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微藻沼液兼养葡萄糖乙酸钠

    生物炭配施硅肥对夜间增温稻田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郭峻泓娄运生邢钰媛王坤...
    1421-1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生物炭配施硅肥对夜间增温稻田水稻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CH4和N2O)的影响,2019-2020年连续两年进行田间模拟增温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夜间增温设3水平,用铝箔反光膜夜间(19:00-6:00)覆盖水稻冠层模拟夜间增温,即W0(常温对照,不覆盖)、W1(覆盖5mm铝箔膜)和W2(覆盖11 mm铝箔膜);生物炭用量设3水平,即B0(对照,0)、B1(7。5 t·hm-2)和B2(17。5 t·hm-2);硅肥种类设3水平,即Si0(对照,不施硅)、Si1(钢渣)和Si2(矿粉),Si1和Si2的用量(以SiO2计)均为200 kg·hm-2。结果表明:2019年5cm和10 cm稻田土层夜间均温分别增加0。3~1。0℃和0。2~0。7℃;2020年水稻植株冠层和株高中部夜间均温分别增加0。1~0。2℃和0。2~0。3℃。稻田CH4排放通量呈单峰型变化趋势,排放通量最大值和累积排放量出现于分蘖-拔节期;稻田N2O排放通量呈多峰型变化趋势。夜间增温处理的CH4和N2O累积排放量低于常温对照,生物炭配施硅肥可一定程度抑制CH4排放,但促进N2O排放。CH4对稻田总增温潜势的贡献起主导作用,占比大于84%。夜间增温明显降低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生物炭可有效缓解夜间增温对水稻产量的不利影响,配施钢渣可降低总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稻田减排,江苏沿江同类稻田水稻低碳生产应对气候变暖的技术措施为施用生物炭17。5 t·hm-2并配施钢渣(以SiO2计)200 kg·hm-2。

    夜间增温生物炭硅肥水稻碳排放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