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李文华

月刊

1672-2043

caep@vip.163.com

022-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是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报道领域包括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稻秸秆对羊粪好氧堆肥理化特性与氮素转化的影响

    韩大勇李拥军刘海霞周明夏...
    1896-1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稻秸秆对羊粪好氧堆肥理化特性和氮素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湿质量比的羊粪与稻秸秆为原料,进行好氧堆肥,羊粪与稻秸秆湿质量比分别为9∶1、8∶2、7∶3、6∶4和5∶5,研究稻秸秆与羊粪不同湿质量比组合对羊粪堆肥进程、堆肥理化性质、气体排放以及氮损失的影响,对比不同堆肥产品特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堆肥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稻秸秆能够加速羊粪堆肥进程以及有机质分解,使堆肥体3d内进入高温期,并且高温期维持了13~21 d;羊粪与稻秸秆湿质量比8∶2(C/N比为19。75)的堆肥体最高温度可达73。88℃,高温阶段(≥50℃)持续时间最长(27d),30d时种子发芽指数达到80%以上(81。8%);堆肥过程中O2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R=-0。615,P<0。001);羊粪与稻秸秆湿质量比9∶1、8∶2、7∶3、6∶4和5∶5组合的总氮损失分别为20。54、17。91、17。07、15。28 g和13。26 g,表明堆肥初始C/N比越低,总氮损失率越高;羊粪堆肥时添加稻秸秆可以缩短进入高温发酵期的时间,加快堆肥进程;羊粪添加稻秸秆堆肥时初始C/N比越高,NH3和N2O的累计排放量越小,NH4+-N、NO3--N和总凯氏氮(TKN)的损失率越小;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羊粪与稻秸秆按湿质量比8∶2混合堆肥最优,堆肥的腐熟速度最快。

    羊粪稻秸秆好氧堆肥理化特性氮素转化

    中药渣蛴螬生物转化潜力

    赵青松裴鹏刚崔佳怡郭子璇...
    1907-1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蛴螬在中药渣生物转化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蛴螬转化实验(周期20d),研究了新鲜中药渣、发酵中药渣及其与有机物料(木屑、秸秆)配伍经蛴螬生物转化前后的养分含量、腐熟度指标及生物转化率的响应。结果表明:与生物转化前相比,转化产物总养分含量(N+P2O5+K2O)由1。59%~2。94%显著提升至3。36%~4。27%,有效氮(硝态氮+氨态氮)含量显著增加,碳氮比(C/N)由20。59~57。82下降至12。13~26。10,物料腐熟度显著提升(油菜发芽指数平均增加22。50%);与新鲜中药渣为底物的生物转化产物(T4处理)相比,发酵中药渣为底物的转化产物(T1处理)总养分含量提高24。49%,达到4。27%,总有效氮含量增加约4倍,虫体转化率和虫粪转化率分别大幅度提高至5。30%和89。49%,且发酵中药渣的转化产物C/N稳定在20以下,转化产物的农业适用性得到改善;相比于新鲜或发酵中药渣为单一底物的蛴螬生物转化产物(T1或T4处理),有机物料(木屑、秸秆)配伍处理组所得产物(T2和T3、T5和T6处理)的全钾(TK)、有机质(OM)含量和C/N大幅增加,而总养分、有效氮含量、电导率(EC)和油菜种子发芽指数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发酵中药渣的蛴螬生物转化效果优于新鲜中药渣直接生物转化,且与有机物料配伍可提高转化产物的OM和TK含量以及蛴螬的虫粪转化率。

    中药渣蛴螬生物转化养分含量

    秸秆还田和种植制度对长江中游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李心雨邓姣朱杰李成伟...
    1915-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不同稻作种植制度下温室气体排放对秸秆还田的响应,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连续监测秸秆还田和不还田条件下,双季稻、再生稻和春玉米-晚稻(玉稻)3种稻作模式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和相关环境因子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双季稻和再生稻周年CH4累积排放量分别比玉稻模式高175。5%和203。4%(秸秆还田)及109。6%和126。4%(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导致双季稻周年CH4累积排放量提高了31。4%,再生稻提高了33。9%,但对玉稻模式周年CH4累积排放没有显著影响。无论是否秸秆还田,玉稻模式周年N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双季稻和再生稻模式;秸秆还田导致玉稻模式周年N2O累积排放量增加36。3%,双季稻模式增加43。7%,但对再生稻模式周年N2O累积排放量没有显著影响。相关分析显示,CH4排放量与气温及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硝态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N2O排放量与硝态氮、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在100年尺度CO2当量下,玉稻模式的周年全球增温潜势(GWP)显著低于双季稻和再生稻模式;相对于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下双季稻模式的周年GWP显著增加31。8%,再生稻模式周年GWP显著增加32。8%,玉稻模式的周年GWP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下无显著差异。在所有处理中,周年GWP主要由CH4排放贡献,N2O排放引起的增温潜势占比较小,表明减少稻作系统CH4排放对减缓温室效应至关重要。无论秸秆是否还田,玉稻模式周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均低于双季稻和再生稻模式,秸秆还田对不同稻作系统的周年GHGI均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程度因稻作模式而异,玉米-晚稻轮作是一种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稻田种植模式。

    再生稻玉米水稻轮作甲烷氧化亚氮全球增温潜势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水位变化下长江下游围垦集约养殖鱼塘消落带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机制:以南京地区为例

    王寿鑫刘艺轩高艺菲周旭东...
    1928-1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水位变化对淡水养殖鱼塘消落带沉积物温室气体(GHGs)排放的影响,结合前期野外观测数据,选取南京市温室气体高排放的养殖鱼塘消落带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微宇宙培养实验,设置高水位、低水位、先高后低和先低后高4个不同水位的处理组,并结合气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光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3D-EEMs)等方法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静态高水位组的CH4累积排放量是静态低水位组的3。46倍,静态低水位组的CO2累积排放量是静态高水位组的1。21倍,静态低水位组的N2O表现为持续吸收。动态组中,水位上升和下降均促进了CO2、CH4和N2O的排放,其中水位上升组的CO2和CH4累积排放量分别是静态低水位组的1。15倍和2。53倍,水位下降组CO2、CH4和N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是静态高水位组的1。25、1。08倍和2。84倍。研究表明:水位变化差异和变化影响下的消落带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对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起到了关键作用。CO2排放与可溶性有机碳浓度相关性最高。CH4排放与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时与溶解性有机质定性光谱指数[腐殖化指数(HIX)和SUVA254(254 nm波长处的紫外吸光度与总有机碳的比例)]有显著相关关系。N2O的排放主要受水位变化引起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消落带养殖鱼塘水位变化温室气体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