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任天志

双月刊

2095-6819

caed@vip.163.com

022-23611149,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TPCD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与发展》创刊于1984年,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为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传播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方略,倡导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协调发展理念,多视角、多层次、多学科地反映食品安全与健康、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清洁生产与农村循环经济等热点问题,直接面向农业、环保、食品、能源、卫生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人员与大众读者。同时,《农业环境与发展》将在重要版面上宣传各地农业环境保护成就。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省小麦玉米秸秆资源测算与养分还田利用潜力分析

    程启鹏王擎运罗来超刘洁...
    846-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省为我国小麦和玉米主产区,明晰其主粮作物秸秆资源的市域尺度空间分布格局及秸秆还田情景下的化肥可替代量,可为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制定及农田养分管理方案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2018-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根据文献调研获得的作物草谷比及秸秆养分含量等参数,测算各地级市小麦、玉米秸秆产量和单位面积可收集量,并分析秸秆还田替代化肥的潜力。结果表明:2018-2020年河南省小麦和玉米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4 168。5万t和1 944。3万t,在市级尺度上,小麦秸秆产量较高的地市依次为周口(611。3万t)、驻马店(579。2万t)、商丘(493。7万t)和南阳(470。6万t),其总占比为51。7%;四市的玉米秸秆产量也居于前列,分别为284。0万、216。9万、235。3万t和196。6万t,总占比为48。0%。郑州、鹤壁、三门峡、济源的小麦和玉米秸秆产量均较低,四市的总占比分别仅为5。0%和7。1%。河南省小麦秸秆N、P2O5、K2O养分年均资源量分别为19。8万、7。3万、72。5万t,玉米秸秆N、P2O5、K2O养分资源量分别为14。4万、5。7万、31。6万t。小麦秸秆还田当季的N、P2O5、K2O养分可替代量分别为17。8、8。3、118。3 kg·hm-2,玉米秸秆还田当季养分可替代量分别为23。7、11。0、77。7 kg·hm-2。研究表明,河南省小麦、玉米秸秆资源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应以秸秆主产市为重点,高质高效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秸秆养分还田具有可观的化肥替代潜力,可通过秸秆科学还田实现化肥合理减量。

    河南小麦玉米秸秆资源秸秆还田养分利用潜力

    苏打盐碱地稻米品质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树玉张佳麒程梓峻李仁明...
    856-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是苏打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稻米品质是水稻特征的重要指标。当前研究多关注盐碱地治理及水稻产量,有关盐碱胁迫下稻米品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稻米的加工、外观、营养及感官食味品质4个方面系统梳理了苏打盐碱地条件下稻米品质特征,并总结苏打盐碱地水稻品种以及典型改良及栽培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苏打盐碱地条件下,稻米品质整体表现为较低的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率及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及高蛋白质含量的特点,具有糙米蛋白含量高(更高的营养价值)、半透明颗粒少、淀粉低、钠等金属离子含量高等优点。研究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苏打盐碱地条件下水稻品质形成、优异种质资源挖掘、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以期为苏打盐碱地水稻食味品质提升与特色品质的挖掘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水稻品质产量苏打盐碱土松嫩平原

    设施土壤磷素固持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研究进展

    尹贵明樊秉乾王洪媛刘宏斌...
    868-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设施土壤磷素高量积累继而流失是造成相邻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施用磷素固持材料是有效减少土壤磷流失的措施之一,本文对比分析了室内条件下几类磷素固持材料(黏土矿物类、铁铝类、钙镁类和其他类)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和吸附机制,总结了设施土壤中添加磷素固持材料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磷形态和磷素淋洗量的影响。基于材料的易获取性、安全性、价格以及被固持磷素的再利用性,提出了不同土壤中适宜施用的磷素固持材料。结果表明,添加磷素固持材料能通过物理、化学等作用吸附土壤磷,降低磷移动性。一般而言,铁铝类、钙镁类材料的磷素吸附量和吸附键能高于黏土矿物类,而改性生物炭材料的磷吸附量和强度常取决于改性物质。施入土壤后,铁铝类、钙镁类材料能快速降低土壤磷活性,进而减少磷的移动和流失,然而过量施用铁铝类材料可能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及其对磷的吸收,适宜钙镁比的材料不仅能固持土壤磷,而且不影响作物对磷素的吸收利用。因此,在磷含量极高的设施石灰性土壤上,推荐适量施用铁铝类材料;在酸性土壤上,建议施用适宜钙镁比的材料,固持土壤磷并保持磷的有效性;黏土类材料则在磷含量适中的土壤上较为适用。此外,利用废弃物作为磷素固持材料,可在减少土壤磷流失的同时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设施土壤磷素固持材料磷吸附量磷形态

    不同土壤调理剂对Cd污染稻田修复效果

    陈晨刘晓继柯晓畅曹文...
    880-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验证不同土壤调理剂在轻度Cd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本研究于2021年和2022年在湖北大冶连续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20种土壤调理剂对水稻产量、糙米Cd含量、土壤pH、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并选取2021年试验中具有代表性的4种调理剂(有机类:P3、P4,无机类:P11、P12),探究其对Cd在土壤-植株中转运累积和在土壤中5种赋存形态转化的影响。两年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调理剂处理后水稻产量变化幅度为-9。80%~20。09%,糙米Cd降幅为8。05%~79。57%,土壤pH提高了-0。01~1。13个单位,有效态Cd含量降低了4。79%~25。00%,且连续两年土壤pH值与有效态Cd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021年试验中4种调理剂处理均能显著降低Cd从土壤到水稻根系的转运系数,且无机类调理剂(P11、P12)效果显著优于有机类(P3、P4);各类调理剂(P3、P4、P11、P12)处理使土壤中可交换态Cd和碳酸盐结合态Cd占比分别降低5。91~17。77个百分点和6。33~8。88个百分点;使土壤中Fe-Mn结合态Cd、有机结合态Cd和残渣态Cd占比分别增加3。47~16。31、0。80~6。50个百分点和4。82~7。05个百分点。有机类调理剂(P3、P4)倾向于将土壤中Cd向有机结合态Cd转化,无机类调理剂(P11、P12)则更倾向将土壤中Cd向Fe-Mn结合态Cd转化。研究表明,选取适宜的调理剂能够实现Cd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荐无机类P12调理剂(主要成分CaO≥28%)作为湖北大冶轻度Cd污染修复调理剂。

    Cd水稻土壤调理剂富集转运赋存形态转化

    丰乐河流域磷污染输出特征及最佳管理措施

    王肖飞肖晨璐吴雷骆美...
    891-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防控丰乐河流域的面源磷污染,通过该流域水文和水质数据对SWAT模型的径流和总磷(TP)参数进行率定与验证,模拟2011-2021年流域TP负荷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最佳管理措施(BMPs)对TP输出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流域年均TP输出量为77。58 t,2020年TP输出量最多(141。65 t),是2019年的4。3倍;TP输出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占全年输出量的70。1%。空间分布上,耕地占比较高的子流域TP负荷强度高,其空间差异性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耕地与林地在汛期、非汛期月TP负荷相关系数分别为0。924 7、0。419 3。减量化施肥、植被缓冲带和植草河道能有效削减TP输出,单个BMPs中植被缓冲带对TP削减效果最好,实施综合管理措施对流域TP削减效果最佳,年削减率达43。41%~61。23%。丰乐河流域磷污染输出受降水特性和土地利用共同影响,通过减量化施肥、设置植被缓冲带或植草河道能够有效减少TP输出。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区域控源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

    总磷时空分布SWAT模型最佳管理措施丰乐河流域

    微藻对养殖废水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综述

    曹宇昂王涵PHYU Khin Khin梁军锋...
    901-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养殖废水具有常规污染物浓度高,含有重金属、抗生素、激素等多种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特点,在养殖废水污染物净化方面,微藻转化技术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为探究微藻处理养殖废水的效果、机制机理、影响因素等,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总结了微藻对养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去除机制,分析了微藻处理养殖废水效果的不同影响因素,并重点讨论了不同处理工艺中微藻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微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同化作用去除养殖废水中碳、氮、磷等常规污染物,并可以通过系列生物学过程去除重金属、抗生素、悬浮物、激素、致病菌等,同时,微藻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受藻种类型、接种浓度、温度、光照、废水性质的影响,多藻协同、固定化处理均可提升微藻的去除能力,而藻菌共生技术能使微藻和细菌互利共生,达到更高效去除污染物的目的。综上,微藻在养殖废水处理中潜力较大,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应考虑其最佳环境条件及适宜的处理工艺,以构建高效微藻养殖废水净化系统。

    养殖废水微藻去除效果影响因素固定化藻菌共生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东北地区覆膜水稻环境影响分析

    王玉何文清靳拓赵梓君...
    918-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覆膜水稻生命周期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本研究基于2021-2022两年的田间试验对东北地区覆膜水稻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仅考虑资源消耗、气候变化和环境酸化的情况下,覆PE膜旱直播水稻的环境影响潜值更小,对环境更友好。东北地区覆PE膜育秧移栽水稻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气候变化、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和生态毒性6个环境影响指标对应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为14 046。40 MJ、957 082。47 kg、1 663。15 kg CO2-eq、8。70 kg SO2-eq、1。84 kg PO3-4-eq和57。05 kg 1,4-DCB-eq;东北地区覆PE膜旱直播水稻这6个环境影响指标对应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为11 990。32 MJ、312 102。92 kg、1 071。41 kg CO2-eq、6。85 kg SO2-eq、1。88 kg PO3-4-eq和73。75 kg 1,4-DCB-eq。造成资源消耗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氮肥和燃油的生产及使用,另外地膜生产和滴灌设备的生产也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水稻清洁生产的关键在于农资产品生产技术的优化和氮肥的合理施用。在两种覆膜水稻栽培方式中,覆膜旱直播水稻造成的环境影响更低,更适合我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东北地区生命周期评价覆膜水稻环境影响

    产权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测度与优化路径——以湖南四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

    李伯华张浩程波刘悦滢...
    926-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产品,如何在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下,把握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状况,助推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实地调查法,基于产权理论划分传统村落生态产品类型,并构建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指标体系,同时以湖南四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开展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测度与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产权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生态产品分为私人生态产品、准公共生态产品和公共生态产品三类,包含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文化服务、生态调节服务三要素;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测度差异度低,整体价值实现水平一般,得分在57。08~60。85之间,其中横岭村得分最高,芋头村得分最低。根据价值实现的测度结果与实地调研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开发型与农业主导型传统村落的优化路径,以此助推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

    产权理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测度优化路径传统村落湖南

    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朱磊李燕楠胡静徐佳慧...
    938-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厘清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本研究综合采用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及空间加权回归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探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尺度看,模范村呈现出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态势,中轴线大体上处在山东—河南—四川一线,具有明显的集聚分布态势,并形成"三极多核连片"分布的空间特征,不同类型的模范村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从省域尺度看,模范村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省份分布较稀疏,且多数省份呈现低聚焦分布特征,北京、上海和海南模范村发育程度最好,乡村旅游集聚区初步形成;模范村空间分布受人文因素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强度0。65)、政策支持力度(0。56)、旅游产业规模(0。48)、道路交通因素(0。42)的共同影响,影响强度依次递减且呈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其自然分布趋向于在海拔500 m以下的三级阶梯、三级河流6km缓冲区和亚热带季风区内分布。研究表明,我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特征,受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

    乡村旅游模范村地理探测器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中国

    京津冀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任志涛凌澳
    950-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识别京津冀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本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乡村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三生空间"系统理论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工具,对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13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刻画,探究其演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人居环境社会生产空间、自然生态空间和居民生活空间质量分别呈现出"南高北低""发散状"和"阶梯状"的分布特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质量得分由2011年的1。248下降至2018年的0。947,再上升至2020年的1。164,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差异愈发显著,呈现出"南高北低,多核并举"的分布格局,形成以北京、天津、石家庄等为核心的优良区,以衡水、廊坊、沧州、唐山为中心的中等区,以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为主的薄弱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演化主要受生产空间系统与生活空间系统双系统协同驱动,乡村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以及乡村收入水平是影响乡村人居环境时空演变的主要因素。京津冀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应注重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以及乡风生活的协同并进,因地制宜制定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策略。

    京津冀乡村人居环境时空演变协同驱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