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现代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王克林

双月刊

1000-0275

nyxdhyj@isa.ac.cn

0731-84615231

410125

湖南省长沙市马坡岭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农业现代化研究/Journal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和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关科学技术、经济、生态、社会各方面及其协调发展问题,反映最新农业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保险、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影响

    黄敏翁贞林鄢朝辉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选取了水稻种植常用的五项环境友好型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稻草还田、绿肥还田、灯光诱杀害虫、生物农药),使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和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互联网使用均能显著促进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农业保险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老年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使用互联网对中青年农户的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促进效果更好;农业保险对加入合作社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互联网使用对未加入合作社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基于此,提出需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加大农村互联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关注老年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使用互联网的需求和困难、积极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等建议.

    农业保险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互联网使用技术采纳

    互联网使用是否促进了农业生产分工深化——基于CFPS数据分析

    周欣雨姚万军蒲霄玥
    114-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农户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分工深化的影响,对促进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模型、内生转换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农户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分工深化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异质性.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农户占整体样本的比例较低,仅为 36.03%;使用互联网农户整体农业生产分工水平均值为0.584,高于未使用互联网农户的农业生产分工水平.互联网的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户农业生产分工水平的深化.从调节效应机制来看,搜寻信息成本较高和降低合约成本能使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分工深化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从异质性来看,电脑接入互联网、老一代和东部地区的农户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分工深化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因此,提出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互联网应用能力、规范农业分工市场制度和优化农业农村交易市场环境等政策建议.

    互联网使用农业生产分工农户交易成本搜寻信息成本合约成本

    乡村数字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张晖陆滨强权天舒
    12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是我国农业系统应对内外部各种风险与挑战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 2011-2020 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分析各省市的农业发展韧性指数,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乡村数字化水平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农业发展韧性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地区农业发展韧性,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中低数字化水平地区和产粮大省,其增强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数字金融发展、农业技术应用和市场信息利用是乡村数字化影响农业发展韧性的重要中介渠道,而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正向调节乡村数字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系列补齐各地区农业发展短板、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活力和提供数字技术培训与支持等建议.

    乡村数字化农业发展韧性生产韧性经济韧性生态韧性

    中国中部生猪市场间的价格网络联动及溢出效应——基于非对称时变视角

    付莲莲袁冬宇滕佳敏
    137-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非洲猪瘟暴发以来生猪长距离调运的减少,生猪价格的风险传导更多的集中于区域内部.为探究区域内各省份生猪市场间的价格网络联动及溢出效应,选取生猪产能集中的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年1月 1 日至 2022 年 6 月 21 日的中部六省外三元生猪价格的日频数据,建立BEKK-GARCH模型,并结合DY溢出指数从非对称时变角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中部六省生猪市场间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整体收益率和波动率的溢出水平均较高,分别为 64.2%和 55.7%.不同生猪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均存在非对称性,具体表现为:河南、湖北和山西生猪市场为收益率溢出的净输出者,其余三省为净接收者;湖北、湖南和山西为波动率溢出的净输出者,其余三省为净接收者.六省生猪市场的收益率和波动率溢出具有明显"倒U型"周期性变化和时变特征,当遇到非洲猪瘟等重大突发事件冲击时两者在短期内均会剧烈下降.基于此,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生猪价格波动风险在区域省份间的非对称传导,面对突发疫病及时进行政策调控,推动生猪产业区域协调发展.

    生猪市场价格网络联动溢出效应非洲猪瘟非对称时变

    气象大数据应用场景与气象服务技术预见研究——面向重庆农业领域

    罗孳孳唐云辉武强阳园燕...
    150-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象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模糊前端,优先发展重要应用场景的气象服务关键技术,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和德尔菲法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技术预见方法,对"十四五"至2035远景重庆农业领域气象大数据应用场景和基于场景的气象服务技术进行了预见.研究表明:"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是我国农业领域气象相关大数据研究热点主题.气象大数据的重要应用场景和关键气象服务技术集中于农业产业链的产前和产中环节,农业生产与管理子领域遴选出了最多的 5 个重要场景和7项关键技术.关键气象服务技术预期实现时间集中在2026-2030年,研发应用风险总体偏大.此外,分析结果表明,"政、产、学、研合作不够"、"数据资源获取和共享不畅"、"研究经费投入不足"、"缺少科研和技术人才"是制约气象大数据在重庆农业领域应用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本研究提出了包括促进协同创新、破除"数据壁垒"、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的措施,以推动气象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发展.

    技术预见大数据应用场景气象服务农业德尔菲调查文献计量

    不同环境温度下猪场沼液絮凝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

    方轲王辉尹令实
    165-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絮凝是一种高效、低廉的生猪养殖场沼液处理技术,其处理效果受环境温度影响显著.为深入研究环境温度对猪场沼液的絮凝效果及处理工艺参数影响,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优化了低温(2~9℃)、中温(11~17℃)和高温(29~36℃)3种环境温度条件下的絮凝工艺参数,并探寻最佳絮凝效果及最优工艺参数值.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升高,絮凝剂投加量及搅拌速度的最优取值越小,pH的最优取值越大;中温条件下的最佳絮凝效果优于低温和高温.3 种环境温度条件下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pH值和搅拌速度的最优值分别为,低温(7.24 g/L、96.91 mg/L、6.41、381.84 r/min),中温(5.12 g/L、77.61 mg/L、7.22、322.29 r/min),高温(2.93 g/L、21.99 mg/L、8.38、287.62 r/min),与原工艺相比,絮凝剂成本分别可降低6.57元/t、14.33 元/t和 20.88 元/t.验证发现最优工艺对应的总磷、总氮和浊度去除率分别可达 82.58%、86.81%和51.86%以上,研究结果可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为猪场沼液絮凝处理工艺提供科学指导.

    猪场沼液响应面法絮凝环境温度工艺参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