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药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药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农药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王道全

双月刊

1008-7303

nyxuebao@263.net

010-62733003

100094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农药学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我国农药学界唯一的学报级学术刊物、“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多家国际、国内重要检索机构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昆虫短神经肽研究进展及在害虫防治中的潜在应用

    周源琳王淳钥吉庆东刘安治...
    1025-1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虫短神经肽F(short neuropeptide F,sNPF)是一类昆虫体内特有的神经肽,因其C末端为苯丙氨酸(F)而得名,由6~19个氨基酸构成,C末端为保守的精氨酸-亮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RLRFamide)结构。sNPF在昆虫中参与调控进食、生长发育、生物钟、水盐平衡等多种生理活动。其受体属于A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As),具有典型的7个跨膜结构域特征,sNPF通过与其受体sNPFRs结合,在昆虫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主要介绍sNPF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研究进展,以及该类神经肽在害虫防治方面的潜在应用,以期为以sNPF为基础进行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和改造、研究开发新型绿色农药提供指导,为农业害虫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短神经肽F(sNPF)昆虫结构受体害虫防治

    含三氟甲基吡啶结构农药研究进展

    薄琳叶非于清锋付颖...
    1037-1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有效片段重组是新农药创制的重要策略之一。三氟甲基吡啶是农药中常见的结构片段,也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农药活性亚结构,其衍生物通常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本文总结了 目前已商品化的含三氟甲基吡啶片段的农药,并综述了近三年国内外具有生物活性的三氟甲基吡啶衍生物的研发情况,为新农药创制提供结构设计依据。

    活性片段三氟甲基吡啶衍生物新农药创制分子设计生物活性

    肉桂醛肟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抑菌活性

    刘夷宁袁含笑胡钰歌林涵...
    1053-1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产物肉桂醛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为丰富其结构并发现高抑菌活性化合物,设计、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肉桂醛肟酯衍生物27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及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的抑制活性。目标化合物在50 μg/mL下对供试病原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Ⅱ-18和Ⅱ-19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4。62和4。19 μg/mL,化合物Ⅱ-18、Ⅱ-19和Ⅱ-22对小麦全蚀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3。49、3。28和6。75µg/mL,均表现出比对照药剂对氯肉桂醛和肟菌酯更优或相似的抑菌活性。

    肉桂醛肟酯杀菌活性水稻纹枯病菌小麦全蚀病菌

    15-氯-18-烷(苄)氧亚胺基次甲基槐定碱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虫/杀螨活性

    周义蒙丁海霞李璐璐郝春阳...
    1061-1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槐定碱是一种从苦参和苦豆子中分离得到的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具有抗癌、抗炎等医用活性,在农药上的研究较少。为提高槐定碱的农用价值,在其C-14、C-15位上进行结构修饰,设计合成了一系列15-氯-18-烷(苄)氧亚胺基次甲基槐定碱类衍生物。结果表明,化合物 4i(R=4-NO2Bn)72 h LC50 值为 0。408 mg/mL,其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雌成螨的杀螨活性是槐定碱(LC50=3。487 mg/mL)的8。5倍;在1 mg/mL质量浓度下,化合物4f(R=4-BrBn)对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的杀虫活性最强,其35 d校正死亡率可达62。3%。这些研究结果为创制槐定碱类衍生物作为杀螨剂和杀虫剂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槐定碱结构修饰肟醚杀虫/杀螨活性

    2024年《农药学学报》部分审稿专家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统计时间为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1月30日)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1068页

    动物源化改型单链抗体的设计、表达及杀虫活性

    仲建锋高美静卢莉娜张志勇...
    1069-1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独特型抗体制备技术是开发新型抗虫蛋白资源的一项创新策略。为设计构造以基因工程抗体为基础的杀虫蛋白资源,制备了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具有杀虫活性的猪、牛源改型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Fv)。通过NCBI数据库搜索猪、牛源抗体重、轻链可变区的8个骨架区,在其中植入人源抗独特型scFv 3E1的6个互补决定区,并进行人工合成及替换成噬菌体展示表达载体pIT2;利用间接竞争ELISA对动物源化改型scFv进行分型鉴定;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分析动物源化改型scFv与小菜蛾刷状缘膜囊泡(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BBMV)的结合能力;采用浸叶法测定动物源化改型scFv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通过替换表达载体获得了猪源swine-3E1-pIT2质粒和牛源bovine-3E1-pIT2质粒,结果显示:swine-pIT2和bovine-pIT2表达上清液对Cry1B与其多克隆抗体(pAb)结合的抑制率分别为44。3%和43。0%,模拟抗原Cry1B的某些结构功能,发现两者均属于β型抗独特型scFv。SPR分析发现,swine-pIT2、bovine-pIT2与小菜蛾BBMV的结合能力分别为209。48和195。31 RU。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改造后的swine-pIT2和bovine-pIT2对小菜蛾幼虫均具有杀虫活性,LD50值分别为5。90 × 107和6。22 × 107 CFU/mL,均低于亲本3E1的6。86 × 107 CFU/mL;并且改造后2种材料的毒力回归方程的斜率分别为1。50和1。48,均高于3E1(1。23)。综上,动物源化swine-pIT2和bovine-pIT2改型scFv属β型抗独特型scFv,能够与小菜蛾的BBMV结合,且具有杀虫活性,为新型生物农药蛋白资源挖掘提供了新的思路。

    动物源化Bt毒素改型抗体杀虫活性表面等离子共振小菜蛾

    (口恶)霉灵微球剂制备及对黄瓜猝倒病的防治效果

    高瑞王磊闫芃坤马英剑...
    1080-1093,1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制开发环保低毒、生物可降解、具有缓释功能的微球剂型,本研究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京尼平为交联剂,以水溶性杀菌剂(口恶)霉灵(hymexazol)为模式药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京尼平交联壳聚糖微球,并通过包封和吸附两种方式实现了对(口恶)霉灵的负载。通过载药量测试、释放试验以及土柱淋溶试验,明确了(口恶)霉灵微球剂(MS)的最佳载药方式,通过离体杀菌试验和盆栽试验评估了(口恶)霉灵微球剂的生物活性,同时测试了京尼平交联壳聚糖微球的细胞毒性以及(口恶)霉灵微球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采用包封载药方式制备的(口恶)霉灵微球剂粒径为6。42 μm,载药量为15。87%,12 h累计释放率为71。56%,缓释效果显著,并具有pH响应释放的特性。在相同有效成分含量下,霉灵微球剂对瓜果腐霉病菌的活性与传统(口恶)霉灵水剂相当。土壤处理表明,(口恶)霉灵微球剂在土壤中的持留性明显优于(口恶)霉灵水剂,7d内流失量仅为67。69%。相较于水剂,(口恶)霉灵微球剂在更低浓度下对由瓜果腐霉病菌引起的黄瓜猝倒病防治效果更佳。此外,所制备的京尼平交联壳聚糖微球相较于传统交联剂制备的戊二醛交联壳聚糖微球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且以其为载体制备的(口恶)霉灵微球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显著低于水剂。研究表明,所制备(口恶)霉灵微球剂是一种环保、高效、低毒且具有缓释功能的土壤处理制剂,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壳聚糖微球京尼平响应释放(口恶)霉灵黄瓜猝倒病

    沸石咪唑酸酯骨架-8负载二氯吡啶酸纳米载药体系制备及性能研究

    蔡润泽黄啟良潘灿平赵鹏跃...
    1094-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氯吡啶酸是一种激素型杂环类除草剂,已被广泛用于防治油菜、玉米、小麦等田间的阔叶杂草。由于二氯吡啶酸可溶于水且容易移动,目前已被认定为农业废水中一种重要的新型污染物。将二氯吡啶酸制备成缓控释剂型有望降低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以沸石咪唑酸酯骨架-8(ZIF-8)作为载体材料制备了二氯吡啶酸@ZIF-8纳米载药体系,并对负载方法进行了优化以提高载药量,通过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N2吸附-脱附对其形貌、粒径分布、化学官能团、晶体结构、热稳定性等指标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释放机制与除草活性。结果表明:二氯吡啶酸可成功负载到ZIF-8载体中,载药后粒径约为219。3 nm,载药量最高可达43。6%,其释放模式最符合 Weibull模型(R2=0。9999)。生物活性测定表明,将二氯吡啶酸负载到ZIF-8后不会降低其对稗草的除草活性,甚至在高浓度下,ZIF-8负载还能起到一定的增效作用。本研究可为基于ZIF-8载体的除草剂载药体系制备提供参考。

    二氯吡啶酸沸石咪唑酸酯骨架-8纳米载药体系制备方法稗草

    烯丙唑菌胺对禾谷镰刀菌与假禾谷镰刀菌的抑制活性及其混配配方筛选

    崔光睿张凯官泽为李嘉然...
    1105-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SDHIs)是农业生产上非常重要的一类广谱杀菌剂,但目前绝大多数SDHIs对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的防效差。烯丙唑菌胺(enpyracymid)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和江苏中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制的新型SDHIs杀菌剂,具有杀菌活性高、杀菌谱广、环境生态风险低等特点。本文通过酶抑制动力学、分子模拟、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以及田间药效试验等手段,对烯丙唑菌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烯丙唑菌胺为底物竞争性SDHIs,对酵母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抑制常数(Ki)为(14。86±0。80)nmol/L;烯丙唑菌胺单剂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假禾谷镰刀菌F。pseudogrami-nearum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014和0。064 µg/mL,与叶菌唑(0。011和0。026μg/mL)相当,明显优于丙硫菌唑(1。795和0。203 µg/mL);烯丙唑菌胺与叶菌唑混配对假禾谷镰刀菌的增效作用显著,共毒系数(CTC)为212。26~757。14;烯丙唑菌胺与丙硫菌唑按照有效成分质量比1:5混配,对禾谷镰刀菌和假禾谷镰刀菌的增效作用均最为明显,CTC分别为290。60和251。45;在有效成分150和180g/hm2剂量下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烯丙唑菌胺对小麦赤霉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5。79%和91。95%,与氟唑菌酰羟胺150 g/hm2剂量下的防效(86。73%)相当,显著优于丙硫菌唑180 g/hm2剂量下的防效(82。47%),且降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类真菌毒素的效果明显。本研究对烯丙唑菌胺的混配制剂研发和田间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烯丙唑菌胺赤霉病茎基腐病小麦增效作用杀菌剂

    反枝苋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其对提高小麦抗高温胁迫的作用

    李文琪魏少鹏姬志勤
    1117-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枝苋提取物能够显著增强小麦植株的抗高温胁迫能力,但其中起作用的活性成分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从反枝苋根部分离到5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波谱及质谱分析分别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14-羟基肉豆蔻酸(2)、对甲氧基苯甲酸(3)、3-(羟乙酰基)吲哚(4)和3-吲哚甲醛(5)。对羟基苯甲酸、对甲氧基苯甲酸和14-羟基肉豆蔻酸均能增强小麦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其中对甲氧基苯甲酸效果最突出,在100 μg/mL剂量下,与空白对照相比,小麦植株鲜重增加了 56。44%,茎叶长度增加了 30。03%,根长增加了 38。71%。经50 μg/mL对甲氧基苯甲酸处理小麦幼苗后,分别于40 ℃高温胁迫1、3、5和7 d,取样测定植株体内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胁迫1、3、5、7d后,与空白对照相比,小麦植株体内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 32。59%、50。27%、57。53%、33。64%;脯氨酸含量在1、3和5 d分别增加了 28。57%、50。00%、29。87%,第7天降低了 5。16%;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了39。76%、35。93%、41。33%、12。50%;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 39。48%、41。63%、26。09%、25。27%,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增加了 11。19%、32。05%、32。54%和26。90%,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 35。62%、50。97%、22。82%和25。89%。综上,对甲氧基苯甲酸可显著提高小麦抗高温胁迫的能力。

    反枝苋活性成分提取对甲氧基苯甲酸小麦高温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