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灾害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灾害研究
农业灾害研究

张巴克

月刊

1004-7395

nyzhyjbjb@163.com

0551-5160975;5145927

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安徽省农科院科研楼6号楼东)

农业灾害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辽宁烟区辽烟19品种烤烟外观区域特征识别与应用

    李继博孙武田留栓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烟叶的外观、质量与烟叶生产的土壤、气候等生态环境及生产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不同生态环境和生产水平条件下生产的烟叶千差万别.基于此,介绍了辽宁烟区生态特征、栽培条件与辽烟19品种特性,描述了辽烟19品种在辽宁烟区的外观特征,对在挑选、分级、收购和交接过程中容易混淆的部位、等级识别方法和鉴评要点进行了总结.

    辽宁辽烟19品种烤烟外观特征识别应用

    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刘清亮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农业生产的深入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需求日显重要.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在水稻生产领域选择适当的施肥方法至关重要.主要评估了基肥、追肥及叶面喷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具体影响和作用机理,为农业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建议,从而提升水稻产量和质量,推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水稻施肥方式产量

    淮安地区重污染天气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宋昊冬谢真珍赵天良安礼政...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研究淮安地区2019年1月12-15日期间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期间,高空以西北气流为主,地面均压场控制,没有明显的冷空气活动,地面风速较小,相对湿度较大,且近地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大气污染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均较差,有利于细颗粒物PM2.5的形成、积聚和维持;模式对此次污染过程的天气系统演变和PM2.5质量浓度有比较好的模拟效果,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模拟的相关系数分别在0.63和0.74以上,并且均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此次重污染天气由本地累积和外来输送共同引起,江苏省内污染源排放的贡献率为47%,其中淮安占比为17%.区域污染物输送的输送主要来自偏西和偏北方向,其中山东、安徽和河南污染物的贡献率分别为20%、18%和10%,在区域传输中占较大比重.

    数值模拟PM2.5重污染天气

    锦州市大气颗粒物数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王琪越王淼高莉莉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2020-2021年环境气象数据(PM2.5、PM10)及气象条件数据(大气压强、海平面气压、空气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日值分别分析了锦州市各污染物月变化和日变化情况,应用罗氏法计算该地区大气混合层厚度并分析其与PM2.5、PM10浓度的关系、大气污染物扩散的主要气象因子影响程度方程.结果表明:大气环境是连续且错综复杂的,需同时考虑多种气象条件,降维方程F1值为19.3、15.3左右时,温度、露点温度及相对湿度对PM2.5、PM10的影响程度达到最大,风速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较为复杂,随着风速增加,PM2.5、PM10浓度逐渐下降,当风速在2.5 m/s左右时,风速增加也会增加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当风速过大(4 m/s左右时)风速的增加会使PM2.5聚集成更大颗粒物,此时PM2.5浓度有所下降,PM10浓度随即快速增加,风速达5.3 m/s左右时,PM2.5浓度几乎为0.

    PM2.5PM10气象条件大气混合层厚度因子分析

    基于极端降水指数的广汉地区水稻灾害研究

    廖丞蕊陈樱之龚原车路鹏...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合理规避极端降水带来的洪涝灾害,有效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基于广汉国家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连续日降水资料和历史洪涝记载资料,基于极端降水指数(EPI),利用箱线图、堆积图、线性回归法,分析了广汉地区水稻生长季极端降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广汉地区5-10月降水量适中,适宜水稻生长,7-8月极端降水出现概率大;(2)大雨日数波动较大,暴雨和大暴雨日数在近几年有所增加;(3)近30年广汉地区7-8月降水强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变化不大.同时,对水稻种植及后期管理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和防范措施.

    水稻极端降水洪涝广汉地区

    气象助力乡村振兴需求及作用发挥

    杨亚利齐军岐杨华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为主线,聚焦需求和作用,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调研、理论探究、对策分析等调查研究方法,分析了铜川气象部门助力乡村振兴现状,基于气象为农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高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的具体举措.

    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为农服务

    基于气象观测数据建立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反演PM2.5

    王雨轩周甘凝许文龙秦孟晟...
    10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扬州市气象观测站点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逐小时数据估算PM2.5的各相关组合因子,然后利用CNN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构建反演PM2.5质量浓度的机器学习模型.结果表明:(1)利用 CNN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反演PM2.5是有效且可行的,且比一般的线性回归算法效果更佳,为反演PM2.5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2)在影响PM2.5反演的各输入变量因子中,PM10与能见度变量为高相关因子.利用神经卷积网络算法反演PM2.5理论上反演精度能够随着输入信息增多而不断提高.

    CNN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气象观测数据PM2.5

    南海"土台风"发生过程对ENSO事件的响应分析

    张小龙韩娇娇陈泊舟杨丽...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50-2017年近70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数据资料,系统分析了南海"土台风"(南海本海域生成的热带气旋俗称)的集中发生地、发生频数、发生时间、最大风速、移动速度等关键要素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土台风"发生频次为5~6次/年,平均移速主要集中在2.6~4.0 m/s,夏季和秋季在00:00 生成的概率达39%.在ENSO年,南海"土台风"平均每年发生频次为4.7次,且9月频数最高,最大风速集中位于西沙群岛东北部.在正常年,南海"土台风"发生地主要位于12°N以北的吕宋岛西南部.南海夏季的"土台风",在ENSO年的发生地相较正常年向南偏移3个纬度,相较La Niña年向南仅偏移2个纬度.

    "土台风"ENSO南海最大风速移动速度

    1961-2020年湖南省"端午水"的变化特征分析

    罗潇罗菁彭玮莹
    11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61-2020年湖南省89个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数据,再分析高度场、风场及湿度场资料,分析了湖南省多年"端午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湘北出现的"端午水"次数较少,其次是湘南,湘西"端午水"出现次数最多;全省多年平均端午降水量分布不均匀,湘北的端午降水量整体大于湘南,其中湘西北有1个"端午水"大值中心.在时间变化上,有13年全省所有站点均出现"端午水",有5年仅有不到一半的站点数出现"端午水",全省平均端午降水量呈波动缓慢增加的趋势.在环流形势差异上,在典型"端午水"特多年,湖南地区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明显优于典型"端午水"特少年.在湘北和湘东南地区,"端午水"和夏季降水的相关性最好,其次是湘中以南地区,湘中一带端午降水量与当年夏季降水的相关系数较低.

    湖南省"端午水"特征分析相关系数

    2023年6月19-26日万年县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对策

    冯辉孙芳香
    11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常规气象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气候观测资料分析2023年6月19-26日万年县一次暴雨天气过程,阐述了该次暴雨天气气象服务对策,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暴雨范围集中,短时雨强较大,对流特征明显.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副热带高压北侧西南季风在我国南方地区构建季风雨带.由于建立起来的梅雨锋停滞不前,导致万年县及其周边区域均发生持续降水天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此次万年县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西南气流将南海的水汽朝我国华东、华南一带输送,这些为万年县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供应条件.高的能量中心与冷暖空气的交汇有利于高能区大量能量的释放,为强降水提供有利的热力条件.此次过程前期,各家模式对暴雨落区的预报差异较大,且暴雨落区调整较大,模式预报不太稳定;降水过程中期,各家模式对暴雨落区把握较为准确,但量级有所差距,EC大尺度模式对雨带位置预报较为稳定,对量级把握CMA-SH9更加准确.

    万年县暴雨天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