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灾害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灾害研究
农业灾害研究

张巴克

月刊

1004-7395

nyzhyjbjb@163.com

0551-5160975;5145927

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安徽省农科院科研楼6号楼东)

农业灾害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廊坊市雷雨大风天气螺旋度统计分析

    刘淇淇张铄张湘涵
    15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选取廊坊市2012-2021年共15次雷雨大风共存个例,计算了其过程中风暴相对螺旋度和垂直螺旋度的发展演变规律及与过程和影响系统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过程发生前SRH高和SRH低多为正值,至少提前1 h的SRH低为正值,在降水持续时刻SRH大多维持在正值.总的来看低层SRH的指示意义更好.(2)强对流发生在水平螺旋度分布的中心区域附近和强梯度带附近,并与对流活动结束时间对应较好,总体看水平螺旋度对强对流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垂直螺旋度的大值中心和强梯度带与对流活动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中高层500 hPa和200 hPa系统与垂直螺旋度并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中低层700 hPa切变线、低涡等影响系统与之对应关系均较好.垂直螺旋度对低层系统的生成和发展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与风暴相对螺旋度有所区别,垂直螺旋度更倾向于反映系统维持、发展状况的研究.

    螺旋度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

    连州一次冰雹暴雨过程的雷达观测分析

    阮楚雯保鸿燕吴杨何小玲...
    15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和双偏振雷达观测资料,对2021年5月12日发生在连州的冰雹暴雨强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雷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风短波槽、低层切变线及地面准静止锋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冰雹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水汽条件,冷暖空气交汇是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温湿层结表现出"上干冷、下暖湿"的喇叭口分布,零度层高度适宜(4.6 km),高达2 018.7 J/kg的对流有效位能,低层850 hPa存在浅薄的逆温层,有利于能量聚集迸发.桂北与湘南交界处不断有多个对流单体生成并东移发展,进入连州时呈强反射率因子核心、回波悬垂、钩状回波、低层入流缺口、中气旋等强风暴特征,且单体发展旺盛时风暴中心附近中底层出现相关系数小(<0.85)、差分反射率低(接近于0 dB)的典型特征.采用的连州S波段双线偏振雷达算法产品能较好地识别出强降雨,但对冰雹的识别仍有不足.

    强对流双偏振雷达中气旋

    1991-2022年通化市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崔忠强王智宇李宏鹏王传贺...
    157-159,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通化市气象局提供的1991-2022年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降水量资料,选择距平法、线性回归法和滑动平均法分析了通化市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通化市平均气温、最高/低气温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尤以最高气温上升趋势最为显著;通化市平均降水量为806.8 mm,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线性变化倾向率为27.785 mm/10年,研究时段内共增加83.4 mm,增加趋势不太显著;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变率为-35.2%~69.2%,其次是秋季和春季,降水变率分别为-58.4%~147.0%、36.3%~60.3%,冬季降水最少,降水变率为-69.6%~116.9%,秋季和冬季的降水变率大于春季和夏季.

    气温降水变化特征通化市

    川西南山区烤烟套种对秋豌豆光、温、水的影响

    李宗祝罗绍艳谌龙尤乾惠...
    160-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2020-2023年川西南山区烤烟套种栽培模式下秋豌豆生育期日照、温度、水分等要素条件田间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川西南山区烤烟套种秋豌豆幼苗期适宜温度为15~20℃,最低温度6~8℃,最高温度25~30℃;荚果期适宜温度10~15℃,最低温度1~3℃,最高温度20~25℃;灌浆鼓粒适宜温度一般为8~15℃,最低温度5~8℃,最高温度20~25℃.秋豌豆生育期耗水量535~830 mm,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超过830 mm或低于535 mm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生育期内有效积温在1 050~1 140℃·d.该研究为开展秋豌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及提高秋豌豆的防灾抗灾能力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秋豌豆日照温度耗水量有效积温

    2023年4月28-29日柳州暴雨伴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鲁超莹
    163-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MICAPS常规天气图、EC细网格、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资料,复盘总结了2023年4月28日晚至29日在柳州市出现的一次暴雨伴强对流天气过程.经分析,此次过程发生在高空波动东移引导低层切变线及地面冷空气南下的环流背景下,柳州大部地区出现了中到大雨,中北部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并伴有短时雷暴大风等强对流.由于前期天气形势明朗,柳州市气象台及各模式均提前预报了此次暴雨过程,但强降雨落区和局地大暴雨范围预报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经复盘分析,是由于中小尺度系统快速叠加造成,预报员需总结经验,以便于今后提高预报预警服务质量.

    强对流暴雨落区预报偏差

    甘孜州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及预报预警措施

    刘成刚李璐吴佐廖小乐...
    16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91-2022年甘孜州降水观测资料甘孜州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开展分析,提出了极端降水预报预警措施.结果显示:近32年,甘孜州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变化倾向率为2.13 mm/10年;甘孜州整体降水分布特征呈单峰形,4-10月降水量较为集中,占年降水量的94.78%.甘孜州夏季(6-8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9.07%,该时间段极易出现极端降水事件.1991-2022年甘孜州降水量、中雨日数、大雨日数、暴雨日数均呈增加变化趋势,线性变化倾向率分别是0.107、0.293、0.07 d/10年.甘孜州夏季(6-8月)为甘孜州中雨、大雨、暴雨最频繁期,该时间中雨、大雨、暴雨均占总日数的一半以上.甘孜州夏季极端降水事件频繁,经常给当地造成严重的危害和经济损失.针对极端降水天气,甘孜州应该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拓宽灾害信息传播渠道,提升极端降水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预报服务的及时性.

    甘孜州极端降水变化预报预警措施

    2020年8月23日唐山市强降水过程分析

    张铄郭子晗刘淇淇张成影...
    169-17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2020年8月23日夜间至24日早上河北省中北部地区出现一次暴雨、局地大暴雨过程,利用高空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此次强降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此次强降水过程系统较为深厚,较强的西南急流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加强了大气垂直运动的发展,地面辐合线对暴雨的出现起到了关键作用,锋面抬升、地形辐合抬升以及海陆风辐合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预报此类天气中要特别注意地面系统的发展.(2)在此次天气过程中,大气具有一定的对流发展潜势,但不稳定能量条件相对较弱,较好的水汽条件是造成短时强降水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今后预报中可根据不同天气条件,结合当地研究成果来进一步提高雨强预报分析能力.

    强降水环流形势物理量雷达分析

    攀枝花"6·14"暴雨水汽来源分析

    李玄
    17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观测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NOAAReanalysis资料以及NCEP GDAS数据,对2020年6月13日—14日攀枝花暴雨天气过程及水汽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由500 hPa、700 hPa切变、局地对流和地面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在此次暴雨过程中,东南气流和东北气流对引导水汽输送和造成水汽辐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降水发生时期,当地作为水汽辐合中心,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影响此次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其中孟湾的水汽贡献最大,700 hPa上水汽贡献率达47%,500 hPa上水汽贡献率达38%,并且水汽源地的高度较高,位于5 000 m以上.

    暴雨水汽输送水汽源地HYSPLIT

    内蒙古冬季异常低温的分布类型及环流特征

    刘玉玲刘志辉
    175-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内蒙古104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1961-2018年冬季12、1、2月平均温度资料和美国NEC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统计分析了内蒙古冬季逐月异常低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特征.(1)定义了异常低温和分区标准,共有6种异常低温分布类型;(2)全区性异常低温为主,占51.5%;最少是中部型,只占1.5%;(3)随着气候变暖,冬季极端低温气候事件呈现减少趋势,但进入21世纪又呈增加趋势;(4)500 hPa高度场以一脊一槽型为主,槽脊的位置、强度和冷空气路径决定了异常低温的空间分布;(5)在环流特征量上也有一定的反应,可以作为预测参考依据.

    冬季异常低温型环流型环流特征值

    日喀则市风沙天气特征及其环流分型研究

    格桑卓玛旦增旺姆
    178-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1983-2023年日喀则市7个气象观测站大风、扬沙和浮尘资料,研究了日喀则市风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日喀则市大风天气历史个例进行研究,对影响该地区的大风天气环流特征进行分型.结果表明,日喀则市年平均风沙日数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风沙总日数中占比率最大为大风,其次是扬沙,占比率最小的则为浮尘,日喀则市年平均风沙日数以0.06 d/10年的增加趋势,风沙日数5年滑动平均值在1995、2012和2020年出现了峰值,在1990、2004和2015年出现了谷值.日喀则市风沙逐月出现频次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1-4月,而5-11月风沙天气较少.日喀则市大风天气类型主要有高原短波槽型、南支槽型和高压脊型,其中高原短波槽型大风在日喀则市出现概率为68%,南支槽型大风出现概率为26%,高压脊型大风出现概率为6%.

    大风扬沙浮尘环流分型日喀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