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情报资料工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情报资料工作
情报资料工作

高自龙

双月刊

1002-0314

qingbaoziliao@263.net

010-62512296

100872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甲59号文化大厦1301

情报资料工作/Journal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Servi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报,是连接我国图书、情报、信息各系统的纽带和媒介。刊物在促进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展示我国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凸显我国图书情报实践和事业前进轨迹等方面,已成为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成为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进行学术研讨及业务交流的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情报资料工作》2024年选题指南

    1页

    STS视角下信息资源管理学术热点回顾与展望

    闫慧吴兆桐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文章旨在引入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理论剖析2019年至2023年信息资源管理十大学术热点.[方法/过程]文章选取STS子系统分析模式描述十大学术热点在不同关系维度的分布,结合学科发展历史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轨迹,判断学术热点的分布规律和未来走向.[结果/结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历史与近五年的十大学术热点均揭示了本学科被社会驱动的本质特征,本领域科学研究更倾向于回应和解决社会问题,比较关注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忽略了社会、科学对技术的形塑两个路径.

    STS信息资源管理科学技术社会学术热点

    在香农与德尔文之间——基于五年学术热点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脉络梳理

    周文杰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结合五年来图情档领域的学术热点,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脉络进行梳理.[方法/过程]回顾了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传统的数据-信息-知识-智慧(DIKW)经典模型,并从职业实践角度发展了相应的技术/运营-分析-战略-文化(TASC)模型,进而在匹配上述两个模型的基础上,梳理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脉络.[结果/结论]信息资源管理以克劳德·埃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关于信息的量化、度量、编码、传输和处理等为起点,以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世界3"理论、贝特拉姆·克劳德·布鲁克斯(Bertram Claude Brookes)的"知识地图"、杰西·谢拉(Jesse Shera)的"社会认识论"为"中介",以布伦达·德尔文(Brenda Dervin)的"意义建构"(Sense-making)学说为承继,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理论脉络主线.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脉络学术热点DIKW模型TASC模型

    智慧图书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其法律问题

    徐芳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服务中应用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能促进智慧图书馆提供更高效智能的服务.但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法律地位和责任归属的不明确等所带来的法律问题也不容忽视.[方法/过程]文章回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AIGC的概念;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中的虚拟咨询、学科知识服务、中小微企业专题推送、阅读推广以及信息素养教育与培训等主要应用场景;讨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主要服务场景中AIGC的准确性引发的责任、用户隐私权、著作权归属与相关规则失效以及算法歧视等法律问题及应对之策.[结果/结论]深入剖析这些法律问题背后的内在逻辑,从法学理论层面寻求系统的解决方案,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智慧图书馆应用场景法律问题

    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安全风险及其应对

    赵梓羽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多重数据安全风险,传统的回应型治理和集中式治理模式显然难以应对新挑战,而敏捷治理则以其灵活的姿态彰显了独特的优越性.[方法/过程]首先,梳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据安全领域引发的多重风险,进而对三类治理模式在风险管理上的成效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尽快实现治理模式转变.然后以此为指导,构建具体的治理制度.[结果/结论]敏捷治理模式凭借其适应性、柔韧性和包容性特质,为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数据安全风险提供了有效的方案,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在敏捷治理模式下,应当树立"预防与应对并重"的适应性治理理念,构建"多元参与,合作互动"的韧性治理机制,运用"技术叠加法律"的包容性治理工具,从而形成综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治理体系.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数据安全敏捷治理

    中国学科目录视域下的学者跨学科合作交叉测度与分析——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霍朝光韩粤吉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学者是开展跨学科研究的主体,学者跨学科交叉测度是交叉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管理和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鉴于现有研究从学者发文和引文跨学科性等方面进行学者学科交叉测度的不足,提出从学者跨学科合作关系这一新视角对学者进行学科交叉测度.[方法/过程]在将作者进行跨语言对齐和中英文研究整合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学科目录和院系设置体系,对学者所在学科进行标识,并构建学者跨学科合作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跨学科合作丰富度、均衡度、差异度三种学者跨学科合作多样性测度指标,提出跨学科合作强度和密度两种学者跨学科合作凝聚性测度指标.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关联作者的中英文数据,构建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跨学科合作网络,利用上述指标对学者跨学科合作交叉情况进行测度.[结果/结论]指标体系能够有效测度学者跨学科合作情况,提出的跨学科合作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是对跨学科测度研究的有效补充,对于了解学者跨学科合作的特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学者合作网络跨学科合作跨学科合作测度交叉测度指标中国人民大学

    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生成机理与引导策略研究

    张艳丰刘敏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探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结构要素与生成机理,有助于丰富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范式,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现象的解析提供理论与应用参考.[方法/过程]基于I-PACE理论模型框架,从"用户-情感-认知-行为"四个维度,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进行模型要素解析,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机理关系模型.[结果/结论]提出移动社交媒体情境下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具体引导策略,为有效破除数字信息时代下的囤积之困提供参考.

    移动社交媒体数字囤积影响因素生成机理引导策略

    存在性依赖困境:老年人智能手机依赖的生发机理研究

    张妍吴大伟赵宇翔朱庆华...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随着数字融入度的提高,部分老年人出现了智能手机依赖行为.文章探究了老年群体存在性依赖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后果,进而为促进其更加健康地使用智能手机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文章对27位老年人及8位老年人亲属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数据,并采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构建了老年人智能手机存在性依赖的促进和掣肘机制,老年人的智能手机存在性依赖行为是促进因子与保护因子角力的结果.促进因子包括技术压力、社会文化压力、易感性弱点、情感焦虑;保护因子包括自我控制、数字反哺.此外,老年人智能手机存在性依赖会引发社会联系减弱、代际关系失调、睡眠质量下降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

    存在性依赖老年人智能手机技术压力数字反哺

    多维框架下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流行度偏见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

    张卫东陈希鹏李松涛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流行度偏见表现为向用户推荐最热门而非最相关的物品,是影响公平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推荐系统中的多个利益相关者产生严重影响.通过科学的定量方法准确识别流行度偏见,有助于评估现有推荐算法中存在的偏见问题,有助于优化系统,实现可信的人工智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方法/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对当前推荐系统领域内主流的流行度偏见测度指标进行对比,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推荐系统流行度偏见发现的多维指标框架,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从多样性、个性化、用户满意度、公平性、长期效益、整体表现六个维度阐明了个性化推荐系统中流行度偏见的测量方法,实证结果表明,该测度方法指标覆盖面广、测量准确性高、科学实践性强,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流行度偏见测度指标多利益相关者个性化推荐系统算法偏见

    媒介依赖视角下社交信息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的实验研究

    张玥赵恬黄冰冰朱庆华...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文章基于媒介依赖理论,分析不同社交媒体依赖程度的用户所采取的社交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的影响,将社交信息回避作为一种积极主动性策略进行研究,对提升用户阅读体验、助力深度阅读、破解移动阅读茧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结合媒介依赖理论,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方法,使用实证分析研究社交媒体依赖程度和社交信息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结论]社交信息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有正向影响,但是对于不同社交媒介依赖程度的用户,各社交信息回避策略的效果不同.在同样的回避策略下,社交媒体低依赖人群阅读效果优于社交媒体高依赖人群.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高依赖的人群在选择性社交信息回避情境中的阅读沉浸体验优于完全性信息回避情境,这对提高信息服务效率和信息产品的研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社交信息回避移动阅读媒介依赖准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