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汽车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汽车工程学报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工程学报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郭正康

双月刊

2095-1469

aejournal@126.com

023-68851722

400039

中国重庆市高新区陈家坪朝田村101号

汽车工程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CSTPCD
查看更多>>《汽车工程学报》是学术性双月刊,向国内外公布发行。本刊优先发表学术水平高、研究方法新颖的论文,特别欢迎具有国际重大项目、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重要项目的研究成果的论文,中文和英文均可。同时,欢迎汽车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撰写本领域的技术发展综述和展望性文章。办刊宗旨是刊发汽车工程技术理论及试验成果,反映汽车设计制造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趋势,推进汽车工程研究和汽车产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主泊车轨迹规划技术发展现状综述

    刘远志王松唐辰熊璐...
    32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主代客泊车系统是集智能驾驶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运动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系统,轨迹规划直接关系到代客泊车停车过程的效率、能耗、安全性和舒适性。为梳理自主泊车轨迹规划技术的发展现状,回顾了泊车技术的发展历程,针对泊车过程中单车轨迹规划问题开展调研,分析了面向自主代客泊车轨迹规划研究的进展。鉴于从单车智能到多车协同的转变展现了更大的系统优化潜力,继而梳理了多车协同轨迹规划的基本方法和研究现状,探讨了泊车场景下的协同规划研究进展及特点。对自主代客泊车轨迹规划的现存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自主代客泊车轨迹规划速度规划多车协同规划

    基于安全和情感化的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多模态交互设计研究综述

    许娜卢佳烨
    336-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汽车作为目前人类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其智能驾驶技术大部分处在L2~L3"人机共驾"技术的发展阶段,在L5级自动驾驶技术出现之前,"人机共驾"仍然是目前主流的驾驶方式,其各种车载系统和交互方式正在不断完善。多模态交互作为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必然将与汽车融合产生新的"火花"。对车载系统中多模态交互设计研究包括疲劳状态预警、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智能接管提醒、智能泊车等方向进行梳理总结,对车载AI多模态交互设计包括多屏交互、触控交互、手势交互、语音交互、表情交互、眼动交互等自然交互方式进行分析。采用文献研究及案例分析的方式探究如何在基于安全和情感化的背景下使驾驶员的体验更加舒适,展望了汽车多模态交互设计在车载系统中的应用及未来趋势。恰当而良好的交互方式融合将会提高各种车载系统及应用的安全性和驾驶的舒适度。多模态交互的引入必将是汽车发展的趋势。

    多模态交互汽车设计车载系统智能辅助驾驶

    匝道合流交通场景下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性测试评价方法

    李文礼李中峰李超易帆...
    354-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速匝道交通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分析合流区冲突特征,建立碰撞时间(Time to Collision,TTC)模型、后侵占时间(Post Encroachment Time,PET)模型、最小安全换道距离(Minimum Safe Spacing,MSS)交通冲突指标计算模型来确定安全性评价指标,利用模糊聚类自然驾驶指标数据确定指标阈值范围,搭建自动驾驶汽车仿真测试试验,应用层间相关性的重要性准则权重分配方法和灰色关联评分模型,计算得到不同控制算法下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性的综合评价得分。结果表明,被试车辆驾驶行为与理想驾驶行为在各安全性指标的关联度分布明显,计算总体关联度,得分可以直观说明不同自动驾驶系统的综合安全性能。

    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性评价模糊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

    变道切入场景下ADAS系统测试与评价研究

    宋越曾杰胡雄刘维镇...
    363-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满足变道切入场景下的ADAS系统测试评价需求,提出一种考虑场景风险系数的变道切入场景生成方法和客观综合评价模型。通过采集自然驾驶数据,采用阈值法自动提取变道切入功能场景并深入分析变道切入行为特征。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与皮尔逊相关性检验法共同分析场景风险系数与场景要素的相关性来确定关键场景要素。结合K-means算法对离散逻辑场景参数进行聚类,从而得到5个典型测试场景。基于场景风险系数,采用AHP与CRITIC法构建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ADAS系统进行客观评价。借助VTD仿真软件构建变道切入虚拟测试场景库,进行仿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相关性分析使场景要素维度降低了60%,生成的测试场景可以有效验证ADAS系统的综合性能,综合评价模型可对ADAS系统表现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为智能驾驶系统开发提供有效参考。

    变道切入场景ADAS系统自然驾驶数据灰色关联理论客观评价

    智能网联汽车人机交互场景测评方法研究

    黄阳黄俊富潘登杨良义...
    376-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汽车座舱内的人机交互智能系统一定程度决定了用户的智能体验,对人机交互进行测试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机交互测试评价方法,可以指导人机交互的设计开发,实现人机交互的迭代和优化。汽车座舱内功能日益增加,给用户带来更丰富的体验,然而功能相同,人机交互不同,给用户带来的驾驶体验却大相径庭。基于典型使用场景,从客观角度,分析不同车型相同场景下车机系统的响应、驾驶员眼部活动和驾驶员手部活动的差异,进一步量化评价参数,形成评价指标,同时根据五感和五觉,设计主观评价表对人机交互进行测评。测评结果表明,该方法具备可操作性和合理性,能从客观和主观角度全面评估人机交互的优劣。

    人机交互测试评价智能座舱注视时间

    智能泊车辅助系统驾驶体验测评指标构建

    竹利江邹波李林学袁圆...
    387-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行业内智能泊车辅助系统用户驾驶体验测试评价指标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驾驶体验主客观测评指标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及相关性分析。基于智能泊车辅助系统的功能逻辑,构建了智能泊车辅助系统驾驶体验闭环控制系统。结合闭环系统,采用体验阶梯金字塔模型构建主观评价指标体系,还采用GSM模型进行了客观指标构建。针对7款车型进行了实车测试,并利用皮尔逊相关性系数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评价指标可适用于测试对象的驾驶体验测评,且主客观相关性系数全部>0。5,能为智能泊车辅助系统的设计和测评提供参考。

    智能泊车辅助系统驾驶体验主观评价客观测试相关性分析

    基于事故数据挖掘的乘用车追尾卡车AEB测试规程研究

    程阔崔淑娟郑萌刘硕菲...
    395-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未来出行交通事故场景研究数据库中的乘用车追尾卡车事故,分析并提出了以卡车为目标物的乘用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典型测试工况。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得出可代表实际卡车的目标物颜色,基于事故数据分析提取卡车目标物尾部特征参数,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型的具有与真实车辆反射特性和机器视觉识别特性接近的重型厢式卡车目标物。卡车目标物静止,测试车辆分别以45、50、55、60 km/h的速度进行100%重叠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测试,验证了该目标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为车辆主动安全相关标准法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推动车辆主动安全测试技术的发展。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乘用车追尾卡车测试场景测试目标物

    基于嗅觉和听觉刺激的驾驶员疲劳唤醒方法研究

    朱明鑫唐帮备胡志安何超...
    404-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驾驶员在疲劳状态下易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嗅觉和听觉刺激的驾驶员疲劳唤醒方法,研究以薄荷气体和阿尔法脑波音乐作为刺激源的唤醒效果,采用主观疲劳问卷和心电(ECG)、脉搏(PPG)以及呼吸(RESP)生理信号作为疲劳唤醒有效性判断指标。结果表明,两种方案的心电、脉搏以及呼吸生理数据均显示能有效干预驾驶疲劳,与主观疲劳问卷调查结果相一致,验证了基于嗅觉和听觉刺激的驾驶员疲劳唤醒方法的有效性,且基于听觉刺激的唤醒方案唤醒效果更佳。

    疲劳驾驶脑波音乐薄荷气味生理信号疲劳唤醒

    基于关联规则与离群点的新能源汽车动力域入侵检测

    余辰熠魏洪乾张幽彤
    412-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域中针对篡改攻击的入侵检测系统效果,建立包括关联规则检测和离群点检测的动力域防护模型,通过实车采集固定工况下的动力域报文数据,基于关联规则算法建立规则库检测篡改攻击;在关联规则检测的基础上通过离群点检测,检测复杂类型的篡改攻击。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关联规则方法检测准确率提高5。83%,能有效检测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域的篡改攻击。

    动力域篡改攻击入侵检测系统关联规则离群点检测

    基于局部均值分解与局部离群因子动力电池故障诊断

    胡杰贾超明程雅钰余海...
    42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力电池故障诊断是保证电动汽车正常运行的关键。提出一种基于局部均值分解和局部离群因子的动力电池故障诊断方法,用于电池组故障识别与定位。通过局部均值分解对电压信号预处理,并根据相关系数高低重构电压信号。进一步提取重构信号的峭度因子作为故障特征输入到局部离群因子算法中,根据局部离群因子算法自适应阈值输出故障电池。采用实车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能有效、准确地检测出故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鲁棒性。

    局部均值分解峭度故障诊断局部离群因子动力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