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仪垂杰

双月刊

1673-4602

xbb@qtech.edu.cn

0532-85071718/19

266033

山东省青岛市抚顺路11号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0年,办刊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认真执行党的出版方针,严守国家有关保密政策,积极贯彻实施和体现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和出版方面的政策、法令及条例,严格按照专业分工出刊。努力做到及时反映和宣传我校的学科优势和学术特色,对外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与进步服务,开拓新思想,力争使学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刊登校内外学者在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给水与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铜强化铁碳微电解陶粒阴极对硝基苯废水的降解研究

    沈传龙任鹏来文艳葛宝鑫...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电镀法,考察Cu2+浓度、电流密度、电镀时间对镀层形貌及电镀速率的影响,以SEM-EDS、XRD、CV等分析方法对所获得的铜电镀污泥碳进行表征;并进一步制备三元微电解陶粒,考察不同加铜方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u2+浓度为0.15 mol/L、电流密度为12.5 mA/cm2时镀层均匀、致密;铜电镀掺杂制备的三元微电解陶粒对硝基苯废水的降解有更高的去除效果,在初始pH为3且废水中的硝基苯浓度为100 mg/L时,反应180 min即可达到90.61%的硝基苯去除率,且对硝基苯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动力学反应,反应速率常数可达到0.010 58 min-1.

    三元微电解陶粒电镀掺杂硝基苯废水催化微电解

    超声波耦合光催化再生酚饱和活性炭研究

    许浩李金成闫博引郭雅婧...
    99-10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超声波与光催化技术耦合(US/UV),对吸附苯酚饱和的活性炭进行再生,对比了光催化、超声波及超声波耦合光催化3种工艺条件下的再生效果,研究了TiO2投加浓度、超声波功率和再生液初始pH值对活性炭再生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工艺再生前后活性炭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US/UV耦合工艺的再生效果优于单独的光催化再生和超声波再生工艺.当TiO2浓度为100 mg/L,超声波功率为100 W,pH为7~9时,US/UV耦合工艺的再生率达到74.51%;并且对活性炭的孔隙结构破坏较小,微孔恢复程度较高,具有再生速率快、再生液苯酚残留浓度低、再生效果稳定的特点.

    光催化超声波US/UV活性炭再生

    等剪切振动膜过滤浓缩微藻过程中对膜污染的影响

    邵壮侯文鑫刘佳盈刘长青...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等剪切振动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膜过滤技术,通过产生强烈且恒定的剪切力有效地减轻膜污染.使用该技术分别进行了回流和浓缩过滤微藻实验,通过对跨膜压差(TMP)、膜形貌变化以及膜上胞外有机物(EOM)组分的分析,探究等剪切振动膜在小球藻浓缩过程中的抗污染能力.结果表明,等剪切振动膜在微藻浓缩实验中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在浓缩过程中藻液浓度不断升高,造成了较高的可逆污染(72.24%),但在冲洗后膜通量可以得到有效恢复,纯水通量由329.8 L/(m2·h)恢复至2400.5 L/(m2·h).综合考虑,采用等剪切振动膜进行微藻过滤浓缩是可行的.

    等剪切振动膜膜过滤膜污染微藻回收微藻浓缩

    海床砂土源热泵毛细管前端换热器换热性能研究

    徐光瑞于慧俐王禹浩胡松涛...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床砂土源热泵是典型的清洁能源供能系统之一.为探究其毛细管前端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利用Matlab软件构建了换热器各个毛细管的数值传热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分析了管席不同位置处毛细管出口温度变化情况以及毛细管间距、埋深、管长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换热达到稳定时,管席顶部管和底部管的换热效果均优于中间各管的换热效果,并且毛细管间距、埋深和管长的增加有利于毛细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提升,毛细管间距从20 mm增大到60 mm时,冬夏季毛细管换热量分别增加了51.9%和17.8%,埋深从0.5 m增大到2.5 m时,冬夏季毛细管换热量分别增加了74.3%和53.9%,管长从0.5 m增大到3.0 m时,冬夏季换热量则均扩大了3.9倍.研究可为海床砂土源热泵前端换热器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海床砂土源热泵毛细管前端换热器数值传热模型换热性能

    应用埋式毛细管网换热器的海水源热泵系统适用性研究

    田雅文于慧俐赵雪王禹浩...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水源热泵系统面临着生物附着、管道腐蚀、严寒天气换热器结冰等问题,影响其性能系数.将材质为PP-R的毛细管网换热器埋置于海床砂土中的海水源热泵系统能够有效避免以上问题.基于能耗模拟数据,对比了海水源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和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系统的经济性和环保性.结果显示,应用埋式毛细管网换热器的海水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均为最优.系统运行20年,海水源热泵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为459.5万元,最小年费用为46.8万元,建筑生命周期内其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比空气源热泵系统低10%,比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系统低21%.本研究使消费者对该热泵系统有了更深的了解,为推广此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冷热源形式海水源热泵系统仿真模拟经济效益环保效益

    基于FLUENT的大螺旋角沟槽砂轮磨削弧区气流场特性研究

    刘世博陈晓林徐超李玉帅...
    131-13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磨削加工过程中,磨削弧区气流运动特性是影响磨削液有效注入的重要因素.针对普通砂轮磨削弧区换热效率低下,极易产生局部高温和磨削烧伤等问题,以大螺旋角沟槽砂轮(螺旋角β>85°)为研究对象,在FLUENT中创建了磨削弧区三维气流场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螺旋角度、沟槽宽度及深度对气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轮表面螺旋沟槽宽度、深度以及螺旋角度越大,磨削区气流场压强越低,对磨削弧区气流场强度的削弱能力越强.并且,螺旋沟槽对磨削液有着良好的导通作用,磨削液更容易进入磨削弧区,在磨削弧区内部形成通畅的"换热通道流场",从而显著提升磨削区的换热能力,有效降低磨削过程磨削温度.

    磨削大螺旋角沟槽砂轮气流场FLUENT

    微细电火花加工中的放电能量分布研究

    姜东升刘庆玉陈志恒姜芙林...
    139-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精密制造领域,然而由于尺度效应的存在,其加工机理特别复杂,对于放电蚀除过程中的放电能量分布尚未明确.开展了微细电火花单脉冲放电实验,并考虑到熔化潜热和汽化潜热的影响,对传统的电热模型进行了修正,基于微细电火花的放电持续时间,计算了分布到工件中的能量分布比.结果发现,由于放电初期有相当一部分的放电能消耗于放电通道的形成,所以传入工件中的能量分数随着放电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在放电持续时间0.63~20.5 μs时,分布到工件上的放电能量分数为7.1%~16.3%.伴随着放电持续时间的持续增加放电等离子体通道半径将会一定程度增大,放电等离子体通道半径随放电持续时间的变化范围是5.9~23.2 μm.

    微细电火花加工能量分布放电等离子体通道半径放电持续时间

    离心摆式减振器回转运动的数字摄影测量方法

    邵卫澍吴光强张逸毛礼波...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心摆式减振器(Centrifugal Pendulum Vibration Absorber,CPVA)由于能够有效吸收发动机产生的扭振而被广泛应用于传动系统.针对研究CPVA动态特性时缺少运动参数测量方法的问题,提出了1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首先在转子与摆子上布置标记,然后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CPVA的运动视频,随后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标记位置进行识别,最终通过标记坐标计算转子与摆子的运动状态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对CPVA在重力场中的运动进行准确测量.

    传动系统非接触式测量数字图像处理离心摆式减振器计算机视觉

    城市道路场景中车辆驾驶行为分析及统一建模

    王可栋曲含章马敏崔善柠...
    15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城市道路微观交通流的仿真精度和效率,以信号交叉口进口道换道车辆及其目标车道上跟驰车辆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考虑车辆驾驶员行为特征的统一建模方法.以驾驶员多向多车预期能力为基础,引入侧向车辆影响系数,将全速度差跟驰模型拓展为描述换道过程中换道车辆和跟驰车辆纵向行驶动作的微观交通流模型,通过改进跟驰模型中的优化车速函数,将交通控制信号和换道类型对驾驶员决策的影响纳入模型中.研究结果表明:换道过程中侧向行驶车辆运动状态和换道类型变化对跟驰行为的影响要高于换道行为;不同类型换道场景中驾驶人对外界刺激的主要关注点会发生变化;全速度差模型比Gipps模型更适合作为基础模型用来模拟城市道路微观交通流.

    驾驶行为统一建模换道模型跟驰模型多向多车预期能力

    基于改进模糊控制算法的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研究

    国珍叶明浩张腾龙陈爽...
    163-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保证光伏发电系统具有最高的发电效率,必须使光伏发电系统工作于全局最大功率点,对光伏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进行了研究.由于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非线性,采用基于改进的模糊控制算法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模糊控制器可以根据偏离平衡位置的程度产生自适应跟踪步长,通过优化控制算法改善系统的不对称性,提高最大功率点跟踪精度.通过MATLAB建立仿真模型并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的跟踪精度及跟踪速度均明显优于传统算法,可使光伏发电系统更高效地运行.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模糊控制算法MATLAB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