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景隆

季刊

1674-9227

qhmyxb@163.com

0971-8804652

810007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突出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特色,注重对青藏高原各民族的研究,并努力反映院内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弘扬学术精神,繁荣学术研究,突出学术精品为目标,为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反思

    普丽春子华明赵伦娜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中小思政课程"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大中小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这已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时代命题,但当前关注重点更多的是在高校的相关教育方面,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不多,尤其涉及"大中小一体化"的相关教育体系构建研究更加匮乏."大中小"教育体系是个有机衔接的整体,而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强国的关键,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从对概念、理论上梳理的理论逻辑、为体系提供导向的国家治理逻辑以及现实需求的实践逻辑等体系建构逻辑出发,回应边疆民族地区相关教育体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并在理论逻辑和政策逻辑框架下进行反思,为构建"大中小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教育强国认同

    梯次推进: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体化建设

    李静马雪莲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作为继往开来、培基铸魂的基础工程,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着夯实基础、筑牢根基的重要作用.学校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格局,既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要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形成不同学段纵向螺旋上升、不同学科横向融合贯通和不同部门协同发力的"一体化"教育网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一体化育人体系,使教学、育人、管理体系有序衔接.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并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梯次性,使教育内容循序渐进推进;以不同区域"试点引领、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形式,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深入推进各学科融通、各学段贯穿的课程体系,实现教材和课程的一体化设计;通过梯次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作用,深化"大思政"育人格局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基于"四个维度"的梯次推进,助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一步一级逐渐提升,按照梯次推进的理念不断积累以达千里之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教育梯次推进一体化建设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王丹闫冬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要旨涵盖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其内涵意蕴在学界热烈而持久的讨论中由文化视角逐渐拓展到认同、现实、家园、国家和共同体等视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聚焦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共有精神家园等维度.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有效实现方式和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方向,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相辅相成,共同体意识在精神家园中孕育滋养,精神家园在共同体意识指引下建设发展,聚力凝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校和美校园建设路径探析

    柴让措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契合,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建设和美校园.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校园文化建设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面临现实挑战,因此,本文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即从夯实校园物质文化、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强化校园精神文化角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环节的文化力量、人格完善、价值引导目标,以此来更有效地引领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美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探索

    高岳涵高雅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们党迈入新征程的重要议题,需要各高校师生自觉承担起责任与使命.然而研究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族团结相关教育体系需持续优化、师生责任意识有待增强等问题.本文围绕完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层组织协同发展架构、创新教育教学设计和积极培养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态等三个方面阐明了全国高校应做到协同配合,积极探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现实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高校教育路径

    节日表达与文化共生:节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汤夺先王雯雯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在经济发展上互为补充、文化上相互吸纳、生活上互相尊重,其节日文化中烙刻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成为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媒介.就节日符号而言,可划分为中华民族共有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特色传统节日和新型节日.就节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价值与实践逻辑而言,在日常生活实践、社会互动和文化认同中表明节日可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以节日为媒介构建出经济空间、互动空间和仪式空间来展现其实践逻辑,维系了地方认同和民族内聚力,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视挖掘节日的共有共享媒介价值,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群众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散杂居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节日表达文化共生

    珞巴族与周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呈现与路径选择——以西藏米林市南伊乡为例

    高朋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内容呈现上来看,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主要表征为生计转型和居住空间的变迁,交流更加注重强调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双向互动,交融则要求强烈的心理认同和互嵌社会结构的广泛共识性.同时,在这三个层面的现实境遇中也存在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为了更好促进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共同富裕愿景下的产业转型和精准扶贫;多渠道增强各民族文化自信与双向交流,避免歧视与偏见;激发各民族参与式发展的主体意识,消除社会资源排斥.

    珞巴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关系南伊乡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背景下节日文化空间的现代转向研究——以瞿昙寺"花儿"会为例

    李智环金佳宇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上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瞿昙寺"花儿"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我调适,以应对外界的变化.近年来,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渐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瞿昙寺"花儿"会的变迁发展迅速又剧烈,活动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其所承载的传统社会功能也随之改变.与此同时,其对周边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空间,既具有民族融合、多元共存的文化特征,又是各族人民历史文化长期积淀、交融的呈现.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花儿"会变迁

    "月也"作媒:三江侗族自治县晒江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研究系列之一

    罗彩娟关琦宇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月也"是在春节期间侗族村寨之间开展的社交习俗.从"月也"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它是一项集结盟、社交、婚姻与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成为晒江村侗族与苗族的共享习俗,并承载了他们的集体记忆.晒江村的实践证明,"月也"是促进族际互动、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机制可概括为:互嵌式居住格局是推动民族交往的物质基础,社交习俗是促进民族交流的纽带,文化认同是增进民族交融的心理基础.鉴于此,应该充分挖掘、发挥集体性习俗的有利因素,让其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益媒介.

    月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关系

    明清鸡足山兴起中的多民族共塑与交融

    朱映占张晗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理宾川鸡足山是一座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圣山.鸡足山在明清时期作为圣山兴起的过程,是区域社会中各民族对鸡足山景观的共同塑造、朝山盛节共庆、生产生活物资互通的过程,同时也是鸡足山被各民族接纳认可并被构建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的过程.一部鸡足山圣地的兴起史,于区域社会而言就是一段多民族共塑圣山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过程中,鸡足山逐渐成为各民族共筑共享的精神家园.

    明清时期鸡足山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