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社会科学
青海社会科学

赵宗福

双月刊

1001-2338

0971-8455791、8450562

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上滨河路1号

青海社会科学/Journal Qingha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重视基础理论、历史问题、全国性问题,更重视应用问题、现实问题、青海问题的研究,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之管见

    丹珠昂奔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各族人民新的奋斗目标,是国家走向强大、社会迈进更高境界的伟大战略,同时也是一场解决中国各民族现代性问题的深刻的革命.青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要立足战略定位、扛起战略使命,即生态保护、民族团结,高质量发展.二要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要立足青海高海拔、地盘大、资源丰富、多民族的省情实际,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要悉心涵养定谋,培育发展模式,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国家战略的可持续发展要与老百姓的可持续生存发展紧密衔接;要让青海各族人民在维护国家大局中与全国同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解决主体发展问题;解决好物质精神都富裕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中国古代本草学与昆仑文化关系考论

    彭必生路旻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的药物文化与昆仑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早期昆仑神话中西王母、不死药等传说激发了汉代及汉代以前持续了数个世纪的方仙道寻药求仙运动,进而推动了中国传统药物学的基本范式——本草学的形成,同时也塑造了中国古代本草学追求生命健康与生命升华的双重品性,"昆仑"在中国古代的医学实践与宗教实践中始终保持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昆仑区域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节点,许多药物经此进入中原大地.在后世的本草学中,三类药物通常被赋予了"昆仑"的文化特色,分别为瓜果素材类药物、矿物药物与香料药物,显现出"昆仑"作为方术文化代表与东西文明枢纽的象征意义.

    昆仑文化本草学西王母矿物药香料药

    帕米尔高原的昆仑文化遗存与昆仑文化景观研究

    杨波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仑山、昆仑文化较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帕米尔高原是昆仑文化、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地理坐标地,帕米尔高原现在可见的考古遗存、文字遗存、民间故事传说等都保存着帕米尔地区上古时期就开始传承的文化、文明,他们也在精神品格、民族品格方面打上了深深的昆仑文化烙印.

    帕米尔高原昆仑文化文化遗存文化景观

    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赵艳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万山之祖、万水之源的"昆仑",既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中央山系",也是文化学意义上的"精神支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它以昆仑神话、山水崇拜等内容与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绵延""九州共贯""革故鼎新""有容乃大""协和万邦"等核心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根脉,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昆仑昆仑文化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

    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经验

    穆赤·云登嘉措周柬言
    4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在青海省西宁、黄南、果洛、海南等地的实地调研,以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为基础,探讨了青海省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有效策略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青海省通过"一地一品牌"的策略打造各地民族团结特色,讲求实效,注重为民办实事,以及采取有形、有感、有效的措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做法.同时,探讨了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应注意准确定性、依法及时处理矛盾、尊重文化多样性、平衡物质与精神需求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青海省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为未来全国其他多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文化多样性

    西藏民主改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伟大历史实践

    陈鹏辉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民主改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伟大历史实践.该实践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当时西藏的各族人民.西藏民主改革,对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制度跨越的重大意义,是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人民心中扎根的关键一步,是新时代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笔宝贵资源.

    西藏民主改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

    哲学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关联

    宗喀·益西丹佛
    6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以中国藏汉佛教为例,认为讨论此课题不仅要梳理与整合史料,还要以史料为铺垫作出进一步的学理分析和研判.这是挖掘、梳理、总结佛教中国化史实与史识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名著《真理与方法》的三大内容、中国经典诠释学与藏汉佛教中国化的典型史实和重要概念作由此转彼的衔接,使之水乳交融,并从中勾勒出外来佛教中国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及其内在规律,这是对中西哲学诠释学与中国佛教之间进行反向格义的一种尝试,意在提增佛教中国化的理论自觉和学术共识.

    哲学诠释学藏汉佛教佛教中国化

    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基于格鲁派在卫拉特蒙古本土化的个案考察

    吉乎林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格鲁派再次传入蒙古,逐渐成为蒙古各部唯一正统宗教信仰.卫拉特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主要一支,长期活跃于我国西北,曾为祖国西北边疆开发建设、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卫拉特蒙古各部中的传播及成为全民信仰的过程,经历了传播者的主动嵌入,统治阶级的有意扶持,社会大众的认知到认可的复杂过程.其间,藏传佛教不断做出自我调适,积极与卫拉特蒙古社会相适应,最终成为具有卫拉特蒙古特点的藏传佛教格鲁派.藏传佛教与卫拉特蒙古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进程是藏传佛教中国化实践诸多个案中的一例,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一次重要历史实践.通过重点探讨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卫拉特蒙古各部的几个关键因素、传播特点及本土化特征,旨在为当前深入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一定的学理依据.

    藏传佛教格鲁派卫拉特蒙古本土化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华仟家福
    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于公元7 世纪正式传入吐蕃社会.在约1300 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本土化、中国化,形成了具有西藏地域特点、中华文化色彩的藏传佛教.文章以哲学诠释学为视角,在回顾、梳理藏传佛教传承演变史,分析总结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提出佛教在中国藏地的本土化构成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主流;汉藏佛教互动交流是藏传佛教一以贯之的主题,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历届中央政府的统摄是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力量等观点.

    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历史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武传鹏
    10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因其独有的地理条件与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具有特殊性.立足高原地域特质,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应当以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与生态治理观为遵循探索创新路径,以强化青藏高原科考力度、发掘民族特色生态文化解蔽认识,以培育数字技术产业体系、厚植低碳发展绿色底色催动产能,以严守生态法治保障红线、加强地方政策联动机制设立保障,从而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文明高地,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雪域高原绿色现代化.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