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社会科学
青海社会科学

赵宗福

双月刊

1001-2338

0971-8455791、8450562

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上滨河路1号

青海社会科学/Journal Qingha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重视基础理论、历史问题、全国性问题,更重视应用问题、现实问题、青海问题的研究,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丽青海: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的理论与实践

    黄承梁孙发平郭婧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在全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据着重要而突出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青海考察调研、两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许多新理念、新论断、新原则.特别是2024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明确要求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首次提出"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这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导向和世界意义.青海要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牢记"国之大者",把握"省之要情",全力保护好"中华水塔",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统筹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人民幸福协调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西部生态资源大省极具典型和示范意义的"青海样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美丽青海国之大者国家公园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阐释与实践指向——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视角

    孙程芳吴琼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亦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构成,在多方面标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蕴涵和实践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有其深厚根基,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产等基本理论的内在指引,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懈追求以及承载中华民族崇高精神向往的中华文明的强劲支撑.相较于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彰显人民至上的精神文明建设理念,明达辩证平衡的精神文明建设旨向,致力精神共富的精神文明建设图景,引领文明进步的精神文明建设谋求等重要意蕴,标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多重价值向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注重以需求牵引激活精神生产创造性,以均衡共享提高精神分配普惠性,以价值共塑增强精神交往广泛性,以审美旨趣引领精神消费适切性等,在全方位精神性关涉中更好地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

    昆仑文化的性质与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青海昆仑文化为例

    赵宗福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仑"是中华民族的原乡、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原点、文化叙述的关键词、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当代文化承前启后的优质资源.昆仑文化是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具有四个鲜明的特性,即国家性、神圣性、源头性、现代性.进入21 世纪后,青海等地学者在昆仑神话基础上提出"昆仑文化"的概念,倡导在中华文明史语境中观照昆仑神话及其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青海高原是昆仑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和传承地,青海地区是传承发展昆仑文化的核心区.2023 年,青海省率先提出建设"昆仑国家文化公园"的提案,作为昆仑文化圈的重要传承区和昆仑国家文化公园的主要建设区,青海具有独特多元的文化优势.建设青海昆仑文化高地要把握好"五个度",即坚持国家文化的高度、坚持文化叙事的品度、坚持多元一体的器度、坚持讲好故事的暖度、坚持文化惠民的热度.

    昆仑昆仑神话昆仑文化昆仑国家文化公园

    汉赋中的昆仑神境与昆仑文化

    田胜利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赋里的昆仑是专称,可视作仙都,这源于它包藏的深厚仙道文化底蕴,同时昆仑也可以是泛称,或代指广阔辽远的西域地区,或代指不具名的高山.汉赋中的昆仑出产葡萄、大雀鸟、迷迭、木禾、不死树、瑶繠等名物,又是大川黄河的发源地,笼统而言均指向西部,但具体所指又不完全相同,兼综现实与虚拟两端.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是天帝的下都,它向上可通达天庭,坐落于人间但又远离尘界,是汉代辞赋作家作品中理想的仙都神境,令世人神往.传说中昆仑神境有县圃、增城、阆风,充满神奇,汉赋在描绘人间都城时,往往拿它们来比拟形容,这成了汉代都城书写的一抹夺目亮色.

    汉赋昆仑神境名物昆仑文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历史生成、现实基础与发展走向

    刘传春张敏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在效仿西方现代化中造成国内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迫切需要走一条扬弃西方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不仅扎根于美丽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还交织于助力绿色转型的区域合作以及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线的国际合作,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展望未来,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将进一步明确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发展走向,既促进绿色的全球发展,又引领发展中国家走生态良好现代化道路,还有助于建设生态"为民、公正、共赢"的文明新形态.显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中国方案,坚持将历史必然性、现实合理性与未来指向性有机统一,明确中国始终是全球环境治理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全球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现实基础发展走向

    数字生态文明的理论意涵、异化风险与规范进路——政治哲学视域内的考察

    李培鑫李全喜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数字生态文明的已有研究,大多与形式层面的技术分析相关,很少有政治哲学视域内的深入考察.数字技术催生出了新兴的生态治理结构和生态政治样态,具有深刻的政治哲学意蕴.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话语,数字生态文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规约下进行的,"数字技术"应当依附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而存在.当下,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生态伦理失范、技术理性泛滥和绿色主体幻象等潜在的异化风险,引发了"人"与"数字技术"谁才是自然的看护者、数字技术是生态解放契机还是新的自然控制形式、数字技术会激活还是抑制生态治理的新主体等相关思考.对此,需要加强对数字生态文明的公共规范与政治哲学审思,建立数字生态文明的正义程式,防范技术理性本身成为数字生态文明的发展目的和运行逻辑.

    数字生态文明政治哲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技术理性

    "半城半牧":牧区两栖式城镇化发展特点与成因剖析——基于青海省H县的调查

    刘超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也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驱动力.青海省H县地方政府将移民工程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相结合,将牧区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形成了"两栖式"新型城镇化,表现为城镇与牧区互动频繁化,牧民生计模式多元化与生活方式城市化,其形成是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发展性、县域公共服务的集中性与县城生活的丰富性等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较而言,牧民作为"能动的主体"嵌入中国式城乡二元结构,并且"半城半牧"的城镇化形态形成了草原牧区与城市社区的有机互动,有利于实现生态治理、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系统目标.

    牧区城镇化两栖式半城半牧生态治理

    发展差异视角下的涉藏牧区生计政策效益分析——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为例

    拉琼陈晓原
    6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可持续生计理论指导下,梳理既有研究对生计措施进行的"生计孵化措施""提供成品措施"以及"生计环境再造措施"三种类型划分,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县域统计数据,采用数据分段法划分涉藏牧区生计水平,对研究案例进行生计发展差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了量化分析数据,以生计结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分组回归,结果发现:一,不同类型生计措施对生计结果内涵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生计孵化措施"对有关"能力"和整体生计结果产生较好的促进,"生计环境再造措施"和"提供成品措施"对生活便捷性和生计韧性的优化产生效益.二,生计政策的效益实现在不同生计发展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也就是较高生计发展区域的政策效益在程度和广泛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其主要优势源自"生计孵化措施","生计环境再造措施"对低生计发展区域产生更好的政策效益,"提供成品措施"效益则在不同生计发展区域中相对一致.

    可持续生计政策效益藏地牧区生计发展差异

    社会政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重逻辑、关键领域与实践方略

    陈仁兴陈钊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社会政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可以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助推器""稳定器"与"安全阀"的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制度保障.社会政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具体来看,社会政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领域主要包括就业政策、失业保险政策、教育政策、积极老龄化政策、社会救助政策与第三次分配等方面,可以从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主体参与、技术赋能和风险应对维度提出社会政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技术赋能

    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理路

    宋艳丽吕国富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跃升方向,符合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民族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和战略性的指引.以新质生产力的强大优势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而言,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然而,先进的生产力与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势必会给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一定的现实困难和挑战.因此,实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优化五个维度,抢抓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新阶段带来的发展契机.

    新质生产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现实挑战实践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