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鲁艺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鲁艺苑
齐鲁艺苑

刘晓静

双月刊

1002-2236

qiluyiyuan@sdca.edu.cn

0531-86423634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91号

齐鲁艺苑/Journal Qilu Realm of Art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艺术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报,是山东省唯一的艺术类学术性综合型理论刊物。主要刊登美术、设计、戏剧、影视、音乐、舞蹈和艺术理论等多种学科研究成果,兼及发表美术作品、突出照片和介绍重要活动、学界名人。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山东地方特色,关注全国艺术动态,追求时代领先精神,欢迎广大作者来稿和读者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口述史视域下德州李氏陶埙的传承实践与反思

    段文徐琦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州李氏陶埙源于清光绪元年(1875)的举人吴浔源,传承至今已有四代,笔者与其第二、三、四代传承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2009年,"李氏陶埙制作工艺"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三代传承人李钟汾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李氏陶埙从家族传承到高校教育传承的转变过程,传承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的介入,使非遗传承的链条得以加固,为传承保留了火种,同时,在此转变过程中,既要合理解决"非遗"项目的课程设置、学分、经费等具体问题,还需要抓好传承人培养工作中"点"和"面"的问题.

    德州李氏陶埙传承实践口述史高校教育传承

    儒家乐教的当代价值及复兴途径

    张小雨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乐教,是利用上古雅乐中所蕴含的道德伦理观念来教化民众,从而实现良好道德涵养的教育行为,它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伦理教育,故最为关注音乐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涵对人内心精神、情感的正面塑造作用.在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必须具备美的形式外,更加强调它必须符合善的原则,要求以乐舞的形式美、精神善在无形中影响聆听者的内在世界,使之能祛恶扬善.它将原本抽象而干瘪的说教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更易于百姓接纳.虽然一种由官方主导的乐教形式在东汉后便逐渐消亡了,但乐教在今日仍有价值.因为乐教能从思想内容层面,对聆听者形成一种道德启示,使人通过音乐接触到历史上的伟大人格,在无形中受其影响.雅乐"中正平和"的旋律对人恢复情感平和的天性有积极作用,能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民众了解古代文化、圣人事迹,并加强对国家的认同与维护.乐教的教化塑造主要表现在道德、情感、审美、政治素养等方面,可成为现代中国开展德育的有效形式.所以,国家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复兴中华礼乐传统,以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儒家乐教儒家乐论礼乐教化

    迈可尔·蒂皮特《组曲》的创作特点

    李如春刘慧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迈可尔·蒂皮特早期的管弦乐作品《组曲》原名《D大调组曲》,1948年为庆祝查尔斯王子诞生而作.《组曲》以英国早期复调手法为基础,结合调式风格与现代作曲技法完成,繁复的织体与丰富的节奏律动体现了蒂皮特一贯的折中主义创作风格.通过分析研究《组曲》可以了解现代音乐史中常被忽略的折衷主义与实用性音乐,更全面地认识1950年前后欧洲音乐形态的实际情况.

    蒂皮特折中主义音乐《D大调组曲》

    基于对声音想象的一首蒙古长调赞歌——秦文琛《七月·萤火》中的线条、音响与结构

    刘正伟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文琛民族室内乐专辑《向远方》(上)延续着作曲家的草原情愫.文章选取了其中的《七月·萤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发现,作品除了在创作中吸收了蒙古长调特有的散节奏形态与单音长线条元素之外,同时利用长调齐唱中"奏不齐"的特点形成"宽线条"音响,并基于作曲家对声音的想象,形成"淡—浓—淡"的音响布局及"渐长渐落"式的三部性曲体结构.

    蒙古长调单线条宽线条音响布局曲体结构

    调性音乐诞生的技术参数研究

    范洪涛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洲调性音乐的诞生在技术参数上主要体现在自然大小调音阶的确立、三和弦作为和声实体的确立、功能性和声序进形态的确立、导音倾向性的确立四个方面.在漫长的音乐实践中,大小调音阶的确立肇始自古希腊时期,经中世纪八调式、文艺复兴末期的十二调式逐步过渡而来;作为一种"被定义"的音响,转位三和弦(六和弦形式)的出现要早于原位三和弦,并在16世纪50年代确立了三和弦作为和声实体的概念;早期和声序进与作品旋律的特征(尤其是圣咏)密切相关,呈现出根音级进的形态,在之后的实践中根音四、五度关系的和声连接趋于普遍,功能性得到强化;半音的导向性得益于"伪音"理论的实践及14世纪法国新艺术时期对"新的对位音响"的诉求,并逐步形成固定范式,成为调性音乐确立的重要标识.

    调性音乐调式音阶和声实体功能序进导音倾向性

    "道法自然"与"含道映物"——魏晋庄玄思想融汇和中国书画美学的构建(上)

    徐良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中国绘画星汉灿烂,其艺术精神无不相通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怀.魏晋之际庄玄思想的对接和融汇,引发了巨大的时代变革和文化转型浪潮,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人的生命意识觉醒与人文精神运动,促使自然山水和书画文赋真正获得独立的审美地位,开始登上社会历史舞台,极大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视野,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境界.中国书画艺术"含道映物,澄怀味象""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豪翰""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等一系列美学命题和范畴,正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全面构建和确立,并推动书法与绘画成为魅力独特的中华审美成果,傲然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自然书画审美范畴中国美学

    黄河题材油画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综述

    刘德卿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几代油画家陆续创作出一大批和黄河有关的风景、人物等的作品.这些作品涌动着黄河的力量和神魂,表达着时代和人民的强烈情感,代表着20世纪以来历尽沧桑、坚韧不屈、浑厚雄强的国家形象.关于黄河题材油画与国家形象塑造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我们分为红色主题研究、民生主题研究、地域文化研究、风景文化研究、国家形象塑造研究五类.黄河题材油画与国家形象塑造的相关文献涉及国家形象的历史内涵、民族生存状况与环境、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等多个方面,其中关于作品与艺术家个案的分析较为深入,国家形象塑造方面较多停留于抽象层面.

    黄河题材油画红色主题民生国家形象塑造

    潜隐的力量:宋代女性之于绘画艺术的形塑

    宋芳斌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女性是我国艺术发展中的一股容易被遮蔽却非常关键的力量.本文立足两宋绘画发展的历史语境,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美术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传统学科相交叉的研究范畴,说明宋代女性主要是以两种形式融入于绘画艺术发展之中,而后分析在两宋绘画发展历程中这两种形式不可忽视的意义及作用,最后以艳艳女史为案例进一步阐释宋代女性与绘画艺术的紧密关联,明晰宋代女性之于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地位.

    宋代女性艺术传播艳艳女史

    陕西宝鸡社火脸谱研究——基于非遗传承人张孟社脸谱艺术个案的考察

    高海平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东关街道办洪源村张孟社为代表的社火脸谱艺术传承人为中心进行了实地考察,试图从民间美术这一领域深入展开,考察陕西宝鸡社火脸谱艺术的起源、传承以及当今的状况,从中探寻重要的艺术信息、文化因子.

    宝鸡社火非遗传承人张孟社脸谱艺术

    格物创新 惟器致用——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向度

    许大海韩婷婷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正值社会变迁革故鼎新的时代,生产方式和日常生活的双重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工艺美术产品的生产和审美,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使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品功能、形式、材质、工艺有了新认知,体现了近代以来的总体变化:一方面随着新材料、工艺、审美观念、生产技术的革新,传统工艺美术品在品质、工艺等方面不可避免地逐步走向衰弱,这在大多数当时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中都或多或少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一些新兴的工艺产品为适应社会需求逐步发展起来,引领了当时工艺美术的生产,这在一些较早开放地区尤其是以海派家具、旗袍等工艺生产的上海表现尤为明显,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工艺美术品生产不断创新的内在要求.

    民国格物创新工艺美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