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鲁艺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鲁艺苑
齐鲁艺苑

刘晓静

双月刊

1002-2236

qiluyiyuan@sdca.edu.cn

0531-86423634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91号

齐鲁艺苑/Journal Qilu Realm of Art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艺术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报,是山东省唯一的艺术类学术性综合型理论刊物。主要刊登美术、设计、戏剧、影视、音乐、舞蹈和艺术理论等多种学科研究成果,兼及发表美术作品、突出照片和介绍重要活动、学界名人。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山东地方特色,关注全国艺术动态,追求时代领先精神,欢迎广大作者来稿和读者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思想传承创新研究论纲

    孙书文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遵循"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整理、挖掘、阐发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思想中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文艺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价值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于新时代文艺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文艺价值的视角看,当前文艺作品尚存在着价值尺度失范的现象;创作者层面,一些文艺创作者卷入功名利禄的追逐;理念层面,未能切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当代的文艺价值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80年末、90年代初较为繁盛,已有成果从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思想的哲学基础、结构特点、理论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已有成果梳理的较多,系统研究、研究的体系性与深度尚嫌不足;与新的时代结合,立足于对传统文艺价值思想进行现代传承创新的研究成果不多见.中国传统文论中有丰富的文艺价值创造思想,富含积极入世、勇于探取社会人生的艺术献身精神,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当前的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有重要借鉴作用,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本位观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文艺良知与责任的文艺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质兼美"的精品意识.同时,要在研究中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思想与其他民族文艺思想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思想传承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探析

    鞠忠美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保证、地位作用、立场原则、内容要求和创作主体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全面系统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实践、历史和现实逻辑,是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文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齐鲁音乐文化的考古学阐释

    温增源
    15-2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齐鲁音乐文化是海岱地区的先民在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从历史上获得,并经过历代传承和不断融合发展,而留存至今的价值体系.本文以科学考古发现与研究为基础,对齐鲁音乐文化的基因来源、要素构成,以及内部和外部交流互动机制等解读和阐释,在充分发挥音乐学和考古学、文物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文物遗存的分析梳理,实证了齐鲁音乐文化的发源及早期形成线索,以及与各相关地域交流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基本厘清这一优秀价值体系的文化渊源、文化心理认同和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对深入挖掘、阐发、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齐鲁音乐考古学文化构成文化基因融合与互鉴机制与特征

    齐鲁文化视域下的电影创作泛论

    刘璐吴岳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齐鲁文化的思想特质入手,全面梳理其文化渊源及发展流变,本文以儒家思想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知为前提,将其核心即仁学本体学说进行全面归纳,并与电影叙事相结合展开论述.从剧作层面来检视内蕴儒家思想品格的中国电影作品的叙事方法与策略,进一步探讨具有仁学思想的文艺母题在情节叙事与人物塑造方面的方法运用,看其如何将人性表达作为贯穿剧作结构的始末,让仁学本体思想融入人物构设的过程,又怎样通过影像故事让观众真正去体认儒家思想和中国智慧,为指向未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理路.

    齐鲁文化儒家思想仁学叙事人物塑造

    民乐保护的范式建构:论杨荫浏抢录《二泉映月》之开创与延续

    朱磊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顾杨荫浏先生抢录《二泉映月》之举措,重新梳理和审视其民乐传习经验与路径,对于后申遗时代的民乐保护范式建构具有启发意义.杨荫浏基于针对采录对象演奏(唱)惯习、审美取向的经验获取,准确把握和呈现作品的核心和灵韵;以田野经验支撑"口传心授"的民乐传习的传统路径;在此基础上,建构"曲调写本化"的记录方式,弥合"口传心授"的弊端.借以观照后申遗时代的民乐保护,建构包蕴活化经验的"活谱",形成录音以及语、图、谱互文的记录形态,以此重构传承生态,续写民乐的本真性,成为建构民乐保护范式的可行路径.

    后申遗时代民乐活谱保护范式曲调写本化

    华县皮影传承与生存现状调查研究

    陈若雨康建东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影戏是集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的古老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华县皮影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北方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陕西皮影的重要代表.通过实地考察华县皮影、访谈皮影从艺者,以收集文字、口头与影像资料,华县皮影具有家族内部与非家族式的传承方式,其传承过程亦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目前,华县皮影存在艺人梯队断层、生存空间萎缩、受众群体单一等困境,其表演与雕刻在当下所形成的各异运营模式展现了 自身内部真实的、不平衡的生存状况.从不同角度思考华县皮影的发展方向,以求为华县皮影乃至整个关中皮影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县皮影艺术传承生存现状发展困境

    混中有序——论电子音乐作品《哀悼逝者,唤醒生者》的声音处理及组织手法

    杨愷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哀悼逝者,唤醒生者》是作曲家乔森纳·哈维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从"混沌、无序"的声音材料出发,经过了哈维的"有序"加工之后,成为了 一部极富探索性的电子音乐作品.无论声音的处理手法还是声音的组织方式,都对随后的电子音乐创作起到了积极地引导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该作品声音材料的特性以及发展逻辑,总结和归纳出作品中使用的六类声音材料处理手法,分别为:频率转换、泛音筛选、泛音延长、泛音滑动、泛音融合以及采样切片.同时,以作品的结构为线索,具体分析了在音乐各个阶段六类声音材料以及8个引导音的组织和展开手法.整部作品声音的状态在"原形与变形""无序与有序"中不停地变换,使作品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幻听"色彩.

    电子音乐泛音声音处理声音组织

    王时敏与乡邦理学人物交游考析

    耿晶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理王时敏父子与太仓理学家陆世仪、陈瑚的交游材料,发现他们之间关系密切,行谊深厚,是典型的"道义之交".文章析出三个层次:一、厘清交游行实;二、以明末清初儒释会通的思想氛围与学术取向为背景,对此交游个案试作文化学的阐释;三、对陈瑚形塑王时敏"善人"身份的动机与实质稍作索解.

    王时敏陈瑚陆世仪交游互动文化阐释

    庆阳面塑的地域文化特色

    余永红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陇东庆阳为古代北豳之地,农耕文化底蕴深厚,至今民风淳朴,古风犹存,为面塑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庆阳面塑也称"面花",被广泛运用于婚嫁、丧葬、祭祀、祝寿、满月、节日等民俗中,是群众基础最广泛、内容最完整、形式最丰富、文化内涵最深厚的面食艺术,也是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庆阳面塑往往通过异物同构、谐音双关等民间艺术的语言,使作品不仅具有美好的形式,更有喜庆吉祥的文化寓意.

    庆阳面塑艺术特征地域特色

    生态艺术助力生态公民塑造路径探析

    刘心恬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生态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公民塑造的路径主要依靠生态美育.生态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塑造生态公民.艺术场馆在开展生态美育、塑造生态公民、构筑生态社群等层面应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生态艺术助力生态公民塑造的基本路径包括当代艺术展与生态文明主题的有机融合,走入田野与社区的社群艺术与生态审美化生活方式的有机融合等."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的策展理念彰显了生态人文关怀,为生态艺术塑造生态公民的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

    生态艺术生态美育生态公民生态审美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