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鲁艺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鲁艺苑
齐鲁艺苑

刘晓静

双月刊

1002-2236

qiluyiyuan@sdca.edu.cn

0531-86423634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91号

齐鲁艺苑/Journal Qilu Realm of Art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艺术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报,是山东省唯一的艺术类学术性综合型理论刊物。主要刊登美术、设计、戏剧、影视、音乐、舞蹈和艺术理论等多种学科研究成果,兼及发表美术作品、突出照片和介绍重要活动、学界名人。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山东地方特色,关注全国艺术动态,追求时代领先精神,欢迎广大作者来稿和读者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同均三宫"谬说再辨

    刘永福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音乐学》近期发表的三篇有关"同均三宫"的文章,其宏论要旨与黄翔鹏"同均三宫"概念的内涵原理完全相悖.杜亚雄只认识到了"同均"中的"数理逻辑关系"(五度链),忽略了"三宫"(三种音阶)的"形态特征"及"民族属性",得出了"'同均三宫'在世界各国各民族音乐中普遍存在"的错误结论;崔宪缺乏对史料的充分理解和去伪存真的系统梳理,其概念把握不够精准,内涵解读有失偏颇,所谓的"新例证"大都无法对"同均三宫"起到明确的支撑作用;张振涛彻底颠覆了原有"同均三宫"概念的内涵界定,其极具"创造(新)性"的学术观点,为三十余年来所仅见,尤其是将"同均三宫"完全寄寓于冀中大曲及其"七声锣盘"的学术理念,将"同均三宫"原理推向了无法解惑和难以企及的另一个极端.

    同均三宫五度链历史来源理论内涵冀中大曲云(均)锣逻辑缺失

    潘伯英生平事略及音乐观考论

    蒋立平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潘伯英是一位史书中几无记载,却在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音乐社团建设、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教材编撰、儿童音乐作品创作等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的音乐教育家,由其参与发起创办的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众多音乐专业人才、教育人才,由其创办的各类音乐社团在促进音乐交流方面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以西乐为镜,改造中乐"、创造体现国民性新音乐的国乐改革思想至今看来仍不过时,他对儿童唱游教学理论的系统总结,以及在儿童表情歌曲和唱歌游戏作品的编创方面的成就同样值得关注.

    潘伯英生平实践轨迹音乐观国乐改革

    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阐释与当代存续

    王琛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民族音乐在美学上有着"以和为美"的价值观、"虚实相生"的审美观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观.传承至今,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改变了中国民族音乐原有的文化语境、艺术形式和传承方式,使其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存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更需要始终保持其在艺术与审美上的本真性.

    中国民族音乐美学阐释现代变迁当代存续

    山东民间音乐多声形态研究

    韦辉刘韵涵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是新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作为扎根于祖国大地上的民间音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展现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丰厚的人文意义和文化内涵.当代音乐创作从民间音乐的土壤中汲取养分,其中体现了中国作曲家独特的母语文化特性,展示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山东省地大物博,文化底蕴深厚,在各种类型的民间音乐(民歌、器乐曲、戏曲曲艺、民间歌舞)中蕴含着灵活多样的多声音乐形态,体现出以横向线性发展为指向的多声思维和审美习惯.

    山东民间音乐多声形态织体类型线性思维

    罗忠镕《第一弦乐四重奏》五声性复调结构研究

    王丽君孙志鸿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罗忠镕《第一弦乐四重奏》中五声性复调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其基于西方古典对位规则和在五声性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多声部技巧的对位规则,横向循环调性和纵向调性的复杂化等调性逻辑,以及五声性复调结构呈示、展开、连接等曲式功能,论证了该作品所具有的融贯中西的艺术品质和锐意创新的可贵精神.

    罗忠镕第一弦乐四重奏五声性复调结构

    美术考古视域下塔里木盆地南缘早期佛教艺术考析

    张健波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3S系统"把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地理、地貌等环境信息叠加进数据库中,传达出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由此可以验证艺术遗址、遗迹的环境演变.在此基础上,结合汉代通西域的交通路线以及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等指标进行判断,鼎盛时期的"河间派"美术影响到了塔里木盆地.在巴克特里亚形成的回字形佛寺经过犍陀罗影响到了热瓦克佛寺,又形成为新的样式.上溯至希腊母题、草原动物风格和佛教艺术的要素组合形成的河间派艺术是一种复杂、合成的艺术类型,它对尼雅N3号遗址出土的装饰木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发展,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均对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管理,出土的织锦、铜镜、漆器等,一如汉制.随着佛教传入塔里木盆地,当地建筑木雕、壁画、雕塑及墓葬形式均出现了新变化.塔里木盆地干燥的大陆性气候使得这些材料得以长期保存,美术考古的众多指标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验证,这也是我们从更宏大的视野中寻求丝绸之路古代造型艺术的目的和要点.

    塔里木盆地南缘佛教艺术河间派美术考古

    《青藜馆法帖》与刻石残件的考释

    周怡王振安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末书法丛帖《青藜馆法帖》主要由山东即墨人周如砥为翰林院庶吉士时所留翰墨精品,包括同僚董其昌诸人的题跋多篇.此帖共四卷,皆遗失.近期调查发现散篇册页《大司成季平公书法》,其中有周如砥与董其昌书法原拓.同时发现部分刻帖原石残件,是对《青藜馆法帖》内容的补充和印证.这些资料与拓片图像皆未公开发布.

    《青藜馆法帖》《大司成季平公书法》周如砥董其昌

    晚明徽州《程氏墨苑》刊刻缘起考

    程国栋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于晚明时期徽州墨商程大约编刻的版画墨样图集《程氏墨苑》,详考此书刊刻背后的动因,即程大约与《方氏墨谱》编者方于鲁之间的一段恩怨.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徽州两大墨商竞争的史实,以及诸多士人介入纷争而构成的舆论场.要之,方程二家在制墨业的竞争超出了一般商业的范畴,程大约对自我身份的定位也远超一般工匠,在方于鲁寻求文化认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本非竞争主题的版画艺术却因此受益而在晚明的徽州迎来爆发,获得了出类拔萃的视觉效果.

    《程氏墨苑》程大约徽州版画《方氏墨谱》方于鲁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镂月开云》诗画图像研究

    孙洪伟王玉菡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圆明园被焚毁后,其往日盛景已不可追,幸得《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记录下当时圆明园的繁华景色,予后人研究其文化历史留下图像线索."镂月开云"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一处以牡丹为主题的园中园.作为康雍乾三朝天子同堂、雍正帝最初承其皇祖恩泽的地方,此处又具有深刻政治意义.从图像学研究角度探析"镂月开云"的诗画形式、景观营造以及所蕴含的政治伦理观念,能够为研究圆明园四十景及其历史内涵提供新的角度与方法.

    圆明园四十景镂月开云牡丹图像学研究

    俞剑华的图案学思想

    董博超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俞剑华是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也是中国图案学的先行者之一.他拥有独特的图案敏感性和创造性,深知图案学和图案教育对实业的意义,秉承着对社会、民族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致力于图案教材的研究.俞剑华先后出版的《最新图案法》《最新立体图案法》借鉴日本和西方图案教材的编纂体例,剖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图案中的应用途径,奠定了"对立统一"与"中庸"的图案学思想基调.民国时期图案学的诞生和图案的应用发展是民族工商业走出困境的途径之一,俞剑华提出的图案构成法则不仅为图案设计者"意匠"的发挥提供参考,还对中国图案教育与图案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俞剑华《最新图案法》《最新立体图案法》图案学思想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