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求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求索
求索

月刊

1001-490X

0731-84219107

410003

长沙市德雅村

求索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办刊的中心任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象山学的诠释学意蕴

    康宇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象山认为诠释经典的目的不是文献爬梳,而是生命的体悟与实践.他以发明本心为先,博览群书为后,将治经读书与工夫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赋予经典诠释以强烈的主体实践性,充分体现了一种"大诠释学"理念.从对《孟子》的诠释来看,象山强调简易、剥落、涵养的作用,视经典注疏为一种脉络的切入及生活的参与,主张主体应直接明了地以心体识别道体、天理,并有效地将所悟、所感应用于自身道德修养与践履中.通过对朱陆之辩的辨析,可知象山学之诠释原则为本体优先于认知,包含了西方现代诠释学中"前理解"的意蕴.

    象山学诠释学经典意蕴

    吕祖谦婺学学统的学术旨趣

    徐艳兰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建内圣外王之道既是宋代学术旨趣,亦是吕祖谦开创的婺学的学统旨归.婺学在源流上曾受湖湘学的影响,二者不仅在师承脉络上有连续性,而且在义理主张上多有共识.吕祖谦既强调用内圣之学来变化气质,又注重用外王之学来改造社会.婺学乃贯通道、治、文的内圣外王之学,包含义理、辞章、考据、经济四个面向.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是婺学的总纲,斯文重建的辞章之学是婺学的关键,求实考信的考据之学是婺学的基石,经世致用的经济之学是婺学的归宿.四者共同构筑起婺学学统,使儒学回归成己成物、合乎内外的中庸之道.

    吕祖谦婺学学统内圣外王宋学

    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力量:理论发展与政策实践

    张玉喜
    10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对市场力量的干预和引导、对社会力量的渗透和整合、对创新和生产能力的培育等具有重要作用.从15-18世纪的重商主义、19世纪的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学派到20世纪的发展型国家理论等都突出强调国家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它们是相关国家运用国家力量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体现并服务于相关政策实践,且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力量及相关理论具有历史性和特殊性,完善国家制度和提高治理水平才能有效增强国家干预经济的效果.在新时代,国家力量的运用应与市场力量有机结合,兼顾社会公平目标,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国家力量理论发展政策实践反思

    多元主体参与绿色经济发展研究——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邝奕轩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元主体参与绿色经济发展是突破传统一元生态治理模式的现实需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面临生态环境治理压力和经济实力难以全面支撑污染治理双重困境,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要回应多元主体利益诉求,构建多元合作参与框架,明确绿色发展是一种市场选择.为此,要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优化社区参与绿色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引导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多元主体合作有效市场

    ESG体系建设中的国际话语权分析

    厉伟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中国ESG体系的本质在于提升国际资本市场话语权,中国需要通过国际话语权建设实现从ESG体系参与者向构建者身份的转变.中国ESG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其国际话语权提升仍面临现实困境,主要是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ESG报告标准和披露制度、ESG评价体系与标准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ESG评价标准需要得到全球投资者认可以及ESG投资产品规模较之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等.构建中国ESG体系的国际话语权,需要在话语性话语权、结构性话语权、制度性话语权以及道义性话语权四个维度作出努力,并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发挥国家治理优势等方面展开.

    ESGESG体系国际话语权

    论司法评鉴的目的

    周赟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完善我国司法评鉴机制,首先必须准确定位其目的.从经验及逻辑上看,司法评鉴的目的有两种:以后续人事处置为目的与以后续职业素养提升、司法工作改进为目的.人事处置型的司法评鉴,往往主要依据人事工作本身的逻辑进行,因而难以较好顾及司法本身的规律,进而也可能影响司法活动的有序开展.因此,欲更好地发挥司法评鉴在我国司法运作中的正面作用,应当改革其中的人事处置目的,或至少应当调整以人事处置为司法评鉴之直接目的,转而以职业素养提升、司法工作改进为主要和直接目的.

    司法评鉴人事处置职业改进

    地方数据立法中的个人信息产权保护——基于23个省(区、市)现行地方性数据条例的考察

    许娟
    152-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人信息保护实践在数据要素产权配置的背景下再次陷入了困境.在对地方性数据条例中的个人信息主体经纬交织、客体要素合一的考察发现,比较普遍存在央地立法权不明、政企权限混同、数据主体客体要素和架构功能紊乱等个人信息保护困境.在数据法理、条例文本和产业实践的张力下,以制度经济学数据产权原理对法学方法的适应性改进为视角,有助于促进个人信息保护在地方数据实践中发生三个转向、五个扩展.个人信息保护实践的产权样态必须以过程导向、司法场景、程序保障为交互操作,并克服传统法律制度难以适应产业实践的问题,明确个人信息的公法益规范核心、差序化定价的规范激励、公主体行为的规范要件、权义复合的规范结构、体系化监管的规范重心,完善各地数据条例中的个人信息条款.

    地方性数据条例个人信息产权保护央地关系政企关系

    互联网平台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反垄断规制

    张靖
    163-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平台最惠国待遇条款广泛应用于数字出版、在线酒店预订、在线零售等领域.尽管该条款具有保护平台投资、防止"搭便车"、减少交易成本等促进竞争的积极效果,但也可能存在削弱平台竞争、市场封锁、促进横向共谋等阻碍竞争的消极影响.为此,我国可以借鉴域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在线预订平台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规制经验,在反垄断法的规制路径、豁免制度和规制方式上进行适当调整,以不断推进我国反垄断规制的现代化水平.具体而言,可在结合平台最惠国待遇条款的类型以及合理分析其竞争效果的基础上,优化纵向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并行的规制路径,细化"安全港"豁免制度,以及更加灵活适用经营者承诺制度.

    互联网平台最惠国待遇纵向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安全港经营者承诺制度

    从"认同"到"承认":城市空间正义的生成逻辑

    李妍
    172-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认同是主体对自我以及自我生存状态的确证,而空间承认是对空间主体间生存结构的确认.空间认同是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建构的前提,空间承认是城市空间正义建构的基础.从空间认同到空间承认的转向反映了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换,这种转换并不是简单的自然演化过程,主体的生存状态其实一直被主体间性所建构,二者之间具有深刻的关联性.空间认同的确立需要得到他者的承认,他者承认内在的动力来源于主体自身的需求.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建构也就成为城市空间正义的生成逻辑.

    空间认同空间承认主体间性空间正义

    人工智能正义实现的主观主义风险及其应对

    范晓唯
    180-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通过构建合理机制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既有研究中依据价值对齐实现人工智能正义的方式存在主观主义的风险,面临技术控制权的不公平分配、社会财富的不均衡分配及对人的尊严的潜在威胁等挑战.因此,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关于正义观念的社会分析路径上去,探讨人工智能正义的社会构成和实践,构建以技术控制权为核心的权力(权利)机制、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公平分配机制和以维护人的尊严为目标的社会保护机制,以避免新"异化"和以技术为核心的意识形态霸权,确保技术进步在推动创新和发展的同时,其成果能被公平地分享,进而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人工智能社会正义技术控制权价值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