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浦虹

双月刊

1009-8879

qjsyxb@163.com

0874-8998687

655011

云南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各领域的优秀论文,面向国际公开发行。目前,编辑部正以创办精品期刊为中心,狠抓刊物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努力实现“争创省内一流、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优秀高校学报”的办刊目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种高效求解简谐晶格声子传输系数的算法

    魏宇航贺达海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朗之万格林函数理论,求简谐晶格中热流的关键在于求声子传输系数.传统上人们用基于分解三对角矩阵行列式的方法将求传输系数的过程转化为求转移矩阵的乘积从而降低时间复杂度,这种方法被称为转移矩阵法.但转移矩阵法的并行效果不佳且不能用于存在长程相互作用的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解线性方程组的高效算法来求解简谐系统中声子传输系数,提升了计算的并行效率,且使求解存在任意近邻耦合的声子传输系数的时间复杂度降为O(N),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算法上的帮助.

    热传导朗之万格林函数理论传输系数高效算法

    Mo、Cr掺杂对ZnO光电特性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高成娟顾秀丽闫宇星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的方法,计算了本征ZnO、Mo掺杂(MoZn)和Cr掺杂(CrZn)体系的光电特性,从理论上讨论了掺杂对体系光电特性的影响.MoZn、CrZn表现为n型半导体,但Mo掺杂使体系带隙变宽,特征光谱发生蓝移,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降低;而Cr掺杂使体系带隙变窄,特征光谱发生红移,拓展了可见光的响应范围.此外,掺杂Mo、Cr后均使ZnO带边朝低能端移动,使电子跃迁容易实现,有效降低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几率.可见Cr掺杂对改良ZnO有积极作用.

    氧化锌掺杂光电特性第一性原理

    低温裂解水稻秸秆生物炭对水体中Pb/Cd吸附的应用研究

    杨海征袁宗琪徐晓林王建玲...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寻找一种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经济有效的生物炭治理水体中Pb/Cd污染,在限氧条件下将粉碎的水稻秸秆(RY)400℃热裂解 30 min制备了水稻秸秆生物炭(RS).本研究对RS进行了表征,研究了RY及RS对溶液中Pb2+/Cd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RS具有丰富的官能团,表面具有明显的孔隙结构.RS吸附Pb2+的最佳条件为:在室温条件下,pH在 6.0~8.0 之间,固液比为 1.0 g·L-1;生物炭吸附Cd2+的最佳条件为:在 25℃条件下,pH在 7.0 附近,固液比为 10.0 g·L-1.吸附动力学实验分析发现,RS对Pb2+、Cd2+的吸附率远远高于RY对Pb2+、Cd2+的吸附率,在35 min时RS对Pb2+的吸附已经基本达到平衡,在40 min时RS对Cd2+的吸附已经达到平衡.等温吸附实验分析发现,RS对溶液中Pb2+的等温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主要为多层吸附;生物炭对溶液中Cd2+的等温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主要为单层吸附.研究表明,利用廉价丰富的水稻秸秆材料在低温少时条件下制备生物炭来治理水体中Pb/Cd污染是可行的,本研究以期为重金属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经济有效的方法.

    水稻秸秆生物炭低温裂解铅吸附镉吸附

    万寿菊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刘潮叶秀传杨春会何淑慧...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万寿菊属(Tagetes)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对其开展叶绿体基因组研究,可为该属物种的种质资源鉴定及种间遗传分析提供参考.从NCBI数据库下载万寿菊属物种的 7 条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借助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叶绿体基因组的特征、密码子使用性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万寿菊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叶绿体基因组介于 151 893~153 689 bp,编码 130个基因.叶绿体基因组以正向重复和回文重复为主,SSR位点数平均 61 个,多为A/T碱基重复.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保守,高频密码子有 29 个,以A或T结尾的分别有 12 个和 16 个,偏好使用A/T结尾的密码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万寿菊属物种构成单系群,万寿菊与印加孔雀草亲缘关系较近,芳香万寿菊位于分支基部,属于较古老的物种.

    万寿菊属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结构特征

    花魔芋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化酶RCA家族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和功能分析

    褚洪龙郑文广李竹梅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是中国目前主要种植的魔芋品种之一,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碳同化的关键酶.研究表明,Rubisco必须经Rubisco活化酶(Rubisco activase,RCA)激活,才能保持高催化活性,在植物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了花魔芋RCA家族基因,并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特征、蛋白保守性、亚细胞定位和系统进化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家族基因具有 4 个成员,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范围为 5.38 至 8.72,亲水性平均值为负值.基因结构分析该家族基因成员含 5~12 个外显子.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4 个成员均定位在叶绿体.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该家族基因成员分布在花魔芋 26 条染色体中的 2 条上,其中AkRCA1 和AkRCA2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启动子区域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该家族基因成员启动子区域含有参与光响应、茉莉酮酸甲酯反应、干旱诱导、缺氧特异性诱导以及胁迫相关的作用元件等.进一步进行蛋白多序列比对发现,该家族基因成员均含有AAA+家族保守区以及 2 个ATP 结合域,保守性较高.本研究为后续RCA功能研究及魔芋种质改良奠定基础.

    花魔芋RCA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功能分析

    氮素形态对有色稻和常规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魏晓梅杨怀仙吴丽芳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氮素形态对有色稻和常规稻的影响,本试验设氮素形态(硝态氮NO3-∶铵态氮 NH4+)五个处理:T1(100∶0)、T2(75∶25)、T3(50∶50)、T4(25∶75)、T5(0∶100),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处理对有色稻(红稻 8 号)及常规稻(楚稻 2 号及合粳 16 号)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3 处理水稻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根干重、分蘖数均高于其他处理,且与常规稻相比,经过所有处理的红稻叶片中均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T3 处理合粳 16 号叶绿素含量增高了 10.8%,楚稻 2 号的增高率为10.3%,有色稻红稻增高率仅为 1.4%,说明不同氮素形态对有色稻及常规稻的影响差异较大,混合氮素形态50∶50 处理时有利于有色稻及常规稻的光合作用,从而促进可溶性蛋白的合成,且促进了根的生长和分蘖.有色稻红稻的分蘖数受到氮素形态的影响较大,混合氮素形态(50∶50)时分蘖数分别是纯硝态氮的 6 倍、纯铵态氮的 2 倍.在产量及千粒重上,有色稻与常规稻受到氮素影响的规律不同,有色稻红稻 8 号在硝铵比 50∶50时千粒重最重,达到 25.25 g,常规稻在硝铵比 25∶75 时千粒重最重,楚稻 2 号及合粳 16 号的千粒重分别为23.72 g、28.81 g.比较产量发现,有色稻在硝铵比 50∶50 时产量最高,值为 33.60 g,常规稻中楚稻 2 号在硝铵比25∶75 时产量最高,达到49.50 g,常规稻中的合粳16 号在硝铵比75∶25 时产量最高,达到49.30 g,因此与常规稻相比,红稻的总产量较低,但在硝铵比 50∶50 时能够显著地提高其产量及千粒重,从而达到提高其产量的目的.综合来看,不同氮素形态对有色稻和常规稻生长的影响有差异性,其中混合氮素形态(硝态氮NO3-∶铵态氮 NH4+=50∶50)促进了有色稻及常规稻的生长,进而提高水稻的生物量及产量.本研究为水稻种植中氮肥的施用提供技术支持,为有色稻产量的提升提供理论借鉴.

    氮素形态有色稻常规稻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产量

    滇魔芋与南蛇棒种间杂交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殷斯董坤袁晶晶高永...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魔芋葡甘聚糖在食品、医药等方面的重要价值,魔芋属(Amorphophallus)物种发展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为加快优质魔芋杂交种质资源的应用,通过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对滇魔芋(A.yunnanensis)、南蛇棒(A.dunnii)及其杂交种进行了基因分型,并评估了杂交种的遗传多样性,鉴定了杂交种与亲本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滇魔芋和杂交种的等位基因数最高,为 1.750;而南蛇棒的Shannon指数(I)、表观杂合度(Ho)和预期杂合度(He)最高.杂交种与亲本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总体差异不大,这可能与野生亲本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有关.同时,SSR标记可以将杂交种完全鉴定出来,但杂交种与母本滇魔芋的亲缘关系更近,表明母本在杂交过程中产生了更大的遗传影响.这些发现为后续魔芋的分子辅助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滇魔芋南蛇棒杂交种SSR标记

    曲靖古生物多样性动态演化及其分布特征

    王浩瀚余艾锦程海星韩道明...
    56-6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DeepBone"大数据平台,以化石产出记录为对象,以不同地质时间段为单位,利用总生物多样性方法分析了曲靖古生物多样性的演化过程,为认识该区域古生物多样性及其演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同时利用地理信息大数据技术分析了曲靖古生物的地理分布特征,为古生物资源保护和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曲靖古生物资源丰富,类群多样,共记录有 846 种,隶属于 484 属,其中植物116 种,无脊椎动物 526 种,脊椎动物 192 种,集中出现于志留系、泥盆系、寒武系和三叠系等地质年代,并具有明显过渡性特征.从地理分布特征看,曲靖古生物资源相对集中分布于麒麟区和沾益区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县,且具有明显的镶嵌性和点多面广的分布特征,这为该区域古生物资源的保护带来巨大挑战.

    古生物多样性演化分布格局曲靖

    基于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的SAR图像变化检测

    黄凌霄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方法对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图像变化检测精度不稳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将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显著性检测和差异图融合相结合的变化检测方法.采用Frost滤波器对SAR图像进行预处理;构造预处理图像的均值比和领域对数比两类差异图;通过NSCT变换将两类差异图分解为低频图像和高频子带图像,并采用SR算法提取高频子带的显著信息;然后采用自适应模糊逻辑算法和模值取大算法进行图像融合并得到NSCT反变换图像;最后经过k均值聚类算法得到SAR变化检测结果图和评价数据.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法对SAR图像变化检测的稳定性较高,精度在0.65到 0.8 之间浮动,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NSCTSAR图像SR算法图像融合图像变化检测

    基于三维点云建模的单木胸径非接触式测量

    高霞廖一鹏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单木胸径三维点云非接触式测量的便利性和精度,提出一种基于三维点云建模的单木特征参数提取与检测方法.首先,采用IMAGER 5010 陆地式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单木多方向点云数据,并采用最近点搜索法实现多方向点云配准;其次,结合统计滤波和几何滤波滤除大尺度点云噪声,采用改进的双边滤波算法消除小尺度点云噪声,再通过包络网格法进行点云数据精简;然后,通过蚁群算法对单木胸高处的散乱点云进行优化排序;最后,对胸高处的排序点云进行三次B样条轮廓线拟合及单木胸径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有效实现多方向点云配准和滤除不同尺度点云噪声,蚁群算法可以较好地逼近全局最优解、收敛效率高,采用蚁群算法对胸高处散乱点云优化排序后,单木胸径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都得到较好的提升,测量相对误差均在技术规定的 1.5%以内,可实现单木胸径的远距离非接触式快速精确测量.

    单木胸径测量多方向点云配准大小尺度点云去噪蚁群算法三次B样条曲线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