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记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记者
青年记者

荆成

旬刊

1002-2759

qnjz@vip.sina.com

0531-85193517

250014

济南市经十路16122号

青年记者/Journal Youth Journalist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开展新闻理论探讨,报道传媒及相关外延行业最前沿的成功故事、操作经验、事件内幕等。内容设置对于广大编辑记者、宣传干部、通讯员提高业务水平有很大帮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新闻的文化特征:体验、情感与美学

    常江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数字新闻把握为人类获取生活经验、为社会进程赋予意义的实践,并据此将其文化特征归结为体验性、情感化、审美化三个方面.体验性缘于数字技术对人的连接和对传统社会关系的重新整合,以新闻实践的日常化为表征,标识着新闻从认知理性的典范日益转变为体验产物的过程.情感化由数字技术的感官化和沉浸式趋势所导致,其在经验层面的不断合法化为新闻流通设定了新的规则,并令新闻演变成一种介入性的文化.美学化既是数字新闻在形式上体现出的一般性特征,也是数字时代人与新闻之间关系的基本存在形式,作为审美实践的数字新闻因此而延续了既有的社会文化资本结构.文章进而提出,数字新闻的上述文化特征折射出原本相对疏离的经验范畴在数字技术革命的浪潮中不断外溢、融合的过程,并主张新闻应当在当下的社会解释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认识论地位.

    媒介文化情感转向美学数字新闻数字新闻学

    基于复杂网络的国际传播研究新趋势

    田丽毕昆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传播在推动世界各国交流沟通、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提升全球影响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对于国际传播的研究通常是跨文化面向或媒介平台面向,鲜有从网络结构特征出发研究传播效能的思路.本文从复杂网络的视角出发,总结基于复杂网络的国际传播研究所具有的特征与其发展趋势,探索国际传播中信息交互网络的独特价值,以期为国际传播的研究方向和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国际传播网络传播复杂网络新媒体传播效能

    审时度势,伺机而动——周边传播中时间周边的概念与特性

    张汇川陆地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任何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从中心或周边向另一次中心或周边依次连续地传递,效果上也是逐渐地增强或减弱,任何变化都是从简单到复杂并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这其中包含了三重周边的含义:具体的物理空间、抽象的关系空间、抽象与具体兼具的时间空间,而最复杂且晦涩难懂的当数时间空间的周边含义,因此,时间周边也一直是周边传播试图攻克的理论高地.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剖析总结出时间周边传播具有相蚀性、射线性、共鸣共生性、周期性、边界模糊性和不可逆转性,完善了周边传播的理论框架,同时提升了周边传播的实践行为指导能力.

    周边传播时间周边理论框架国际传播战略传播

    微短剧"出海"的产业化潜力及发展路径构想

    何天平李杭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短视频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崛起中的微短剧日益成为影视产业"出海"的新增长极,有望形成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影视文化"走出去"的新动能.总体来看,目前的微短剧"出海"实践已在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商业探索和受众基础培养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产业化潜力,但同时面临由供给端、需求端及相关社会文化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构性困境.本文认为,从新技术赋能、本土化内容创新、跨类型融合、专业化人才培养维度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微短剧"出海"加快提质增效、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可能路径.

    微短剧"出海"国际传播结构性困境新质生产力

    本土全球化:提升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的思考逻辑与策略

    章彦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土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理论的拓展,正成为中国国际传播中的一种操作理念.我国媒体对国际性议题需要有快速感知能力、信息触达能力、话题设置能力、意见引领能力,采取填补国际新闻流通领域的中国信息空白、把握"中国方案"核心议题的绝对设置权、谋定合乎共同利益和未来发展的国家定位等可行性策略.

    本土全球化国际传播主流媒体文化软实力中国方案国际话语权

    媒介·流变·重构——食物传播视域下的国际传播

    陈思甜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播学视野下的食物传播研究难称"显学".本文试图基于食物传播视角完成对于国际传播历史的再解读,进而以"国际传播中的食物"启发"食物的国际传播".通过选取四种代表性食物,对国际传播史上的文化交流、文化碰撞、文化霸权、文化迁变四大阶段进行划分,认为相互联结的"文化—吸引力""企业—扩散力""网络—传播力""人民—决定力"的"四力"系统模型,能够为通过食物传播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供相应理论指导.

    传播史食物革命韧性传播周边传播跨学科

    数字人伦理的风险维度与规范建构

    成倩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孪生拟真的人偶共生时代,数字人的研发和使用使社会呈现数据化、智能化、虚实融合等技术文明图景;但也使社会面临伦理抉择、价值冲突等深层的伦理颠覆性问题,引发前所未有的伦理危机.鉴于此,用伦理之善规范科技运用,进一步建构适应深度科技化时代的伦理文明业已成为社会普遍的诉求.本文从数字人文视角切入,基于伦理批判思维,通过架构数字人伦理风险框架,辨析人偶共生时代数字人技术所带来的诸种数字伦理风险以及其承载的伦理敏感性,激活伦理反思,寻求道德与法律共治的伦理守护之道.

    数字人科技伦理人偶共生伦理风险伦理规制

    社交媒体账号分身下的青年自我呈现

    蔡骐聂海清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交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社交情境,账号分身成为青年在网络空间自我呈现的新手段.面对无法预计的潜在观众,为了调和社交圈的观点分歧并进行观众隔离,青年将自我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两面,一面充当形象塑造的传统前台,即大号,强调那些美好的个人特质,争取潜在的资源和发展机会;另一面则是以自由表达为特征的另类前台,即小号,用以抒发不便为外人道的隐秘情绪和真实观点.在分身账号间进行角色切换有利于青年躲避算法定位和平台惩罚.从更为宏观的视野来看,账号分身实际上是社会制约与青年能动实践博弈的结果.社交媒体的发展将社会结构性力量重新施加于个体,而青年通过打造私密的分身账号来实现自身的结构性脱嵌.

    账号分身社交媒体自我呈现脱嵌拟剧理论

    Z世代数字文化消费的特征与动因

    高菲代贞艳张帆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Z世代在自我认同、社会交往和文化消费认知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并在数字文化消费方面呈现出圈层性、体验式和风格化的特征,成为数字文化消费的主力群体.这些观念和特征的显现与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商业资本的影响以及Z世代的个人诉求等密切相关.数字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应精准把握Z世代的需求,唤醒其数字记忆,做好创作、推广和引导工作,共塑Z世代数字文化消费的新格局.

    Z世代数字消费文化消费青年文化圈层体验式

    乡村青年短视频翻拍叙事策略与文化意义

    刘瑞一王长潇杨立奇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青年短视频翻拍现象的兴起是短视频平台降低不变资本、乡村青年谋取文化资本和网络用户受情感结构影响等因素合力的结果.在叙事策略上,翻拍以PUGC模式输出专业化内容,场景突出"身体"的乡村特色,且常借"恶搞"之名二次创作出全新的意义符号.而在文化意义上,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现象,此类翻拍混杂着乡村青年的自我认同、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角力与收编,在使乡村社会景观化的同时,也提供了审视乡村文化的新场域.

    乡村短视频乡村社会乡村文化自我认同数字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