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记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记者
青年记者

荆成

旬刊

1002-2759

qnjz@vip.sina.com

0531-85193517

250014

济南市经十路16122号

青年记者/Journal Youth Journalist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开展新闻理论探讨,报道传媒及相关外延行业最前沿的成功故事、操作经验、事件内幕等。内容设置对于广大编辑记者、宣传干部、通讯员提高业务水平有很大帮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个性化推荐≠信息茧房:对算法与茧房效应的误读澄清

    喻国明刘彧晗
    55-5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社会公众对个性化推荐与信息茧房的理解存在诸多误区,出现污名化信息茧房和算法技术,贬低算法价值等现象.但是,个性化推荐与信息茧房本身并无问题,个性化推荐并不必然导致信息茧房,算法也并不必然让信息"越推越窄",其真正的价值反而是促成信息"越推越广""越推越深".我们应更全面、客观地理解信息茧房现象与个性化推荐算法的作用.

    算法价值茧房效应信息消费信息偏食信息选择媒介素养

    在地传播: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人民性与地方性

    胡钰杨鹏成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当代中国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基层新闻工作能力、推进新闻舆论参与基层治理与县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进程中,应将"基层"和"县域"作为探索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着眼点,将人民性与地方性同构的价值内涵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着力点,回归基层新闻传播活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地方性社会交往本质,激活县域制度、技术、人才、文化等资源,创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在地传播.

    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民性地方性在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何谓"媒介物质性":一种马克思主义视角的辨析

    陆灵鹏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初,在哲学相关理论影响下,新闻传播学界出现了一个新思潮——"物质转向"."物质转向"从关系性角度重新解读媒介物质性,赋予其"媒介复合体""非二元对立"和"意识形态性"等新内涵,形成"媒介物质性转向".然而,"媒介物质性转向"在理论上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忽视媒介的客观性、陷入神秘主义和文化决定论的困境.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能够克服上述局限性,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重构媒介物质性:实践是媒介物质性的根源,决定了媒介物质性的结构和主客关系.媒介物质性作为实践的产物和体现,是物质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演变,因而也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以实践为中介,揭示了媒介物质性的真正本质,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指导.

    媒介物质性马克思主义行动者网络理论实践论媒介理论

    数字新闻的专业性:开放与介入

    常江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对数字新闻生态的技术文化特征的分析,倡导以开放性和介入性为核心概念的数字新闻专业性建设路径.文章认为,尽管新闻实践在数字时代正在逐渐"去职业化",但新闻作为公共利益媒介载体的价值属性决定了其在数字时代仍应具有明晰而正当的专业性.作为数字新闻专业性的基础法则,开放性确保新闻实践不断深化其民主化形式,而介入性则持续推动新闻实践直接而深刻地参与社会进步议程.文章还认为,应当通过对新的新闻伦理体系的探索,约束数字新闻专业性中包孕的民粹主义和文化分裂倾向.

    新闻专业性新闻实践新闻职业数字新闻数字新闻学

    面向媒介新兴技术的未成年人保护研究

    田丽宋晨怡谢嘉怡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媒介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既为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未成年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未成年人数字安全保护带来了潜藏风险.本文从不良信息、过度使用、数据与隐私安全、财产安全等角度梳理未成年人面临的网络风险和既有保护措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媒介新兴技术的特点及面向媒介新兴技术的未成年人数字保护方法和路径.智能传播生态中,应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等主体合力,以"保护与赋权并重""虚拟与现实平衡""技术与教育结合""监管与自律协调"为核心,加强对未成年人媒介新兴技术使用的规范与引导,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技术观念与使用能力,保护未成年人免受媒介新兴技术伤害.

    新兴技术未成年人数字保护媒介伦理媒介治理

    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情绪极化研究

    刘晓燕张乐乐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舆论场呈现出"弱事实—强情绪"的特点,渐成"情绪互联网".情绪极化主要具有四大特征:"强情绪—弱事实"的非理性认知方式、负面情绪的放大器、视觉符号的迷因传播盛行、以"情绪领袖"为核心的圈层化网络传播.情绪极化的生成机理可以主要从心理层面、技术层面、社交媒体平台层面三个角度来解释.情绪极化导致舆论场的对立和撕裂,需要从情绪治理和圈层化治理两方面来遏制情绪极化的负面影响,建构理性和包容的橄榄型舆论场.

    情绪极化生成机理情绪治理圈层化治理橄榄型舆论场

    大语言模型赋能文化生产的可能与反思

    赵平广赵员康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化产业的文化生产中,大语言模型技术呈现三大应用优势,即多模态处理、智慧涌现与自动生成内容;但同时具有一些短板,如应用成本较高、训练数据要求偏高、技术仍存能力局限.基于文创理念的"创意—科技—生活"的观察视角,可以看到大语言模型技术在文化生产中的颠覆性可能以及根本性不足.应当在ChatGPT、Sora等前沿技术应用的积极探索中理性反思,充分审视人类不可替代的角色与能力.

    大语言模型文化生产创意要素技术要素人工智能

    "国潮"概念史:走向文化繁荣的历史演进

    蒙晓阳杜超凡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概念史的学术视野下,与"国潮"相关的概念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出现了"中国潮""中国风""国风""国潮""国货潮""国潮风"等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将"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的文化使命."国潮"的概念内核则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此,其未来之发展应强化概念建构,完善系统的学术搭建;以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现代化"为主体方向,探索"国潮"的模式化发展.

    国潮中国风国货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新文化运动

    再建记忆:媒介化视角下的影像化地方志研究

    杨璠张彤彤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像化地方志即运用现代影像技术对地方志进行的视觉化"书写".本文以媒介化视角,分析了地方志书写中视听技术对"文本"地方历史的"修补"与"书写".技术与地方志的"摩擦"建立了新的"交流情境",通过与现代地方意向联结形成地方历史的"再记忆",构筑了"地方意义共享体".

    影像化地方志媒介化媒介变迁媒介记忆共享体

    虚拟具身与身体为媒:体感技术介入后的健身实践

    张华肖国庆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健身房转向家庭空间是近年来健身方式的变化趋势,其表现之一是以《健身环大冒险》为代表的体感健身游戏成为健身新风尚.基于具身这一理论视角,从游戏感知、沉浸与身体幻觉、身体之上的童年回忆以及日常性的健康管理四个维度分析,体感游戏从虚拟具身的健身形式与身体为媒的定位两个方面改造了健身实践:身体在可见的健身游戏中操练自身,被技术所投射的游戏人物的化身赋予了玩家实际的具身体验;健身游戏的进程以玩家的身体作为健身行动的界面,身体既是健身的对象,也是健身的媒介.

    体感健身游戏虚拟具身健康管理《健身环大冒险》体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