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梁光华

双月刊

1674-2389

qnsyxb99@sohu.com qnsybjb@sgmtu.edu.cn

0854-8737044

558000

贵州省都匀市经济开发区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本校教学、研究成果为主,集学术性、师范性、民族性和地方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二为”出版方针和“双百”方针,并以促进学术交流和提高教育水平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六个必须坚持"推动新时代海外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葛丽君张迎雪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系统概括,是做好新时代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也是促进新时代海外统战工作提质增效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推进新时代海外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重视海外统战工作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提升海外统战工作向心力;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开拓海外统战工作新局面;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路径,提升海外统战工作实效性;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构建海外统战工作新格局;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宽广视野,发挥海外统战工作独特优势.

    新时代海外统战工作"六个必须坚持"

    从互嵌到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互嵌社会建设的云南实践

    贺佳乐
    8-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民族互嵌式社会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空间,既是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也是推动边疆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式,具有双重价值.本文以推动民族互嵌社区建设为研究视角,以云南磨憨为案例,通过考察发现,云南多民族地区从空间、经济、文化的互嵌,逐步向多维度共生融合的边疆多民族社会共同体转变,呈现出从互嵌到融合的路径.在空间维度上,兴边富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边疆的地理连通性和社会整合度;在经济维度上,产业发展和共享经济模式提升了社区的经济弹性和依存度;在文化维度上,节庆活动和族际婚姻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浸润与融合,强化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云南民族互嵌社会建设实践揭示了进一步强化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民族团结、边疆社会稳定提供了新的视角.

    民族互嵌型社会中老边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磨憨

    避暑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与探索——以湖北利川苏马荡避暑旅游景区为例

    胡佳君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的重要载体.基于利川市苏马荡避暑旅游景区的调研,发现旅游地民族与游客在交往互动中促进民族经济转型与整合、文化传播与共享、社区共同体重构与发展.目前,苏马荡避暑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仍然面临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发展民族旅游新业态、坚持文旅融合发展路线、推动旅游工作与地方民族工作相结合、旅游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结合,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嵌入到旅游活动中.

    旅游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旅游社区苏马荡

    邹元标的学术实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

    梁胜兴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邹元标作为"贵州三迁客"之一,探讨其在都匀的文化实践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具有重要的意义.邹元标在都匀创立南皋书院,招收弟子,传道授业,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儒学、阳明心学在民族地区的传播,推动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度交融,为当代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这不仅是对都匀历史的还原,更是对中华文明多元性的深度挖掘,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构建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邹元标阳明心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认知女性主义视域下黑人女性小说《紫颜色》的情感焦虑研究

    张媛飞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广义认知诗学研究方法——调查访谈和文学细读,从认知女性主义视角对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巅峰之作《紫颜色》进行了质性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以"读者"为导向的调查访谈中,男女读者对女性身体、心智以及情感在语言文体效果、主题表达、移情方面均有情感反应,其强烈程度因人、因时、因景而异;在"文本"为导向的细读研究中,以可能世界理论为指导,把厚重的文本肌理逐层剥开,由表及里地窥视了女性人物所在的各个层次世界的心理表征和思维活动,揭示了小说中黑人女性的情感焦虑和思想意识,体现了女性作家的立场、诉求和风格.两种研究方式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调查访谈为文本细读提供了有益的数据和支撑,而文本细读又是调查访谈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

    广义认知诗学认知女性主义可能世界情感焦虑《紫颜色》

    认知诗学视域下的西方当代文学阅读理论研究

    卢尚玉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的"认知转向"促使文学阅读研究逐渐发生了许多变化,近年来,数字人文和认知科学的不断进步更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研究,计算文本处理技术和人脑神经模拟技术的发展为世界范围的文学审美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使得西方文学批评的文本阅读或阐释理论经历了从注重社会历史背景,到专注文本本身,再到大规模使用语料库阅读等方面的转变,从而出现了多种阅读模式,包括细读、远读、症候阅读、表层阅读、数字阅读、计算阅读、神经阅读、伸缩式阅读、后批评阅读等.在认知诗学视域内从历史视角梳理西方文学批评界的各种阅读模式及其原理,可以为文学批评及批评史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观念和资料.

    认知转向文学阅读阅读方法

    《树上的男爵》中的图形—背景转换机制研究

    程鹂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篇小说《树上的男爵》是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祖先三部曲系列之一.全书景物刻画细致,情感渲染浓郁,画面感强烈,图形—背景的更迭转换使得读者注意力不断地集中在图形上,在阅读认知过程中产生新颖有趣的审美体验.作为认知诗学的文本细读方法之一,图形—背景理论有助于深入分析《树上的男爵》中的图形—背景动态转换机制:图形相对于背景,更为突出醒目,但图形随着情节的进展经常变成背景,反之亦然.图形—背景理论可用于人物群像分析,有些人物属于图形性人物,有些人物属于背景性人物,它们之间对立统一,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换.在某些场景下,同时存在正图形和负图形,相辅相成.特定的图形凸显策略对于聚焦读者的注意力也有助益.

    图形—背景认知诗学转换机制

    "中国古代文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研究

    伍微微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文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建设重点在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既突出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利用在线教学开放、共享、丰富、多样的特点,彰显学生主学的主体地位,做到互为补充,有效衔接."中国古代文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要注重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出发点,以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课程思政改革的抓手,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课程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教学:路径与对策

    黄蔚陈彩云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挑战与机遇.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发展使得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亦能够为教育赋能,借助这些先进的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致力于探索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教学的迭代方案,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技术开发者提供参考,以期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高质量教学的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高质量教学路径对策

    新文科视域下经管类专业基础课创新性实践探索

    孔丹丹李文静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科"视域下对高校专业基础课进行创新性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以经管类"专业基础课"为例,虽然其创新性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创新能力融入专业基础课的实践契合度不高,专业基础课校内校外实践基地薄弱且教学实践方式单一化,专业基础课教师实践能力不足且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因此,转变思想观念,改善教学方式,将"创新"融入专业基础课,完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增加实践课程,锻炼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师资体系将成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创新性实践的必由之路.

    新文科高校专业基础课创新性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