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

旬刊

青年时代/Journal youth Tim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古代诗与乐的关系及诗乐创作

    刘超刘玉路
    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古代诗歌的关系最初是诗乐相对独立且是诗歌作为主导的关系,其后发展到诗歌和音乐之间的相互配合但又独立的关系,最终出现诗乐结合逐渐和诗歌主导以及音乐主导和诗乐平等结合,音乐在诗乐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一系列相对复杂多变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其分别和人声歌唱、弦歌、歌弦和曲子以及声诗和词曲等六种不同的音乐文学类别.诗乐关系的变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音乐文学史和诗歌史的变化发展.

    诗乐关系诗歌史音乐文学诗乐创作

    心中的萤火——浅谈古代诗歌意境之美

    施晓阳
    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境之于诗歌,是一种重要的存在,它是意念中的环境,也是艺术化的场景.它存在于诗人的内心,是通过一双双慧眼的仔细观察,经由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永恒的境界.在意境的形成过程中,诗人或者词人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多是官员出身,身负使命,拥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品质,在他们眼中,家国安危,青春理想,生活琐事等均可入诗入词,他们是出众的"厨师",不同的材料在他们的手里,因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学问见识而产生微妙的力量.

    古代诗歌意境

    对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融合发展的思考

    吴起凡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新时代文学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论述"传统"文学在遇到"新兴"文学挑战中如何立足本质、把握机遇的同时,提出了加强融合的思路,并对这种融合机制下的"来自幻想的真实——幻想小说"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传统文学新兴文学新挑战新机遇幻想文学

    关于商鞅与梭伦政治改革的思考

    巩媛璠
    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鞅改革被称为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改革,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上评价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在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实施的改革,是将雅典城邦发生根本转折的社会改革,被称为是世界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从政治改革方向入手,试图把商鞅变法和雅典的梭伦改革的背景和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探讨商鞅变法中政治改革方面的得失.

    商鞅梭伦政治改革

    从北凉追溯至宋元时期敦煌"飞天"形象的演变

    孙洁
    12-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飞天"形象起源于敦煌莫高窟,是印度佛教文化在传入中国后的,与中国道教、文化、政治碰撞的产物.对我们来说,"飞天"形象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因为它是莫高窟众多壁画形象的一种,更是历史长河里,文化和艺术不断积累演变的瑰宝.本文研究了"飞天"形象从北凉至隋唐时期发展蜕变、历经辉煌,而在唐后期至元明清,随着政治和宗教的影响,逐渐没落,开始呈下坡式发展的形象演变之路.

    飞天莫高窟壁画形象

    1914-1929年日本对青岛政治经济影响力之浅谈

    徐振江
    1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性的城市.1914年8月日本对德国宣战并封锁了胶州湾,11月7日驻青岛德军向日军投降,日本对青岛第一次军事占领期开始.日本接替德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全方位控制了青岛,同时以青岛为基地对山东内地进行政治经济侵略.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日本仍然控制着青岛的经济命脉并深刻影响着青岛的政治和社会生活.这种情况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受青岛前夕还一直延续着.

    青岛日本政治军事经济影响力

    浅析"拟声"在英汉修辞中的异同

    陈玲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拟声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辞手段,可以加强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拟声修辞格的修辞效果主要是通过拟声词产生,拟声词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语言词汇,还使语言显得更加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增加对事物叙述的真实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由于语言符号任意性,英汉民族对同一声音的模拟有时相近,有时相异,本文着重对这一方面进行阐述.

    拟声修辞格拟声作用修辞作用

    语料统计下的诗歌翻译风格研究——以《红楼梦》宝黛诗歌翻译对比为例

    蔡诗云
    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宝黛二人诗歌翻译的语料统计,在翻译策略、译文结构、译文语义、案例方面进行对比后表明,霍译的诗歌具有散文化倾向,而杨译的诗歌倾向保留原文陌生化表达方式.

    语料统计风格散文化陌生化表达

    浅议外来词的语言文化融合

    程烨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是一种表意语言,外来词在引进和使用的过程中经过汉民族文化语言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的一系列梳理,使之具有汉语的特点,提高了外来词的可接受性,使之可以被大众普遍使用.不仅体现了民族之间语言的文化融合,也丰富了汉语自身的词汇.本文就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外来词进行分析,从中探究外来词汉化所体现的语言文化融合的过程.

    外来词汉化语言文化融合汉民族

    深度翻译视角下的《梓潼帝君化书》英译本研究

    唐小红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梓潼帝君化书》是一部中国道教经籍,里面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深度翻译的视角来分析美国汉学家克利曼的《梓潼帝君化书》英译本进一步可以加深对这部经典的认识,并为中国典籍的翻译和传播起着借鉴作用.

    《梓潼帝君化书》深度翻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