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张倩

月刊

1006-9682

zwjyyj010@126.com

010-88909438

100084

北京市清华大学84-111信箱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Journal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Research
查看更多>> 《中外教育研究》杂志以“关注中外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交流教学经验、推广教改成果、促进教育创新、开展学术争鸣”为办刊宗旨,力求体现“学术性、综合性、实用性、导向性”的办刊目标。同时,为了全面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集中展示全国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成果,加强各地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本刊将努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搭建一个教育信息平台,达到交流与成果共享的目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施兼职组织员制度探讨

    莫锋朱复谦李文波梁仕云...
    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针对民办高校的特点,从兼职组织员队伍建设原则、工作职责、实施评判以及需要理顺的关系等方面对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施兼职组织员制度进行了探讨,对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民办高校兼职组织员实施探讨

    土建类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

    刘永户
    19-1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土建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从剖析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了改革创新土建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并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思想和原则、构建思路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等进行了论述

    土建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策划初中数学活动课

    胡小平
    2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的教学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科和活动的整体功能。初中数学活动课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前提下,初中数学教师在策划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开展过程时应在“趣、做、活、用”这几方面下工夫,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活动课新课程标准学生意识

    A Puzzle of Social Intercourse

    贾兴蓉
    22-22,23页

    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高长松
    2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对714名高职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在男女生之间、独生子女之间有显著差异,在生源、年级及专业上也有显著性;父母的养育方式还和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有关

    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方差分析

    校本教学评比激励方式的行为研究--基于校级教学能手评比活动案例引发的思考

    孔令国
    2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本教学评比的要义不是区分而是培训性提高,评比的目的是推动不同层次的教师实现专业的差异性发展,因此让所有的参赛教师既能通过“赛马”的过程认识自我,又能得到不同层次地激励,以此实现学校管理目标下的定向发展,因此根据评比过程发现的问题,不断调适学校管理的方式与手段,实现目标与方式的自洽,这才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自洽性专业能力诊断反思性研究

    中国少年科学院启动“创新型青少年人才培养计划”

    26-26页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

    黄青青吴从晓
    27-2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创新学生工作中的工作理念、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能为高校学生工作开辟新的途径,有助于高校学生工作获得新的活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工作创新

    专业课程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刘峰张红霞张元好范宏训...
    2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课程设计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出发,结合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实践,建立了高校课程设计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应由政策导向体系、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制度体系和考评评估体系构建而成

    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及其引导策略

    张绍兴高纪明
    31-3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研究表明:85%的大学生存在“趋同”与“示异”的心理矛盾,这些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连接点,也是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如今大学生的攀比心、虚荣心较重,大学生又是未来社会和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只有了解他们独特的消费行为、心理特征,关注他们的精神物质需要,才能培养他们适应时代潮流,形成科学的消费理念,增强他们对不健康现象的防御能力,进而引导合理消费,并建立有节、有度、合理的健康消费心理。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尤为重要

    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成因分析引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