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与社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与社会
青年与社会

雷邦怀

月刊

1006-9682

qnyshzzs@163.com

0871-4137076

650200

云南省昆明市西坝路29号青年大厦5楼

青年与社会/Journal Young&Worl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倪礼忠
    2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有企业是我国各类人才的聚集地,也是我们当今社会生产生活的原动力。在经济市场的新形势下,企业要加强思想改变,要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放在首要位置,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然,企业要不断创新思想方法,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打造一个积极上进、忠于党、服务社会的优秀队伍来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战斗力。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创新性

    教育承载中国梦

    李进诚
    2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基础上,紧密联系高等教育特别是作者所在学院实际,初步探究了中国梦的历史逻辑、现实意义、实现基础,对于增强人才培养责任感使命感,以教育梦、人才梦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教育承载中国梦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引导对策

    任亚梅
    2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部分来自网络,那么他们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呢?

    网络政治参与大学生政府高校

    论青少年德育的国学资源开发

    陈家全
    2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的今日,作为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国学,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青少年德育教育具有重要价值,甚至是教师道德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义。

    国学青少年德育开发

    对青少年性教育对策的若干思考

    侯健
    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社会中,青年学生的性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因为性教育不到位,引发的一些青少年的问题却屡屡发生。青少年的性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所在家庭的共同努力,任何单一的方面都不能完全的、全面的承载起如此重大的责任,需要我们各个层面的智慧结晶来克服这个问题。

    青少年性教育学校教育

    社会工作促进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策略研究--以昆明市Y社区为例

    薛东冬
    32-33,34页

    宁波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和谐相关研究

    谭荣清王丽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目的是了解当前宁波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探讨自我和谐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采用Leary编制的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和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对宁波市内4所大学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宁波市大学生社交焦虑分数高于常模;(2)宁波市大学生自我和谐得分处于中等水平;(3)社交焦虑与自我和谐关系密切;自我和谐对社交焦虑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社交焦虑自我和谐宁波大学生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职业价值观、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张攀
    3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人格类型、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均被认为在个体的职业决策和职业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试图探讨影响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主观心理因素:人格特征、职业价值观、择业效能感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大学生职业指导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合理化建议。

    大学生人格特征职业价值观择业效能感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关大明马传佳
    3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性化人格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更加适应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社会性别类型。以往对其的研究多集中于心理学领域,文章试图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借助女权主义建构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其发展。

    双性化大学生女权主义建构理论

    高校大学生人生目标设定的重要性及对策

    朱春凤
    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首先通过论述大学生人生目标的涵义、重要意义,分析了大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引发学习、生活、心理和人际四个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学生人生目标设定的原则和促进大学生科学设定人生目标的措施。

    大学生人生目标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