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象科技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科技进展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气象科技进展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许小峰

双月

2095-1973

amst@cma.gov.cn

010-68409927

100081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陪训学院

气象科技进展/Journal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 《气象科技进展》是由中国气象局主管、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主办的气象科学领域综合性期刊,2011年6月创刊,为双月刊杂志。《气象科技进展》通过多个栏目阐释气象及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是一本面向多领域读者,以学术评述和前沿信息扫描为特征的专业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大气科学及相关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和未来发展展望方面的学术论文,杂志还概括了最新的气象学及相关学科的新动态、新问题和新趋势的探讨与评论,重要学术会议或业务活动的信息和报道,以及书刊评介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编语

    许小峰
    1页

    通往《巴黎协定》之路

    许小峰
    2-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5年12月12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协议,即《巴黎协定》,并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国际法律文件,奠定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反映了各方希望通过合作,采取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愿望。这一成果来之不易,经历了艰辛曲折的谈判、博弈历程。本文回顾了这一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分析了其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包括不同国家、地区或集团的诉求和立场,目的是加深对《巴黎协定》重要性的认识,并理解这一成果的重要价值。

    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合作博弈共识《巴黎协定》

    "数据驱动"能否替代"传统"数值预报——谢元富研究员访谈

    谢元富薛建军王卓妮
    9-14页

    浅谈技术革新对大气科学发展的推动——以数值天气预报为例

    薛建军吴灿马杰魏晓敏...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电子计算机、卫星遥感观测、通信网络等技术的持续进步与革新,数值天气预报从百年前的理论构想得以照进现实并不断发展。作为数值天气预报两大革命性进展,资料同化和集合预报的发展既得益于数值天气预报相关交叉领域的技术进步,同时又在技术和理念等方面推动了数值天气预报的百年发展。回望过去,随着技术革新,以统计和经验为主的天气图方法无法满足现代天气预报发展时,数值天气预报应运而生;着眼当下,人工智能助力科学探索的新范式展现出巨大的技术优势,在短时临近预报、气候预测和气象大模型领域迅速涌现出积极进展;放眼未来,我们应积极拥抱技术变革,科学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利与弊,不断强化政策分析与前沿战略研究,加速和谋划大气科学的新发展趋势。

    数值天气预报资料同化集合预报技术革新人工智能

    对流尺度集合预报在复杂地形中的应用研究概述

    刘侃陈超辉何宏让
    22-2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杂地形是导致数值天气预报不确定性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陡峭且不连续的山峰和峡谷地形,其形态和表面性质的差异对大气运动会产生极其复杂的影响,而基于对流尺度的集合预报是减少地形引起的模式预报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因此,细致全面地梳理对流尺度集合预报在复杂地形背景下的应用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重点从模式地形的扰动设计出发,围绕地形效应对数值模式的影响,关注模式地形转换过程的不确定性,全面梳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中处理复杂地形的方法,涵盖构造不同垂直坐标系、使用平滑插值方法、搭建地形因子与降水之间的模型、考虑相同的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并插值到不同地形高度等,克服梯度、高度、起伏度等地形因子的背景误差缺陷,从而改善预报质量。

    集合预报复杂地形对流尺度模式地形构造地形因子地形扰动设计降水预报

    北半球平流层春季最后增温事件爆发日期定义方法的比较分析

    刘翔宇闫柳池胡景高邓洁淳...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定义北半球平流层春季最后增温事件(Stratospheric Final Warming,SFW)爆发日期的三种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三种方法分别为:1)基于平流层极夜急流核心纬度带(60°—75°N)逐日纬向平均纬向风最后一次由西风转为东风的时间,简称为逐日风场反转法;2)将月平均纬向风场数据线性插值成逐日数据,然后基于插值后的逐日纬向平均纬向风由西风转为东风的时间,简称为月均风场插值法;3)90°N与60°N之间纬向平均温度经向梯度最后一次由负转正的日期,简称为温度梯度反转法。结果表明,由逐日风场反转法和月均风场插值法得到的SFW爆发日期基本一致,但是当平流层冬末和春初发生爆发性增温时,两种方法确定的SFW爆发日期易出现较大偏差;温度梯度反转法确定的SFW爆发日期早于逐日风场反转法确定的SFW爆发日期,在30 hPa等压面层,两种方法定义的平均日期相差16 d。由于逐日风场反转法在实际使用时更为常见,因此,以该方法为参考,对温度梯度反转法进行修订,结果表明,如果将温度梯度反转法中的阈值由0 K提高为3 K,以上利用温度和风场确定的SFW爆发日期则基本一致。

    平流层最后增温事件爆发日期逐日风场反转月均风场插值温度梯度反转

    多源融合实况分析产品2022年度研发改进及应用进展

    庞紫豪谷军霞张志强师春香...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要总结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多源融合实况分析产品在2022年的研发和改进进展,重点阐述了实况产品在高影响天气过程监测和重大服务保障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多源数据协同质量控制技术、复杂地形实况分析技术、风云卫星应用同化技术、网格实况真实性检验4方面的优化,改进降水、气温等实况产品质量。其中,气温产品在复杂地形区误差降低20%,有效剔除了虚假降水和80%融雪性降水,改善了复杂山区降水信息;大气风场误差降低2%;大气湿度误差降低3。5%。在暴雨、台风、高温、寒潮等监测服务中,系统反映了"龙舟水"期间对流系统的活动特征;准确捕捉台风"梅花"降水落区的演变、雨强大小、大风影响范围以及台风的垂直结构等特征;对于极端高温天气和寒潮中雨雪冰冻及大风的影响区域均有较好的监测效果;在山洪等突发事件中,实况产品的分钟级数据有效弥补了站点稀疏区监测资料的不足;百米分辨率实况产品有效支撑了2022年冬奥气象服务保障。

    多源融合实况产品研发改进监测应用突发事件气象保障

    实验室气候环境模拟应用进展

    曹云昌贺晓雷诸葛杰王乙竹...
    47-5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验室气候环境模拟用来模拟气压、气温、湿度、风速、降水、日照和特定天气状况等气候气象以及太空行星大气等环境因素,试验、测试计量、考核评价特定对象(人和物)对气候环境等的适应性、耐久性,以及研究气候气象乃至太空环境影响的相关科学技术,从20世纪出现以来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研究应用价值。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气候环境模拟在生物、农业、航空航天、汽车交通、建筑、兵器、太空探索等产业领域及科学工程等方面的试验、测试计量及应用等工程项目,介绍了相关温、压、湿、风、雨、雪、雾霾等相关模拟设备的技术及系统平台,展示了这一领域在国内外几十年来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在科学和产业应用、精密调控、仿真、虚拟现实和增强乃至太空环境模拟及生命支持研究等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气候环境模拟测试计量精密调控云雾室风洞

    2021年7月2日内蒙古兴安盟龙卷环流背景和雷达特征分析

    祁蕾蔡康龙植江玲孙荣宇...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观测、再分析资料和雷达数据等对2021年7月2日兴安盟翁根海拉苏嘎查EF3级龙卷的天气背景、环境条件、雷达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龙卷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直接影响系统为冷涡后部下摆的横槽,处于横槽的强偏西气流中,龙卷发生在槽后干冷空气与低层浅薄湿层叠加区域,并配合强垂直风切变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促使对流风暴迅速发展;龙卷发生前环境条件不稳定,低层湿度条件较差,中低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层;临近龙卷时段,低层的相对湿度迅速增加,相当位温随高度明显减小,层结趋于不稳定,风速随高度增大,高层存在明显干区;该对流单体呈现典型超级单体风暴结构,龙卷母体风暴具有明显的有界弱回波区、钩状回波和"V"形缺口;龙卷发生前首先在低层存在气旋式旋转结构,识别到中气旋,发展成熟阶段,中气旋在中层发展最为强盛;龙卷发生前具有回波强度>60 dBz的特征,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有持续性的增长,回波顶高度呈连续下降。

    龙卷超级单体风暴中气旋

    江苏地区夏季高温舒适度模型建立及效果检验

    喻丽李萌褚荣浩熊美美...
    60-6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2000-2021年江苏24个站点实测资料,提取气象要素对舒适度影响的主成分,在人体舒度指数(CIHB)的基础上,利用非线性回归法建立了以太阳日总辐射、气温日较差、连续高温日数为主导因子的夏季高温舒适度指数模型,将舒适度指数分级、分类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气象要素对舒适度的影响主要有四大主成分,分别与温度、日照和辐射、湿度及风速有关;各站舒适度模型决定系数R2均在0。800以上,拟合效果较好;2000-2021年舒适度指数时间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沿江苏南地区夏季舒适度指数最高,江淮之间地区其次,而江苏夏季相对舒适区域为淮北地区。

    主成分分析舒适度模型模型检验时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