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区域经济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区域经济评论
区域经济评论

月刊

2095-5766

qyhl@public2.zz.ha.cn

0371-63936003

450002

河南郑州市文化路50号

区域经济评论/Journal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企业管理专业刊物。研究企业的宏观管理体制,探讨增强企业活力,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江华章

    范恒山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新时代国家实施的区域重大战略,经过八年的持续努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态势日趋向好.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长江经济带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使命和行动就是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面、提供经验.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坚持系统思维,突出重点环节,加强区域协同融通,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长江经济带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以区位导向政策促进全域共同富裕:基于流动、集聚、均衡的分析框架

    苏红键
    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流动、集聚、均衡的空间经济分析框架,明确了经济特区政策、欠发达地区支持政策、交通与通道建设三大类区位导向政策的基础逻辑,分类总结了典型区位导向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实施效果.第一,区位导向政策对特定地区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区位导向政策实施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区位导向政策与地区发展基础的匹配,决定了政策实施效果.第三,区位导向政策的效果评价以双重差分法为主,需要加强投入产出分析和比较制度分析.第四,区位导向政策存在明显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第五,区位导向政策影响资源空间配置,是其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核心机制.由此,区位导向政策设计需要匹配地区发展基础、适应地区人口发展特征、兼顾公平和效率、兼顾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全域共同富裕.

    区位导向政策城乡区域发展共同富裕

    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效应研究

    刘俊腾尚虎平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协同发展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政策载体.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产业协同为重点突破领域,而这一政策能否促进河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还缺少经验证据.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双重视角,以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合成控制法和2010-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评估区域产业协同对河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进一步廓清政策效应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了河北产业结构高度化,高度化指数提高了0.023,但在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没有产生正向政策效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内各地级市产生了异质性政策效应,邻近北京和天津的河北地级市并不具有区位优势,反而是河北南部的地级市产业结构升级效果明显.未来要科学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转移和承接,兼顾产业结构层次跃迁和产业间协调耦合,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和成本分担机制,注重更精细化空间尺度上的都市圈产业协同,夯实河北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合成控制法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学

    董雪兵李霁霞史晋川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是现代化发展轨迹的空间展现,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关键支撑.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新发展环境、新技术冲击、新空间结构与新制度安排,对区域发展动能和区域发展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新发展格局具有市场畅通、创新驱动等深刻内涵,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市场可达性、产业链空间布局加速调整;数字技术改变了要素空间流动的成本与收益对比,重塑区域空间距离、区域要素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区域空间结构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网络化和流动性特征,影响城镇体系和区域治理模式;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强调空间效率和空间公平的动态平衡,推动区域发展目标和区域发展关系发生转变.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要以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加快数字时代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创新增长极与区域创新理论等理论的突破创新,为新时期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区域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学

    以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为中心推动新区域协调发展——新发展阶段和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思路

    杨开忠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前沿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相结合,从生产力范式变革高度,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学理阐释.其一,揭示人类已进入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爆发阶段、新质生产力即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的生产力,指出基于可再生新能源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电动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且以数据、算力、算法为关键生产要素,以循环流动为物质代谢关键特征的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是生态文明的生产力范式;其二,揭示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的最佳生产力布局模式四项特征,即物的智能化再生产与人的再生产空间共聚程度倒"U"型变化、高品质地方成为创新—生活一体化的新质创新综合体、韧性网状网络模式和物质代谢区位指向变化,指出把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放在新区域协调发展中心位置是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变革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三,系统揭示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战略途径,提出以畅通空间对流为关键推进新质生产力空间一体化的道路以及基于"4D"塑造新质空间一体化的具体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区域协调发展新质空间一体化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态势、新问题与推进路径

    万晓琼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演进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公平导向的区域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1949-1977年);改革开放后,增长极导向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1978-1999年);21世纪以来,全局统筹导向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2000-2011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元导向的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的内涵、新的发展态势,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宜从顶层设计层面,统筹协调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从政策实施层面,构建系统完备的区域政策体系;从制度保障层面,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从驱动力层面,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演进历程新态势新问题推进路径

    基于MS-VAR模型的中国创新质量演化阶段性与区域异质性研究

    张林陈梓慕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但是,创新质量本身缺少系统研究.从投入产出过程角度看,创新质量分为研发投入的知识产出质量和知识投入的经济产出质量两个阶段,基于马尔可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对中国及其分区1995-2021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检验,揭示投入产出过程创新质量演化阶段性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处于新的创新质量快速提升期.R&D投入强度的增加会促进专利产出质量,专利产出质量的增加也会促进新产品销售收入.前者在创新质量快速提升期更显著,后者在创新质量稳定发展期更显著.四大地区①的创新周期具有时间先后性,东部地区最早进入创新质量稳定发展期,西部地区最晚;两次过程中,创新投入产出质量之间正向效应的区域异质性和区制异质性并存;但处于创新质量稳定发展期的西部地区两种投入产出效应都为负.

    创新质量投入产出过程马尔可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

    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创新地理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任建辉易金凤张敏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4-2022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专利申请数据,对沿海三大城市群的创新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探索性空间分析,结果发现:创新相对水平(人均专利申请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创新空间分布上,长三角均衡度最高,呈多中心引领发展态势,珠三角各城市创新差距较小,呈梯度式多中心格局,京津冀"京津"断层式极化现象有微弱改善,但仍持续突出;驱动因素上,"社会过滤"条件在沿海三大城市群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发投入及其溢出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此外,城市经济属性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市群的创新发展.

    城市群创新地理分布社会过滤溢出效应

    我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度评价及影响因素时空差异研究

    刘珂赵明雪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度指标体系,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算2017-2021年全国31个省份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度,借助GWR模型找出影响"双链"融合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对其空间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全国"双链"融合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研究期内,我国"双链"融合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热点区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政府治理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双链"融合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均为正向影响.

    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度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GWR模型

    系统优化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张雪原高国力周君王雪娇...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跳出孤立的传统思维系统谋划、整体协同.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虽已实现跨越式提升,但其与流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之间还存在不协调,沿江地区基础设施衔接不畅,设施之间缺乏联动,严重制约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优化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体系需要统筹考虑功能提升、空间结构和系统集成,更好支撑长江经济带新时期定位,构建"集束+圈射"状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各子系统协调配合.通过推动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绿色转型,提升设施畅通性、可靠性和先进性,促进沿江地区协作共享,强化与全国及国际沟通衔接,提高各类设施协同融合水平,助力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系统区域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