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区域经济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区域经济评论
区域经济评论

月刊

2095-5766

qyhl@public2.zz.ha.cn

0371-63936003

450002

河南郑州市文化路50号

区域经济评论/Journal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企业管理专业刊物。研究企业的宏观管理体制,探讨增强企业活力,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DCGE模型的我国数字经济对收入分配影响研究

    雷心悦李德轩杜丽群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编制包含数字经济的SAM表,构建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DCGE)模型,模拟分析数字经济发展程度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可以发现:第一,企业的数字化程度越高,传统劳动报酬占比越低,而数字劳动报酬占比越高;第二,随着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劳动者总收入和行业间收入差距均呈现倒"U"型关系;第三,数字经济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发展初期和相对成熟期,且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数字经济收入分配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机理、制约因素及实现路径

    吕萍孔凤竹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经济形态并不断向农村地区渗透,以"要素增值—技术渗透—平台保障"三个阶段,结合产业深度融合化、供需生态平衡化、产销环节创新化三大应用场景,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发挥综合赋能作用.但目前,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数据流通与共享渠道不畅、数字技术与乡村社会融合应用困难、数字平台建设面临情感机制与治理规则双重缺失等问题极大制约数字经济赋能作用.为推进数字经济有效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应从农村数字基建、数据开放共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乡村数字化"新农人"培养引进以及数字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实现路径.

    数字经济乡村产业振兴新质生产力

    我国沿边开放城市竞争力分析与优化路径

    袁沙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十多年来,我国沿边开放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绩显著.科学评价沿边开放城市竞争力是推动沿边开放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运用沿边开放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分析发现,实施沿边开放以来,我国13个沿边城市竞争力明显提升,但总体水平还不高,呈现出区域化不均衡特点.新时代,高质量推动沿边开放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必要因地制宜,坚持系统思维对接国家区域大战略,强化城市竞争优势,补齐短板,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周边国家城市交流合作.

    沿边开放沿边开放城市竞争力优化路径

    我国区域典型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定量分析及对策思考

    汪来喜赵梦娟李世杰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开放、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和城市宜居四个层面构建准则层,选取18个指标评价14个区域典型城市的国际化水平,结果表明:(1)区域典型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总体评分及经济开放指标评价呈现东部最优、西部次优,而中部最靠后;(2)科技创新上,东部科技创新实力强劲,中部城市的武汉处于第二位次城市组别,西部城市成都处于第一层次城市群里;(3)国际影响上,第一层次东部占据前三城市,中部4个城市均居于第三层次,西部城市成都处于第一层次里第四位次;(4)城市宜居上,东中西部典型城市分值差别不大.

    城市国际化区域典型城市层次分析法

    构建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内涵特征、基础制约与推进策略

    罗胤晨薛琴周贤能文传浩...
    125-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的区域性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立足国家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及长江上游地区的功能定位提出构建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的战略构想,利用系统论方法对其进行三重属性内涵诠释、生态产业新时代新特征解析.从产业资源、组织和空间三个层次,论证构建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及短板制约.针对投入产出消耗整体粗放、结构高级化现代化程度不足、分工协作成效有待提高等现实问题,以后发地区为视野推展建立"2+2+3"圈层推进框架,从制度、市场、技术、主体、资源、组织和空间等方面提出构建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的协同策略.

    现代化产业体系生态产业系统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长江上游地区

    长三角地区二重开放与能源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及关联性研究

    童素娟赵俊威金雪军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形成更高层次的国际开放格局和更切实有效的国内开放格局,实现资源节约、绿色低碳与经济发展共赢,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二重开放和能源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关联性,结果表明:第一,国际开放度整体上呈先下降后平稳趋势,区际开放度呈M型演变特征,能源生态效率呈"上升—平稳"的时序演变趋势.第二,能源生态效率呈现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格局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逐级改变特征,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指向特征.第三,国际开放与能源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区际开放对能源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二重开放存在互补和溢出效应.

    二重开放能源生态效率SBM模型空间计量模型

    水资源约束下黄河流域水城互馈机制与调适路径研究

    王新涛
    14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已经是黄河流域城市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在水资源约束下,水城之间的互动反馈机制作用乘数放大,胁迫、优化、增长、收敛等效应复合发力,水城关系的复杂性、矛盾性、可变性等明显增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水城协调发展,要坚持系统观念,完善约束倒逼和挖潜提升、系统治理和水沙关键、流域统筹和因城施策、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调适路径.

    水资源约束黄河流域水城关系互馈机制

    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数字经济赋能区域绿色发展的碳减排效应研究

    刘定平施雨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融合,将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为探寻数字经济发展如何赋能区域低碳绿色发展,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数字经济与区域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在使用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缩短样本期等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2)数字经济可以通过绿色工艺创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高级化间接赋能区域绿色发展.(3)中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各省份之间存在着正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着空间聚集特征;数字经济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本地的碳减排达到区域绿色发展,而且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赋能区域绿色发展.

    碳减排数字经济中介效应空间计量模型

    人物介绍

    封2页

    区域经济评论投稿指南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