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区域经济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区域经济评论
区域经济评论

月刊

2095-5766

qyhl@public2.zz.ha.cn

0371-63936003

450002

河南郑州市文化路50号

区域经济评论/Journal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企业管理专业刊物。研究企业的宏观管理体制,探讨增强企业活力,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部地区的新使命:高质量建设国家战略腹地

    程必定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此后,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地对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进行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当前,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经济增长从不平衡向相对平衡演化、产业结构从不协调向相对协调变迁、创新活动从分散向集聚转变、城乡关系从分割向融合转型的新特征,未来,要顺应新时代新要求,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本刊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提出20周年之际,组织专家学者总结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过程、巨大成效、发展阶段的评价及未来影响,同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部地区崛起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新时代站在更高起点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此后,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地对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进行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当前,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经济增长从不平衡向相对平衡演化、产业结构从不协调向相对协调变迁、创新活动从分散向集聚转变、城乡关系从分割向融合转型的新特征,未来,要顺应新时代新要求,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本刊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提出20周年之际,组织专家学者总结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过程、巨大成效、发展阶段的评价及未来影响,同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部地区崛起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崛起:成效、重大意义与路径

    陈耀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此后,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地对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进行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当前,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经济增长从不平衡向相对平衡演化、产业结构从不协调向相对协调变迁、创新活动从分散向集聚转变、城乡关系从分割向融合转型的新特征,未来,要顺应新时代新要求,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本刊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提出20周年之际,组织专家学者总结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过程、巨大成效、发展阶段的评价及未来影响,同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部地区崛起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新时代中部地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提升我国安全发展能力

    秦尊文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此后,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地对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进行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当前,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经济增长从不平衡向相对平衡演化、产业结构从不协调向相对协调变迁、创新活动从分散向集聚转变、城乡关系从分割向融合转型的新特征,未来,要顺应新时代新要求,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本刊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提出20周年之际,组织专家学者总结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过程、巨大成效、发展阶段的评价及未来影响,同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部地区崛起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河南实践

    杨兰桥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此后,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地对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进行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当前,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经济增长从不平衡向相对平衡演化、产业结构从不协调向相对协调变迁、创新活动从分散向集聚转变、城乡关系从分割向融合转型的新特征,未来,要顺应新时代新要求,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本刊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提出20周年之际,组织专家学者总结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过程、巨大成效、发展阶段的评价及未来影响,同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部地区崛起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学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

    孙久文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核心思想,细化了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国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紧密相连.中国区域经济学需要在新时代构建一个适应中国区域发展需要的、总结各个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区域经济学科体系,从而阐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底层逻辑.从时代特征看,中国区域经济学具有"新"空间性、"新"功能性、"新"均衡性的学科特性,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包括:区域经济学的三大理论范畴构成,区域经济学的实践问题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建设.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赋能现代经济体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实践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区域发展的新路径,均衡协调的中长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导向与机制的转变,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经济结构转变.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区域经济学学科性质学科体系

    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范式变革的内在逻辑、关键问题与战略重点

    张大卫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引,成为全国上下、社会各界展开理论探讨及实践创新的热点.新质生产力是通用目的技术全面创新的产物,它汇聚了技术迸发的巨大能量,是推动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推动的发展范式变革,从根本上体现着发展逻辑的转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构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基础,需要重点关注创新发展、开放与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培育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要把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作为区域经济转型的重点,要高度重视平台经济高效、公平配置资源的作用,要以新产业生态圈的营造培育创新能力,要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供应链体系.

    新质生产力新发展理论战略要点

    数字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解析、困境审视及路径设计

    田国强仇艺博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数字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依靠核心要素培育、科技创新支持、产业场景塑造三大逻辑,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集中体现"新质"变化.数字金融紧密对接生产力变革的各个领域,提供人才、技术、资金支持,打造生产方式新质态、生产流程新质效,推动发展新技术、打造新产业、创造新动能,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当前,各参与方应当注重推进数字金融服务普惠化与差异化,强调创新驱动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政策引领和法规监管对数字金融应用方向的指导规范作用,充分承担参与主体责任,为数字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铺平道路.

    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创新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雄安新区缩小与北京公共服务差距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柳天恩田梦颖孙雨薇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雄安新区缩小与北京公共服务差距,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前提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在推进共同富裕、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七年来,雄安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然而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雄安新区与北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北京功能疏解有阻力、雄安自身供给能力不足、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难题.建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从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完善承接配套政策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几个方面着手,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动态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雄安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区域协调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李莉莉何龙辉何广文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背景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采集2011-2021年中国中部地区80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分析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存在空间集聚性,且总体上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第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第三,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阻碍了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据此建议:一是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普及金融知识;二是深化区域金融合作;三是制定行业进入准则,提高相应补贴;四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五是强化风险监管,保护客户合法权益.

    数字普惠金融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空间计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