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琼州学院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琼州学院

李景新

双月刊

1008-6722

qzuXBWK@163.com或qzuXBLK@163.com

18976328114

572022

海南省三亚市育才路1号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Qiongzhou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琼州学院学报》(原琼州大学学报)于1994年创刊,1998年底获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并于2003年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6-1071/G4;国际连续出版物标准号:ISSN1008-6722;《琼州学院学报》是国内统一发行的高校学报类期刊,是海南省琼南地区唯一的以教育研究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各学科研究的综合性刊物(双月刊、汉文),是进行各学科理论探索的教学、管理、技术和研究人员的科研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洋命运共同体:南海研究的新视角和方法论

    刘永连
    1-2页

    南海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念和路径

    孙悦民孔思莹张明张慧鑫...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南海周边国家共同排除外部势力干扰、谋求南海区域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南海区域共同发展的历史传承、中国发展模式的有效辐射、南海周边其他国家的认知转变等因素为南海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行性。南海周边国家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领域加强协商合作,推动"五位一体"的南海命运共同体建设。

    南海命运共同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认同区域新秩序"五位一体"建设

    汉语与东南亚语言的双向传播及其影响——以区域国别学研究为视角

    肖瑶瑶许瑞娟杨雯旭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国别学研究视角下,汉字的流传、华人社区的兴起、华文文学的推广、华文传媒的广泛传播、宗教信仰的交融以及文化教育机构的建立,推动了汉语在东南亚国家的传播与发展。同时,随着东南亚语言学科建设的不断加强、区域国别学研究的深化拓展、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区域经贸合作的日益紧密,东南亚语言在中国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也将不断扩大。汉语与东南亚语言间的双向传播与交流,不仅为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更彰显了国际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深入探究中国与东南亚语言的双向传播,对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促进语言交流、文化互鉴、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的国际环境、推动地区间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语言传播策略与实践参考。

    区域国别学汉语与东南亚语言语言交流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东坡雅集:一种苏学文化传播的新形式(上)

    李景新
    20-21页

    论东坡词对坡仙形象之建构

    苏利伟汪聚应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坡词是苏轼"坡仙"形象建构中关键的组成部分,这既源于其词作文学成就的超凡绝俗,又源于其词作文本内部对这一形象有意无意的塑造。东坡词清空词境为坡仙形象提供了立体而又广阔的生存空间,可谓是仙人世界底色的填充。而词中所表现的苏轼对心性的追求与体认,彰显了苏轼"在世出尘"的独特人格魅力,是坡仙形象的内在人格支撑。东坡词中对自我仙人形象的塑造实际上源于苏轼对"仙人"身份的心理认同,这为坡仙形象建构提供了直接语源与现实基础。东坡词对坡仙形象的立体多元建构,是全面认识苏轼文化人格的重要一环。

    苏轼东坡词坡仙文化人格

    苏轼密州时期的衰老书写

    李思婕王兆鹏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在密州时期处于人生盛年,但其写给友人的书信和创作的诗文中涉及了大量衰老书写。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苏轼在密时期的身体状况、官场处境、心态思想紧密相关。通过这些衰老书写相关作品,能够看出密州时期的苏轼既有对于衰老的坦然接受,亦有对生命逐渐走向衰老的担忧。

    苏轼密州衰老书写生命意识

    清初对苏轼"和陶诗"评点的海南视角——以樊庶《苏文忠公海外集》为例

    林安琪白金杰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和陶诗"多作于海南,清初樊庶所编《苏文忠公海外集》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从海南地域视角对苏轼和陶诗编录且多加评骘的选本。樊庶对苏轼和陶诗篇目统计和写作地点的确定存在疏误。樊庶纂评苏轼和陶诗的特色有三:一是对东坡和陶诗的理解具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二是对理解明末清初苏诗批评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清人选评苏诗的全面繁荣铺垫了道路;三是能据情据理,进行深度阐释,常能另辟蹊径,富有创见。

    苏轼樊庶和陶诗海外集海南

    中国当代海洋文学创作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

    王光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文学的概念自进入中文语境,就存在定义的困难。在中国海洋文学研究中,试图对其进行准确定义的理论建构一直在进行。海洋文学的定义难以取得共识,却又成了学科研究绕不开的问题,学界对海洋文学定义的执着,彰显了研究者对海洋文学书写进行规范的意图,也是在寻求建立学科研究的合法性。反思海洋文学概念建构的过程,可以窥见这一定义困境背后中国当代海洋文学书写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海洋性和文学性是海洋文学的基本特征,而中国当代海洋文学研究中对海洋性的强调凸显了海洋文学的国家视角。对中国当代海洋文学创作来说,缺少系统的理论和经典的作品作参照,是其存在的现实困难,但也使得文学创作因而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可能性。

    中国海洋文学理论建构文学批评创作视角

    自由的蓝色:蔡其矫诗歌中的海洋意象探究

    潘岩周俊锋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蔡其矫的诗歌在特殊的历史时代影响下生成,充分展现了他对海洋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他诗歌中波浪、炮艇、堤坝、渔夫、水兵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海洋意象,反映了创作主体的身份转变与情感结构。他的海洋诗歌既融合了个体对自由与美的追求和集体时代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独具个性的特有选择。他的海洋诗歌深刻反映了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文化脉搏的互动,为既有的海洋文学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和可能性。

    海洋文学蔡其矫海洋诗歌海洋意象时代情感

    "两个结合"视角下高校海洋文化育人路径探析

    罗贵榕陈衍妙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是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重大理论成果,在"两个结合"视角下推进高校海洋文化育人工作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在理论、现实和文化方面为提升高校海洋文化育人成效提供了可行性。当前高校海洋文化育人仍存在着学生海洋意识薄弱、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和内陆高校海洋文化育人成效欠佳等问题,阻碍了海洋文化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须在"两个结合"视角下探析高校海洋文化育人在育人原则、育人主体、育人目标、育人关键和育人载体等方面的提升路径,为新时代深入推进高校海洋文化育人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两个结合"高校思政教育海洋文化文化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