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海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海洋学报
热带海洋学报

张偲

双月刊

1009-5470

jto@scsio.ac.cn

020-84459408

510301

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热带海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也是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它侧重宣传报道南海及邻近热带海洋的调查、研究成果和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刊物已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源期刊;在国外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英国《动物学记录》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MO 对 ENSO 与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年际关系的年代际调制作用

    袁钰徐海明马静张彤...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热浪是发生在海洋上的极端高温事件,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影响.文章采用 1960-2020 年第五代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ERA5)和英国气象局哈德来中心全球海冰和海洋表面温度资料集(Hadley centre global sea i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HadISST)以及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CESM1)北大西洋理想试验数据等,通过相关、合成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与次年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年际关系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关系发生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ENSO与次年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月数的年际关系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二者年际关系发生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成因.当 AMO处于正位相时,ENSO与次年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当AMO处于负位相时,上述二者相关关系不再显著;2)AMO主要通过调控ENSO事件的强度进而影响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的异常响应,从而进一步影响ENSO与次年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之间的关系.当AMO处于负(正)位相时,相对较强(弱)的ENSO事件通过强(弱)风-蒸发-海温正反馈过程,使得ENSO事件次年初夏西北太平洋地区产生位置相对偏东(西)、强度相对偏强(弱)的异常反气旋/气旋.异常反气旋/气旋的位置和强度导致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的分布在AMO正、负位相存在显著差异.

    初夏海洋热浪西太平洋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西北太平洋异常气旋/反气旋

    不同路径台风对中国近海海温的影响特征统计分析

    孙泽铭韩树宗王明杰苏翰祥...
    1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法将2002年至2021年由西太暖池进入中国近海的台风分为 3 类,并依据台风路径特征将 3 类台风分别命名为西行路径台风、西北路径台风和转向路径台风,并使用遥感系统(remote sensing systems,REMSS)提供的海表面温度最优插值日产品和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型(coupled ocean atmosphere wave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的模拟结果,对这3类台风造成的上层海洋温度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研究.结果显示,3种台风对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影响特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SST的冷却幅度和作用时间上:转向路径台风对 SST的冷却幅度最大并且作用时间最长,西北路径台风次之,而西行路径台风冷却幅度最小且作用时间最短;3种台风对混合层厚度(mixed layer thickness,MLT)与温跃层厚度(thermocline thickness,TT)影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LT和TT的变化幅度和恢复时间上:转向路径台风的MLT和TT变化幅度最大,西北路径台风次之,西行路径台风最小.对于MLT与TT的恢复速度,西北路径台风整体上要明显快于西行路径台风和转向路径台风.

    典型台风路径西太暖池中国海上层海洋海表面温度混合层厚度温跃层厚度

    FY-3D卫星MWRI资料反演洋面台风降雨率

    商洁吴莹邹依珂马靖雯...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FY-3D卫星上搭载的微波成像仪(microwave radiation imager,MWRI)的一级亮温数据,结合二级降雨率沿轨产品,基于极化订正温度及散射指数(polarization corrected temperature and scattering index,PCT-SI)综合法,建立了升轨洋面和降轨洋面两种降雨率反演模型,并通过多个台风个例对本研究建立的两种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升轨数据与降轨数据反演降雨的效果差异不大,反演的降雨分布区域比二级产品降雨区域略大;两种模型均倾向于高估降雨低值、低估降雨高值;升轨反演模型的相关系数、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 0.72632、2.3055mm·h-1和 2.7254mm·h-1,降轨反演模型的相关系数、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73363、1.9079mm·h-1和2.3651mm·h-1.

    微波成像仪台风洋面降雨率反演

    红树老鼠簕内生真菌 Aspergillus terreus GXIMD 03158 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安凡姜悦王宇曹广萍...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红树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 L.)内生真菌Aspergillus terreus GXIMD 03158的抑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该菌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核磁氢谱、碳谱和高分辨率质谱数据综合解析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从A.terreus GXIMD 03158代谢产物中共分离出10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dankasterones A(1),(14α,22E)-14-hydroxyergosta-4,7,22-triene-3,6-dione(2),steresterone B(3),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4),herbarulide(5),demethylincisterol A3(6),isochaetochromin B1(7),isochaetochromin B2(8),(E)-7,9-二烯-11-羰基硬脂酸(9)和aspergilfuranone A(10).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所有化合物对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结果显示化合物6对S.albus、S.aureus和S.epidermidis的MIC分别为3.12、6.25和3.12μg·mL-1;化合物9对S.albus和S.aureus的MIC分别为1.56和3.12μg·mL-1.

    红树老鼠簕内生真菌曲霉属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抑菌活性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细胞形态转变及转录组比较研究

    王西艳薛玥孟不凡付峰...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球形棕囊藻是沿海重要且常见的有害赤潮原因种.文章对分离自广西北部湾的一株球形棕囊藻进行了不同细胞形态学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具有 2 种类型的细胞,一种是具有鞭毛的游动细胞,另一种是不具鞭毛的不动细胞,大小介于2~5μm,不动细胞能够形成囊体,直径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不等.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囊体细胞与单细胞相比有更多的基因发生上调表达,且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与运输、分解代谢、氨基酸、脂质、碳水化合物等代谢途径相关,尤其是与聚糖生物合成有关的UDP-葡萄糖醛酸-4-表异构酶(uridine diphosphate-glucose-4-epimerase)编码基因显著上调表达,反映囊体基质形成过程中糖胺聚糖的大量合成.

    球形棕囊藻单细胞囊体转录组

    基于 CiteSpace 的广东省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张彤凌娟岳维忠王友绍...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挥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的解决方案之一.广东省蓝碳资源丰富,厘清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以中国知网(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总库的文献为主要数据来源,应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20年发表的 94篇关于广东省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相关的中英文文献从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方向.基于对文章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可视化分析的结果,显示广东省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2003-2011 年)、缓慢发展阶段(2012-2016 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2023 年).关键词共现图谱和聚类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储量、红树林、海洋碳汇、海草床、生物量等方面,未来的研究热点将仍然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导向,建议未来要加强广东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的监测和核算方法研究及典型蓝碳生态系统增汇技术的研发,构建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的负碳技术体系,实现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增效,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蓝碳广东省文献计量分析碳储量

    浮筏式牡蛎养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功能结构的影响——以大鹏澳为例

    饶义勇赵美榕旷泽行黄洪辉...
    6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牡蛎养殖的环境生态效应存在争议,其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机理缺乏清晰认识.本研究于 2020 年 11 月(秋季)和2021 年 1 月(冬季)在大鹏澳浮筏式牡蛎养殖区及邻近海域进行了 2 个航次大型底栖动物和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监测.2 个航次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3种,种类组成以多毛类、双壳类和甲壳类物种占优势.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在季节间(秋季和冬季)和区域间(养殖区和对照区)具有显著差异.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等群落参数高于秋季,对照区高于养殖区.生物性状分析(biological traits analysis,BTA)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性状组成仅在季节间具有显著差异.牡蛎养殖区和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性状组成差异不显著,但生物扰动方式、个体大小、摄食类型等性状在区域间仍有一定的差别.牡蛎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功能丰富度(functional richness,Fric)低于对照区,但功能均匀度(functional evenness,Feve)和功能分散度(functional divergence,Fdiv)在区域之间的差异不大.表层水体的叶绿素 a、悬浮物、营养盐以及沉积物的有机碳、硫化物和中值粒径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和性状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摄食类型、栖息方式以及幼体发育方式等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比较密切,物种丰富度(d)和功能丰富度指数具有较高的环境指示意义.

    大型底栖动物牡蛎养殖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生物性状分析

    西沙群岛两种寄居蟹对定居螺壳的选择偏好的研究

    王海山陈治李由明叶乐...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寄居蟹在选择定居螺壳时的行为和相关因素,采集了西沙潮间带区域的 81个腹足纲动物空壳和 72只寄居蟹样本,对两种寄居蟹和金口蝾螺螺壳的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获得如下结果:在环境中螺壳种类和数量相对丰富时,畸形真寄居蟹和光螯硬壳寄居蟹均偏好选择蝾螺科物种的螺壳定居,特别是金口蝾螺的螺壳更易成为两种寄居蟹的定居场所.形态参数的统计显示两者在选择定居螺壳时,在壳重、壳长、壳宽、壳高、壳口长和壳口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标准化数据表明,两种寄居蟹在螺壳体型选择上存在差异,畸形真寄居蟹以头胸甲长与其选择螺壳的壳长的比值为主要参考,而光螯硬壳寄居蟹以鳌足宽度与螺壳的壳宽、壳高、壳口长等比值为主要考虑因素.

    寄居蟹螺壳选择形态参数认知能力

    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

    宋瑞有马光克何小胡万阳...
    9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崖北凹陷是南海琼东南盆地西北缘的边缘凹陷,勘探历程久,但受地震资料等因素制约而勘探程度低,钻井无商业发现,烃源条件落实程度低.为落实崖北凹陷油气地质条件,推动该凹陷的勘探进程,用新采集的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已钻井资料,类比分析相邻盆地烃源岩地震相,厘清了崖北凹陷的断裂、构造、沉积特征和烃源岩分布,并依据区域地质应力背景分析了其成因机制,讨论了崖北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部署方向.结果认为崖北凹陷受5号断裂控制凹陷整体呈北断南超的构造沉积特征,纵向上"下断上拗",新近系地层区域南倾、少有盆内断层发育,古近系断裂控凹,始新统中深湖相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崖城9洼,崖城组煤系烃源岩发育在凹陷东南部位.最终认为,崖北凹陷烃源具有"西油东气"的特征,凹陷西部及西南斜坡和近崖城9洼的陡坡古近系圈闭是找油方向,而凹陷东南部位的凹中隆及围区圈闭天然气勘探前景好.

    油气勘探潜力断裂特征底辟崖北凹陷琼东南盆地

    海南岛峨蔓五彩湾内海蚀平台对海蚀崖侵蚀的影响研究

    赵中伟吴凌云高伟健李伟...
    10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海洋变化所引起的极端波浪海洋灾害趋强,势必会加剧海南岛的海蚀崖侵蚀地质灾害危险.海蚀平台能够有效衰减波浪能量,从而降低极端波浪对海蚀崖的侵蚀破坏.海南岛西北部的火山岩基岩海岸地区,存在大量海蚀平台地貌,是研究海蚀平台对海蚀崖侵蚀影响的理想地区.文章以海南岛儋州市峨蔓镇的五彩湾基岩海岸为研究对象,利用海洋遥感影像刻画了五彩湾海蚀崖近十年的平均侵蚀速率达 0.26m·a-1,通过物理海洋分析方法预测了研究区未来 100 年回归周期可能遭受的最大波高达7.8m,进一步基于海岸地貌研究方法调查了五彩湾倾斜型海蚀平台的地貌特征,及其后部海蚀崖岩石的抗侵蚀强度,从而通过数值计算证明了海蚀平台可以使得未来极端波浪对五彩湾海蚀崖的侵蚀强度平均减缓 80%以上.此外,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五彩湾海蚀崖底部沉积沙滩、崖底植被和海蚀崖滑塌堆积物的天然护岸作用.

    海蚀平台海蚀崖侵蚀玄武岩海岸数值计算海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