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气象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气象学报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热带气象学报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薛纪善

双月刊

1004-4965

llsh@grmc.gov.cn lq@grmc.gov.cn

020-87675987

510080

广州市福今路6号

热带气象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热带大气动力学、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环境、数值天气预报、农业气象及应用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报道新的预报方法和成功的经验,综述本领域科研进展及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SSIM在高分辨率降水数值预报产品空间检验中的应用

    陈百炼杨富燕陈子通彭芳...
    537-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入图像结构相似度指数SSIM应用于高分辨率降水数值预报产品的空间检验,通过对SSIM应用场景和算法的适用性改进,提出了适用于0-1化降水格点场空间检验的SSIM应用方法,并针对SSIM指标不能正确反映降水场中雨带位置变化的缺陷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修正的SSIM*指标.应用该新方法选取2020年夏季贵州地区的暴雨个例,对中国气象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华南区域中尺度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降水预报产品进行了空间检验,并与采用另外两种检验方法即MODE和邻域法的检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进的SSIM方法在高分辨率降水数值预报场空间检验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三种方法得到的检验结果在有无预报能力的定性评价上差异不大,而新的SSIM*指标与MODE的MMI 指标表现较为接近,且在对个例预报能力的评价上更为合理.该方法以0-1化降水格点场作为空间检验对象,能够得到其它方法所不能得到的降水场整体检验特征和分项检验特征,提供从雨区面积、雨带结构及其平均位置多个方面评估预报性能的参考指标,且计算简单无主观参数设定,得到的检验结果具有唯一确定性,克服了当前MODE方法在应用中的缺点,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降水数值预报0-1化格点场空间检验SSIM应用

    热带海温对珠江三角洲春季灰霾日数年际变化的影响

    张思球李春晖谷德军林爱兰...
    547-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79-2018年广东省86站气象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和ERSST海温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年际尺度上热带海温对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区域春季灰霾(SHDPRD)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南太平洋海温(ISSTSEP)对SHDPRD起主导作用.低层,当东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时,协同变化效应促使南印度洋海温也异常偏冷,激发冷Kelvin波东传,引起西太平洋Ekman辐合,导致异常气旋环流出现.异常气旋环流东北风通过等熵滑动机制诱发异常下沉运动,减少华南降水.高层,与ISSTSEP有密切相关的是500 hPa正EU遥相关,使得广东温度降低,降水偏少.EU遥相关调控局地气象要素,形成有利于灰霾形成的气象要素条件.反之亦然.受异常环流影响,与珠三角春季灰霾日数紧密联系的是降水、垂直速度和对流稳定度,其次是边界层厚度和低层东北风,最后是水汽.ENSO对SHDPRD有一定的调制作用.在El Niño(La Niña)年春季,珠三角水汽增加(减少),垂直上升(下沉)运动增强,降水增多(减少),广东灰霾偏少(多).

    珠江三角洲春季灰霾日数海温ENSO影响机制

    基于CMA-GEPS的延伸期预报能力评估

    齐倩倩朱跃建陈静李晓莉...
    557-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CMA-GEPS系统开展1~35天的延伸期集合预报,并对该系统的延伸期尺度天气进行预报能力评估.结果表明:关于500 hPa位势高度,以距平相关系数(ACC)为表征的集合预报有效天数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分别为9天和8.7天,且在北半球呈现季节循环特征,即冬(夏)季值高(低),为大气内在性质的表现;定量分析离散度-均方根误差关系表明,集合预报系统比确定性预报在延伸期尺度上可预报性更高,且北半球及南半球的潜在可预报天数分别为18天和16天.关于2m温度,CMA-GEPS在延伸期尺度上可较好地描述温度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其较大的系统偏差主要位于热力强迫显著的高原或沙漠地区.关于MJO,CMA-GEPS对MJO的有效预报技巧达到15天,优于一般的大气模式,说明CMA-GEPS有潜力进一步发展延伸期天气预报.进一步诊断分析表明:CMA-GEPS对MJO预报的强度偏弱,这与CMA-GEPS描述的热带对流系统偏弱有关;传播速度前8天略偏快,8天之后偏慢;CMA-GEPS可较好地预报出MJO东传及北传运动;比较发现,CMA-GEPS对环流信号传播特征的预报优于对流信号,且描述的MJO东传优于北传特征.

    CMA-GEPS延伸期天气集合预报MJO预报能力评估

    GNSS/PWV在一次梅雨期暴雨中的模式预报应用

    杜明斌曹云昌朱佳蓉王晓峰...
    573-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监测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是一种连续获取大气水汽信息的有效手段,对于区域天气尤其是灾害性天气观测与预报有重要作用.基于长三角GNSS应用示范网,开展GNSS/PWV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的三维变分同化应用试验,通过设计5个试验方案对2010年7月的一次梅雨期暴雨进行中尺度分析,考查区域地基GNSS/PWV资料在梅雨期降水过程中对初始场和预报结果的改进能力.通过预报分析表明:本次梅雨期暴雨数值模式预报加入GNSS/PWV的同化方案相比于常规资料同化方案24小时降水预报效果改善超过20%,48小时后也可提高约12%.可见GNSS/PWV资料可以很好改进观测区域内的水汽分布,提供与暴雨天气紧密联系的水汽信息,有效改善了数值天气模式中的中尺度系统移动速度的48小时预报结果,进而提高降水落区预报.

    GNSS/PWV数据同化快速更新同化系统梅雨TS评分

    融合多源观测资料的微波辐射计温度廓线订正试验

    单乃超周后福郦敏杰王琛...
    586-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增加大气探空站点,提高微波辐射计大气温度探测精度,利用FY-4A气象卫星温度产品和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分别实施杭州站、南京站微波辐射计的温度订正仿真试验,并获得准确的连续性大气温度垂直廓线;结合探空资料和民航AMDAR气温资料,评估模型订正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微波辐射计温度产品存在一定误差,两站均在高度2km处平均偏差最大,同站有雨时的偏差均大于无雨时的偏差;(2)经过BP神经网络模拟订正后的微波辐射计测温精度较原温度产品提升幅度较大;杭州站MAE、MSE、RMSE的降低幅度分别为45%~55%、65%~78%、41%~53%,南京站的降低幅度分别为58%~66%、83%~88%、55%~59%;(3)经过遗传算法优化初始权值和阈值后的神经网络订正模型模拟效果有进一步的提升,其中有雨模型提升效果明显,RMSE降低幅度11%~15%.微波辐射计的上述订正方法,可以推广到各地微波辐射计站点应用,具有实际使用价值.

    微波辐射计FY-4A卫星AMDAR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廓线订正

    潮州市城区PM2.5-O3复合污染特征及其发生的天气型分析

    丁丽佳陈洵杨婕俐陈新煜...
    599-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广东省潮州市区2014-2020年空气质量逐小时浓度数据,分析了PM2.5、O3浓度及复合污染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利用再分析资料对天气形势进行分型,结合相应时段潮州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分析PM2.5-O3与天气型及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4-2020年潮州市区年平均ρ(PM2.5)、ρ(O3-8 h)及复合污染出现日数均呈波动下降趋势,月平均ρ(PM2.5)最高出现在3月,月平均ρ(O3-8 h)最高出现在10月,两种污染物最低均出现在6月.复合污染出现较多的是10月—次年4月.PM2.5、O3污染具有一定相互作用,当其中一种污染物日均浓度较高时另一种污染物的浓度相应较高,同时污染物浓度的日较差也会相应增大;污染物峰谷值出现时间表现为空气污染较严重时,O3峰值出现时间在15时,PM2.5峰值出现在19-20时.造成潮州复合污染的天气型主要为变性高压脊(DR)、反气旋(AC)、副高+变性高压脊(SD)、均压场(UP)天气型,主要出现在秋、冬、春季,少数出现在初夏.4种天气型出现的季节不同,但总体来说晴朗干燥是出现复合污染的主要气象因素.

    潮州PM2.5-O3复合污染天气型气象因子

    云南省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地闪回击参数对比及探测性能分析

    刘平英徐伟新李思赵刚...
    607-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2017-2020年云南省ADTD二维和VLF/LF三维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对比两套系统地闪回击参数分布差异.在实际回击位置和雷电流强度信息难以获得的情况下,研究利用两套系统反演资料对相同回击事件的识别匹配和时空阈值选取方法,分析相对定位偏差.结果表明:两套系统的回击密度、雷电流幅值在滇东、滇西南和滇西北等地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由三维系统得到的回击密度较大,但二维系统雷电流幅值均值更高.两套系统均以单回击地闪占比更高,正地闪中的单回击地闪比重较负地闪更大,三维系统对于0~5kA负回击小幅值电流的探测效率有所提高.通过采用10 km、1 ms的时空阈值匹配窗口,得到两套系统对于同一次回击的相对定位时间差主要集中在0.05 ms内,距离偏差集中在1km内.系统匹配回击在滇中、滇西南的时空偏差较小,滇西北的偏差较大.从回击极性、相关系数、相对误差、幅值比及幅值累积概率等方面,分析得到两套系统对于相同回击事件的电流强度反演结果一致性较好,验证了应用系统反演资料对于同一回击事件的识别匹配方法是客观可靠的.

    闪电定位系统地闪回击时空匹配探测性能相对定位偏差

    长沙一次大暴雨的双偏振及风场反演特征分析

    唐明晖付炜罗源周慧...
    623-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和X波段相控阵雷达对2022年4月25日长沙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1)回波带由东北-西南向带状演变成东-西向带状,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大值区(≥1.0 dB)呈带状分布,列车效应造成长沙大暴雨天气过程.(2)过程对流单体东-西向排列且强回波(≥45 dBZ)扩展至6 km,ZDR、差分相移率(KDP)柱扩展至融化层高度以上;对流单体融化层高度以下ZDR大部分为正值,且底层ZDR、KDP大值区说明雨滴不仅水平直径大且数浓度高,对应雨强大.(3)分钟雨量超过1mm对应1.7~2.4 °·km-1 KDP值,且出现KDP空洞;分钟雨量超过2mm对应2.4~3.1 °·km-1 KDP值.(4)三维风场显示强降水期间,带状对流回波前侧、南侧强西南风为大暴雨源源不断输送水汽;较深厚的辐合有利于带状回波维持;弓型回波伴有气旋式风场;高层风场有强辐散.(5)三维风场和强度垂直剖面显示最强降水时段有明显云砧回波,有利的动力抬升和水汽输送使得强回波中心M得以维持;随着中低层逐渐转为西北风或西风,回波减弱、分钟雨量陡降.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双偏振产品对对流性降雨有明显的指示意义,X波段相控阵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较好地刻画了对流强度及辐合、辐散特征.

    大暴雨双偏振雷达相控阵雷达列车效应ZDRKDP

    基于广东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的扰动天气图系统

    文秋实梁卓轩魏丹淇钱维宏...
    633-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已成为当前各地气象台短期天气预报中的重要参考信息.我国各级气象台站都建立了多模式产品的一体化显示平台.但是,业务化平台上绘制的仍然是传统天气图.近十年来,为了更方便预报员客观地从中识别各种类极端天气,北京大学发展的基于欧洲中心全球模式产品的扰动天气图制作方法已经应用于对国内外多种类极端天气的大量个例分析,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新近发展了基于广东区域模式(CMA-GD)产品的扰动天气图绘制系统.但是,与欧洲全球模式相比广东区域模式具有完全独立的非静力平衡状态偏差特征,并且不同模式系统之间的系统偏差也不一致,因此提出了一套生成区域模式自有扰动天气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案,以减小模式系统性误差和气候漂移造成的虚假天气扰动信息,更有效地展现模式中的扰动天气系统特征细节.针对该系统网页端输出结果,实际应用台风个例介绍区域模式扰动天气图分析、使用方法.结果表明:相比于欧洲中心全球模式产品生成的扰动天气图,基于本地化模式数据生成的扰动天气图能够展示更多区域模式独有的物理量非静力特征时空特征.希望能帮助读者认识扰动法并熟悉扰动天气图在日常天气预报业务和天气过程复盘总结中的应用.

    广东模式产品扰动天气图业务系统

    南海热带气旋极端快速加强标准研究

    龚月婷程正泉杨诗琪
    650-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得到适合业务使用的南海热带气旋(TC)极端快速加强(ERI)标准,了解ERI TC的统计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81-2022年西北太平洋TC最佳路径资料,取TC强度变化最大值为样本,对比分析了平均值法、百分位数法.(1)98百分位数定义的标准能较好地体现TC快速加强的极端性,以及西北太平洋和南海TC强度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在业务预报上的适用性较强.(2)南海ERI标准为强度加强不小于10 m·s-1·(6 h)-1、13 m·s-1·(12 h)-1、20 m·s-1·(24 h)-1.西北太平洋ERI标准为强度加强不小于10 m·s-1·(6 h)-1、20 m·s-1·(12 h)-1、30 m·s-1·(24 h)-1.(3)TC ERI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分别占TC总数的12%和4%,主要发生在菲律宾以东的135~145 (°E),15~20 (°N)洋面和20 (°N)附近的南海北部海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频率呈增加趋势.(4)南海出现ERI后的TC有72%登陆我国,登陆海南和广东的最多,其中69%出现在2000年以后.南海ERI TC呈现距陆地近、登陆时间短、登陆强度强的特点.

    热带气旋极端快速加强标准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