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不同生境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

    余飞燕叶鑫周润惠董洪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植被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性质的变化,对2015和2018年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内河滩地、砾石地、芦苇地、斑茅地和沙坑地5种生境的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共有32科80属113种草本植物,2018年共有57科118属161种草本、灌木植物,以河滩地和斑茅地的物种变化最显著,均有灌木层加入,而砾石地的变化最小.2018年除河滩地、斑茅地外,其余生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各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以砾石地最大,芦苇地最小.2018年河滩地、斑茅地的土壤含水量(SWC)显著低于其他生境,斑茅地的土壤容重(BD)最低,土壤全氮(TN)、有机质(OM)含量最大.冗余分析(RDA)表明,结合物种矩阵和环境矩阵,BD、SWC、OM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最显著,砾石地和沙坑地主要受到SWC、土壤pH的影响,而在河滩地和斑茅地中OM是主导因子.从整体上看,禁止采砂后,各生境呈现不同程度的恢复状态,以斑茅地恢复效果最显著.这些为持续改善金马河河岸带土壤质量现状、促进河岸带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河岸带生境物种多样性土壤冗余分析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动态变化

    李婷婷容丽王梦洁叶天木...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黔中喀斯特次生林演替规律,基于2013-2019年的定点监测数据,从群落物种组成、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种间联结等方面研究了黔中喀斯特次生林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7年间建群种的重要值占比减小,六月雪(Serissa japonica)、珍珠荚蒾(Viburnum foetidum)等物种优势度显著增加.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小果蔷薇(Rosa cymosa)等占据较宽生态位,云南旌节花(Stachyurus yunnanensis)、六月雪等物种对资源的可利用量增加,使得其生态位变窄.生态位重叠值小于0.2的种对比例减少,种间竞争关系更为复杂.主要物种间的总体联结性由不显著正联结变为显著正联结,多数种对间的正负联结比例上升.黔中喀斯特次生林群落中种间竞争激烈且渐趋稳定,种间联结紧密性增强,在正向演替过程中,伴随着六月雪、珍珠荚蒾等耐阴种和中生性种的优势度和竞争力增大,小冻绿树(Rhamnus rosthornii)和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等先锋种竞争不足而衰退.这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

    黔中喀斯特群落生态位重要值种间联结性

    南亚热带磷限制水库中浮游植物群落对氮磷比变化的响应

    潘静云杨阳韩博平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P限制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对N、P营养盐的响应,通过添加N、P营养盐设置N/P梯度,对广东省流溪河水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N、P显著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浮游植物群落受P盐的影响比N盐显著;藻类的种属特异性导致浮游植物群落对氮磷营养盐的响应不一致,浮游植物总丰度与N/P比值不相关,其中隐球藻(Aphanocapsa sp.)、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和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等蓝藻适合在高N高P条件下生长,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等绿藻优势种偏好中N高P环境,而曲壳藻(Achnanthes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等硅藻在低N低P的环境下占据优势;P浓度为0.8~2.0µmol/L时存在诱导浮游植物碱性磷酸酶活性的阈值,当P浓度大于2.0µmol/L时则抑制酶活性;P浓度为2.0µmol/L可能是浮游植物维持生长的最适浓度,浮游植物N/P维持动态平衡;藻细胞N/P、C/P与水体P浓度、N/P呈显著正相关,而藻细胞C/N受N影响更明显(P<0.05).这为热带亚热带水库的水质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浮游植物群落氮磷比碱性磷酸酶元素

    不同种植模式下重金属污染对牧草叶片光合特性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邹文桐王艳君曹智金美芳...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不同种植模式下重金属污染对牧草生理特性的影响,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龙须草(Juncus effusus)采用单作和间作模式,研究了重金属污染对其叶片光合参数、光合色素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下皇竹草叶片的叶绿素(Chl)a、Chl a+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极显著上升,净光合作用速率(Pn)、气孔导度(Gs)、细胞间隙CO2浓度(Ci)和Chl b含量极显著下降,但蒸腾速率(Tr)的差异不显著;黑麦草和龙须草叶片的Ci、Car含量极显著增加,Pn、Tr、Gs、Chl a、Chl b和Chl a+b显著或极显著下降(龙须草Chl a除外).除龙须草的铜含量极显著降低外,3种牧草叶片和总生物量和重金属含量均极显著上升.与对照相比,低浓度污染的皇竹草叶片的光合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片和总生物量极显著提高,而黑麦草和龙须草叶片的Pn、Tr、Gs、Ci、叶片和总生物量极显著减少,光合色素含量极显著增加,但黑麦草的Tr、Ci、叶片生物量及黑麦草和龙须草的Chl b差异不显著;重金属污染使3种牧草叶片的重金属含量均极显著上升.种植模式×重金属污染互作对牧草叶片的光合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干质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均极显著.因此,在复合污染土壤间作3种牧草有利于叶片干物质的积累和重金属的吸收,单作更有利于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且皇竹草对重金属污染的适应性强于黑麦草和龙须草.

    重金属污染牧草种植模式光合特性

    3种作物(莴笋、茄子、小白菜)对香樟凋落叶化感作用的生理响应

    张如义王仕林胡红玲吕向阳...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香樟(Cinnammum camphora)凋落叶对作物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施用不同添加量的香樟凋落叶,对3种作物莴笋(Lactuca sativa)、茄子(Solanum melongena)和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的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土壤微生物量C、N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香樟凋落叶分解对3种作物的叶面积、叶片数量和生物量积累均产生明显抑制效应,且随凋落叶量增大抑制更加强烈,随时间延长呈先强后弱的变化趋势;3种作物叶片的MDA和可溶性糖(SS)含量在凋落叶分解初期均显著增加,而可溶性蛋白(SP)含量显著降低;到分解末期,各处理间的MDA含量差异不显著,SS含量的促进作用也明显降低,但SP含量的抑制作用仍在持续.凋落叶处理下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均显著提高,且随凋落叶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分解时间延长缓慢降低.因此,香樟凋落叶经分解释放的化感物质可能在两方面起作用,一方面通过影响作物体内SP、SS等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量来影响有效养分供应,最终对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产生明显影响.

    香樟凋落叶化感作用微生物生物量

    苜蓿幼苗对铝胁迫的生理响应及综合评价

    孙文君杨蔚许文花任健...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铝胁迫对苜蓿(Medicago sativa)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对铝胁迫下苜蓿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光合色素及根尖胼胝质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根尖结构进行观察,最后采用隶属函数分析法对苜蓿耐铝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铝胁迫的增加,苜蓿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呈降低趋势,低浓度和高浓度铝胁迫使苜蓿生物量显著下降(P<0.05);苜蓿的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胼胝质积累量增多;中、高浓度铝胁迫使根尖胼胝质含量显著上升.随铝胁迫浓度升高,根尖横切面细胞发生较大变化,尤其在高浓度时,细胞干瘪且排列紊乱.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No.12和No.18苜蓿材料的耐铝性较好,可在南方酸性富铝化土壤中推广应用.

    苜蓿铝胁迫生物量叶绿素幼苗生理

    印度梨形孢对铁皮石斛种子萌发和原球茎生长的影响

    许凤来朱志炎何勇田志宏...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对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种子萌发和原球茎生长的影响,在铁皮石斛种子离体培养和原球茎生长阶段分别接种印度梨形孢,对其形态发育特征和生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印度梨形孢的铁皮石斛种子的起始萌发时间提前,接种印度梨形孢的铁皮石斛原球茎的株高、鲜质量、干质量、叶片数、叶长、叶宽、根数、根长等都高于对照.在接种60 d的种子萌发率为68.8%,高于对照(28.6%);在接种80 d的铁皮石斛原球茎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叶绿素a/b小于对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高于对照,药用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因此,接种印度梨形孢能促进铁皮石斛种子萌发和原球茎的生长,提高铁皮石斛的品质和产量.

    铁皮石斛印度梨形孢种子萌发原球茎生长

    喷施农药对银耳生长的影响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姚清华颜孙安叶建洪黄敏敏...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订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栽培中农药合理使用的建议,以我国银耳主栽菌株Tr01为对象,研究8组常用农药对其生长的影响,采用食品安全指数法评估长期膳食银耳导致的农药残留慢性暴露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除咪鲜胺乳油和哒螨灵、啶虫脒微乳剂的部分处理外,其余6组农药对银耳子实体生长并无显著影响.银耳中的农药残留水平与农药种类及喷施模式密切相关,当农药残留水平低于GB 2763-2019标准中蔬菜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时,成人和儿童长期膳食银耳的慢性健康风险商(cHQ)分别为0.001~0.174和0.002~0.191,风险水平可接受.结合我国农药使用现状,建议银耳栽培中应禁用乙酰甲胺磷、毒死蜱、克百威,减少阿维菌素、咪鲜胺、异丙威的使用频率,在合适的安全间隔期下可以使用联苯菊酯、啶虫脒、吡虫啉、哒螨灵.

    银耳农药残留风险评估

    三角梅cDOPA 5GT基因的克隆和光照对其表达的影响

    刘姗孙蓉高静雷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光照对三角梅(Bougainvillea glabra)葡糖基转移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从其苞片中克隆了环多巴5-糖基转移酶基因(cDOPA 5GT).结果表明,三角梅cDOPA 5GT基因的cDNA全长为1446 bp,编码48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DOPA 5GT蛋白的等电点(PI)为5.77,具有糖基转移酶的特征基序,为酸性亲水跨膜蛋白,不含信号肽,二级结构以 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氨基酸序列保守性较差.qRT-PCR分析表明,遮光处理cDOPA 5GT基因表达量和植株的甜菜红素含量均显著下降.这表明三角梅的色素合成受糖基转移酶基因调控,并与光照呈正相关关系.

    三角梅葡糖基转移酶基因表达光照

    富宁附地菜果实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薛彬娥叶幸儿郭微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紫草科(Boraginaceae)附地菜属(Trigonotis)的果实形态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是该属组级水平划分的重要依据.而该属之中的中国特有种富宁附地菜(T.funingensis)果实形态特征尚不清楚,其组级水平分类学地位的归属尚存疑问.野外考察在广西那坡采集到该种成熟果实,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形态特征并补充描述.结果表明,该种小坚果无柄,且呈倒三棱锥状四面体形,背面三角状宽卵形,腹面3个面近等大.因此,该种应置于附地菜属倒棱锥果组Sect.Elongatae Ohwi.

    附地菜属紫草科小坚果形态特征微形态分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