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被植物对广东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的指示作用

    区余端王楚彪苏志尧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地被植物群落对土壤养分的响应和指示作用,利用指示种分析(ISA)法研究了广东常绿阔叶林地被植物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 表明,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和有机质(OM)的综合作用对地被植物分布有显著影响(P<0.05),且以速效磷>有机质>速效钾>速效氮.地被植物的组成与分布在不同AP和OM梯度中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不同AK和AN梯度中差异不显著.土壤AN≤270 mg/kg的指示种是广东蛇葡萄(Ampelopsis cantoniensis)和油点草(Tricyrtis macropoda),270~360 mg/kg的指示种是狗骨柴(Tricalysia dubia);AP≤2 mg/kg的指示种是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AK≤1 00 mg/kg的指示种是赤楠蒲桃(Syzygium buxifolium),AK为100~150 mg/kg的指示种是十字苔草(Carex cruciate),AK>150 mg/kg的指示种是金钗凤尾蕨(Pteris fauriei);OM>0.8%的指示种是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OM≤0.6%的指示种是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和蔓胡颓子(Elaeagnus glabra),OM为0.6%~0.8%的指示种是豆腐柴(Premna microphlla).利用有效的地被植物调查方式来监测森林的土壤状况为森林经营管理及土壤健康评价带来方便.地被植物指示种对土壤养分的响应不但能为研究地的立地条件提供理论支撑,还能为该物种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这对于生物多样性保育、生境恢复的引种栽培有重要意义.

    地被植物土壤养分指示作用常绿阔叶林

    瘤菌根菌对铁皮石斛根系形态的影响及其共生关系的研究

    王伟英邹晖戴艺民林江波...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瘤菌根菌(Epulorhiza sp.)与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根系的共生关系及其对根系农艺性状的影响,用液体培养瘤菌根菌浇灌无菌盆栽铁皮石斛苗根部共培养,观察石斛根的表型和超微结构变化,并用分子检测鉴定菌丝是否定殖根中.结果 表明,瘤菌根菌菌丝能侵入根的皮层细胞,诱导生成菌丝团形成共生关系.共生后的菌丝能提高IAA含量,诱导根系结构发生改变生成侧根,增大了根系体积,促进根系的生长并显著提高根系活力.瘤菌根菌与铁皮石斛根共培养后建立共生关系形成菌根且能定殖于根中,诱导根系结构的变化,侧根的形成对石斛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铁皮石斛瘤菌根菌根系形态共生关系

    海南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和根系C、N、P化学计量特征

    张亚兴朱丽薇刘楠
    13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热带地区植物的营养元素利用策略,对海南3个生活型的9种植物的叶片和根系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包括车前(Plantago asiatica)、蒭雷草(Thuarea involuta、木耳菜(Psidium guajava)、桑(Morus alba)、臭黄荆(Premna ligustroides)、彩叶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和厚叶榕(Ficus microcarpa var.crassifolia)、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和番石榴(Psidium guajava).结果 表明,不同生活型间的元素含量和化学计量比没有显著差异;叶片C、N、P含量高于根系,叶片的C、N含量与根系的呈显著正相关,P含量与根系的呈显著负相关.C:P与N:P低于全国和全球尺度,说明该地区植物具有较高的生长速率.小于14的N:P表明海南热带植物的生长主要受N限制.这揭示了海南热带植物不同生活型的营养元素利用策略相似,虽然受N限制,海南的植物仍具有较高的N、P固持能力和生长速率.

    生活型叶片根系化学计量海南热带地区

    中国特有植物雪落樱桃潜在分布及其生态特征

    王华辰朱弘李涌福伊贤贵...
    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中国特有植物雪落樱桃(Cerasus xueluoensis)的潜在分布与居群生态特征,利用DIVA-GIS软件及其耦合的BIOCLIM模型,首次绘制了雪落樱桃适生区分布模拟图,并对影响其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雪落樱桃当前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亚热带长江流域1 200m以上高海拔山区,其中渝-鄂-湘三省交界的大巴山-巫山山脉可视为现代核心分布区,湘黔交界及湘南的南岭山脉可视为雪落樱桃潜在分布的南界,陕-豫-鄂交界山区的秦岭南麓可能是其潜在分布的北界.主成分分析(PCA)筛选的主导气候因子及其贡献率依次为:年降水量(bio12)>最冷季降水量(bio19)>最暖季降水量(bio 18)>最湿季降水量(bio16),累计频率曲线进一步确定其适宜范围分别为:993.00~1 870.22、500.00~680.00、430.00~669.16和500.00~680.00 mm,表明降水是影响雪落樱桃当下分布格局的主导气候限制因子.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雪落樱桃分布格局在区域尺度上受海拔、经、纬度影响;最小树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雪落樱桃7个野生居群可划分为中西部与东部两大分支;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AUC值达到0.751,满足模型预测精度的基本要求.这些有助于为雪落樱桃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保护与科学引种规划.

    雪落樱桃DIVA-GIS软件生态位模型气候因子潜在分布

    全球气候变化下贵州省青冈林的潜在生境动态

    李望军冯图崔涛杨婧...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贵州省青冈林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潜在分布特征,基于现状分布数据,结合当前气候数据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RCP8.5情景,2070-2099年)构建Maxent潜在分布模型,预测贵州省青冈林的潜在分布变化.结果 表明,最冷季均温(bio11)、最冷月最低温度(bio6)和年均降水量(bio12)为控制贵州省青冈林潜在生境的主导气候因子;RCP8.5情景下贵州省青冈林的潜在分布面积相较当前气候条件增加,中度适宜生境增加19 419km2,高度适宜生境增加9 944 km2;中度适宜生境平均海拔较当前气候条件上升126m,高度适宜生境平均上升85 m.总的来说,贵州省青冈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十分敏感.

    全球气候变化Maxent模型青冈林潜在生境

    19个枇杷杂交新品种(系)的SSR鉴定和指纹图谱构建

    胡文舜邓朝军许奇志蒋际谋...
    153-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杂交品种真实性和DNA指纹图谱,对新育成的19个枇杷杂交品种(系)进行SSR标记鉴定分析.结果 表明,从已发表的89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稳定的多态性引物19对,在24份枇杷材料中共扩增到83条带,每对引物平均扩增4.37条,PIC值为0.234~0.983,平均为0.764.经12对具有父本特征带多态性引物鉴定,19个杂交新品种(系)全部为真杂种,真杂种率为100%.UPGMA聚类分析表明,19个杂交新品种(系)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28~0.969,与杂交亲本‘新白2号’和‘贵妃’聚为同一个大类,并可细分为4个亚类,红肉与白肉的枇杷品种(系)间无明显划分.同时利用8对多态性SSR引物组合,构建了19个枇杷杂交新品种(系)的分子指纹图谱.这为枇杷品种鉴定、新品种权保护和杂交育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枇杷杂交育种SSR杂种鉴定指纹图谱

    种植模式对巴戟天生长的影响

    李美映邵玲林培华李伊敏...
    163-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种植模式对中药材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生长的影响,对两种种植模式下巴戟天生长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坡地连片种植基地(PLZ)的土壤有效矿质营养和有机质含量分别低于坡地围林种植基地(PWZ)的24%~28%和38%~43%,差异极显著(P<0.01).PWZ种植3年的巴戟天茎、叶和肉质根形态指标均显著优于PLZ的(P<0.01);但随着栽培时间的延长,PLZ的巴戟天肉质根性状逐渐优于PWZ的,PLZ的6a生巴戟天单株产量是PWZ的1.16~1.17倍;肉质根多糖、总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PWZ的(P<0.01),且有效成分含量均随种植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P<0.01).可见,巴戟天在PLZ模式下的肉质根质量好,入药更符合国家药典优品性状的要求.同时,建议合理增加肉桂围林种植基地的光照量,抑制藤苗生长,以提高巴戟天肉质根的产量和有效成分积累.

    巴戟天种植模式生长有效成分肇庆

    UV-B预处理诱导拟南芥耐旱性的提高

    林莉梅吕桂珍李韶山
    17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UV-B提高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耐旱性的生理机制,将2周龄的野生型拟南芥(WT)和sto突变体幼苗用不同剂量UV-B预处理1周,再用30% PEG模拟干旱处理24 h,对植株的表型进行统计,并测定类黄酮、脯氨酸和MDA含量.结果 表明,低剂量UV-B预处理能够提高拟南芥的耐旱性,植株的类黄酮与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20%~40%和50%~65%,细胞膜受损程度降低,从而提高了保水性.低剂量UV-B提高拟南芥耐旱性的效应在sto突变体中消失,证明这种效应在分子机制上可能与STO蛋白相关.

    拟南芥PEGUV-B辐射sto突变体交叉抗性

    竹柏2种颜色叶片的光合特性研究

    闾邱杰曹景怡
    17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竹柏(Podocarpus nagi)的光合特性,以3a生全绿叶和花叶竹柏为材料,测定其光合色素含量和气体交换参数.结果 表明,全绿叶竹柏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b、叶绿素a/b和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均显著高于花叶竹柏;全绿叶竹柏叶片的初始量子效率、最大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均显著高于花叶,而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显著低于花叶;全绿叶竹柏叶片的初始羧化效率、光合速率、CO2饱和点和光呼吸速率均高于花叶,而CO2补偿点低于花叶.2种颜色叶片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大而增大,且均表现为全绿叶>花叶,而胞间CO2浓度则相反,表现为花叶>全绿叶.因此,全绿叶竹柏利用弱光的能力强于花叶竹柏,而花叶竹柏利用强光的能力更强,在园林绿化配置中,可根据2种颜色叶片的光合特性合理配置.

    竹柏光合色素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合特性

    优良单株家系辣木叶的表型性状分析

    罗会英赵琼玲韩学琴邓红山...
    185-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挖掘辣木(Moranga oleifera)优良种质资源,对30个优良单株家系的叶片表型性状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除叶形外,辣木不同家系间的叶柄和叶片颜色、复叶数、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长、叶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复叶数与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长、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长、叶宽、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柄和叶片颜色是区分辣木不同家系最主要的叶片性状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个辣木家系可分为3大类,叶片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的家系的遗传距离较远.因此,叶柄和叶片颜色、复叶数、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长、叶宽将为直观区分辣木家系提供参考.

    辣木优良家系叶片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