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桐子YABBY全基因组家族成员的鉴定、表达和可变剪接分析

    张作胜龚明吴丹丹杨宇...
    249-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发掘能源植物小桐子(Jatropha curcas)的YABBY转录因子,以最新公布的小桐子基因组序列为参考,在全基因组层面鉴定出5个亚家族的7个YABBY基因,同一亚家族的成员具有相似的氨基酸序列、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组成.YAB2和FIL/YAB3亚家族的2个旁系同源基因对(JcYAB2A/JcYAB2B、JcYAB1/JcYAB3)具有良好的共线性关系,表明片段复制或全基因组复制是小桐子YABBY家族扩张的主要方式.纯化选择是进化的主要动力,而YAB2亚家族成员可能在进化中经历了更明显的功能分化.基因表达模式和蛋白互作预测分析表明JcYAB2B和JcYAB3可能在种子的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细胞分裂素、干旱或高盐胁迫处理抑制了大多数JcYABs成员的基因表达.此外,转录组测序结合qRT-PCR分析表明,低温处理有效诱导JcYAB2A和JcYAB2B的基因表达模式发生变化,并伴随着新的、截短的可变剪接转录本的动态积累.因此,推测JcYABs可能通过剪接体的功能竞争或功能互补参与低温响应的调节,这些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YABBY家族成员的功能分化并阐明可变剪接如何调控小桐子低温响应的分子机制.

    小桐子YABBY基因家族可变剪接生物信息学基因表达

    华南吊灯花属(夹竹桃科)植物小志

    谢高农东新蒙涛黄俞淞...
    263-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野外调查、标本查阅及文献考证,订正了华南吊灯花属(Ceropegia Linn.)植物,将狭瓣吊灯花(C.angustilimba Merr.)从吊灯花(C.trichantha Hemsl.)的异名中予以恢复,提供了二者的形态描述,确认华南地区记录的柳叶吊灯花(C.salicifolia H.Huber)实为剑叶吊灯花(C.dolichophylla Schltr.)的错误鉴定,并提供了后者的形态描述.

    吊灯花属吊灯花狭瓣吊灯花剑叶吊灯花柳叶吊灯花分类修订

    斯勒卷瓣兰,中国云南南部兰科一新种

    韩周东任宗昕蒋宏王红...
    272-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描述并绘制了云南南部兰科石豆兰属一新种:斯勒卷瓣兰(Bulbophyllum dresslerianum Z.D.Han&H.Wang).该新种属于双叶卷瓣兰组(section Tripudianthes Seidenf.),在形态上与该组的4种,即狄氏卷瓣兰(B.dickasonii)、堪布里石豆兰(B.kanburiense)、皱掌卷瓣兰(B.rugosisepalum)和拟双叶卷瓣兰(B.tripudians)近似,主要区别在于该种唇瓣前缘具囊泡,侧面及腹面被稀疏的短腺毛;侧萼片棕黄色,表面光滑.编制了斯勒卷瓣兰及其近缘种的检索表.目前,该种仅在云南南部墨江县发现一个居群,濒危状况有待评估.

    新种石豆兰属唇瓣双叶卷瓣兰组云南

    广椭牛齿兰,中国兰科一新记录种

    张中扬陈枳衡宋希强李大程...
    279-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发现的兰科牛齿兰属中国一新记录种:广椭牛齿兰[Appendicula ovalis(Schltr.)J.J.Sm.ex Mansf.].该种原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婆罗洲、苏拉威西岛,在形态上与国内记录的4种牛齿兰属植物均有较大差别,如茎中部具分枝、叶广椭圆形、单个花序仅着生1朵花、且唇瓣扭转具粉紫色斑块等特征.对产自海南的该种形态和生境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高清解剖照片.凭证标本保存于海南大学林学院教学标本馆(HUFB).

    兰科牛齿兰属广椭牛齿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新记录

    酢浆草叶片及花朵感夜运动的结构机制

    赵猛王雪琴孙悦雯路美玲...
    282-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叶片和花朵的感夜性,采用半薄切片方法对其叶枕和花托进行形态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黑暗处理酢浆草后叶片完全闭合,3枚叶片以叶轴为轴线向下紧贴闭合.黑暗处理8 h花瓣完全闭合并螺旋成束状,花萼紧贴螺旋的花瓣但不发生螺旋.叶片张开时屈肌侧皮层薄壁细胞收缩,伸肌侧皮层薄壁细胞膨大.叶片闭合时屈肌侧皮层细胞膨胀,伸肌侧表皮细胞和3~5层外皮层薄壁细胞收缩.花朵闭合时,花托基部的5个维管束收缩合并成2束明显分离的维管束群,且存在细胞壁加厚的现象;花托角隅处细胞膨胀.叶枕中的屈肌和伸肌细胞的收缩或膨胀控制酢浆草叶片的感夜运动,酢浆草花朵的感夜运动主要与花托基部的维管束群和花托角隅处细胞的膨大和收缩有关.

    酢浆草感夜运动解剖结构

    木麻黄根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高阮玲罗喻才马咏仪王国凯...
    28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的化学成分,采用有机溶剂提取、萃取及多种分离技术,从其根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经光波谱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5-hydroxy-3-methoxyphenyl-6-O-syringoyl-β-D-glucopyranoside(1),高良姜苷A(2),heterophylloside C(3)、6'-O-vanilloylisotachioside(4)、3,4,5-trimethoxyphenyl-6-O-syringoyl-β-D-glucopyranoside(5)、香草醛(6)、丁香醛(7)、3,4-二羟基苯甲醛(8)、齐墩果酸(9)、桦木酸(10)、胡萝卜苷(11)、胡萝卜苷亚油酸酯(12)、(±)-lyoniresinol 2-O-α-rhamnoside(13)和(-)-9-acetyl-isolariciresinol 9'-O-α-L-rhamnopyranoside(14),其中化合物14为新的木脂素.

    木麻黄化学成分木脂素

    谷类作物β-葡聚糖合成酶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袁泓宇崔冬丽John Seymour Heslop HARRISON刘青...
    295-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Beta-葡聚糖是由β-(1,3)和β-(1,4)糖苷键连接的非纤维素多糖,主要分布在谷类作物籽粒胚乳及糊粉层中,在高尔基体合成,经由囊泡运输到质膜,最终在细胞壁上沉积.通过增加胆汁酸排泄,延迟葡萄糖吸收,β-葡聚糖可有效降低胆固醇及血糖水平.Beta-葡聚糖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最早在水稻(Oryza sativa)中得到鉴定,后在其他作物中陆续被发现.该基因家族包括3个主要成员:CslF、CslH和CslJ亚基因家族,起源于不同分支,经过趋同演化,执行合成β-葡聚糖的功能.Beta-葡聚糖基因家族成员均受到负选择压力,演化过程中序列高度保守.CslF亚家族基因成员相对较多,常在染色体上形成基因簇,CslF6是介导β-葡聚糖合成的主效基因.CslF亚家族在叶基部等幼嫩组织中表达水平相对较高,且明显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CslH和CslJ亚家族成员较少,其中CslH亚家族在叶尖等成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而CslJ亚家族在籽粒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该文综述了β-葡聚糖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的系统发育关系、表达模式,β-葡聚糖合成酶的亚细胞定位,以及作物中的定向育种研究进展,提出 β-葡聚糖合成酶基因家族在染色体上的精准定位是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推动染色体工程在作物β-葡聚糖定向育种中的应用.

    Beta-葡聚糖谷类作物定向育种基因家族演化染色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