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亚热带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树种叶性状的比较分析

    黄昶吟张峰朱师丹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是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 300~600 m;简称季风林),在中山地带则分布为山地常绿阔叶林(海拔1000~1500 m;简称山地林).山地林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对其树种的环境适应性仍缺乏足够了解.该研究基于南亚热带典型山地林(广西大明山)和季风林(广东鼎湖山)的固定样地,共测定57种代表性树种的叶形态解剖特征、机械强度和水力学性状,比较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树种叶性状以及多类性状关联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季风林树种相比,山地林树种叶较厚、比叶面积较小、机械强度较高,有利于提高对较高海拔山区冬季冰冻的适应能力.在 2022 年夏季持续高温干旱时期,季风林树种的叶水势和水力安全边界均低于山地林.但是大部分树种水力安全边界为正值且种间变异较大,表明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的水力风险较低.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的叶性状网络不同,山地林树种叶水力安全性和效率性无权衡关系,而季风林树种叶经济学性状(如比叶面积)与其他指标的关联性较弱.基于叶性状的研究揭示了南亚热带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树种适应策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南亚热带海拔梯度常绿阔叶林功能性状水力学性状网络

    湿垃圾来源的蚯蚓粪肥对连作障碍土壤质量和黄瓜产量的影响

    杨晓磊王亚利张一帆陆萍...
    161-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湿垃圾产量与日俱增,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利用蚯蚓处理湿垃圾制作蚯蚓粪肥用于农田土壤改良,是一项有效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以及有利于缓解蔬菜连作障碍方面问题.该文以常规有机肥为参照,选取以湿垃圾及其厌氧沼渣为原料制作的蚯蚓粪肥为研究对象,研究连续3年施加蚯蚓粪肥对黄瓜(Cucumis sativus)土壤综合质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改良后,施加60.0 t/hm2蚯蚓粪肥的黄瓜产量提高了5.6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50.0%,且蚯蚓粪肥的效果要高于常规有机肥;土壤全氮含量达到最高,高于背景值33.0%;土壤的养分含量(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也得到了提高,其中速效钾含量升高了94.0%.经过3年的改良,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在施加了有机肥后明显增加,其中以添加30.0 t/hm2蚯蚓粪肥的细菌数量最多;土壤细菌/真菌的比值有所提高,土壤生物性状得到改善.土壤的呼吸强度随着有机肥的施入而升高,以施加 60.0 t/hm2蚯蚓粪肥的最大;土壤pH略有降低,盐度无明显变化.因此,湿垃圾来源的蚯蚓粪肥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连作障碍的发生,可作为化肥替代品或与化肥相配合在农业生产中进行推广.

    湿垃圾蚯蚓粪肥连作障碍黄瓜土壤性质

    光质、光照时间和振荡对'紫叶'酢浆草叶感夜性运动的影响

    拓万里游乐冯乐翟俊文...
    17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光质、光照时间和振荡对'紫叶'酢浆草(Oxalis triangularis'Purpurea')叶片感夜性运动的影响,在人工气候室中调控光质、光照时间,利用振荡器进行振荡处理,并用摄像机记录叶片的运动状态.结果表明,波长越长,叶片展开越快;波长越短,叶片闭合越慢.持续 3 d光照,除红光下叶片仅在 18:00 时有开闭的变化外,其他 5 种光质下叶片均不会闭合;12 h/12 h(光照/黑暗)光周期持续3 d,早上叶片展开需45~61 min,夜晚叶片完全闭合需85~120 min,且除白光外的5 种光质下,叶片在早上 8:00 光照前已展开;持续黑暗叶片仍可以每天展开 3~5 h.振荡可以改变夜间运动方式,300 r/min振荡0.5~6 h,叶片在振荡时不会完全闭合,只闭合至60°左右;振荡时间越长,停止振荡后叶片闭合速率越快,但振荡2 h后停止振荡,叶片则不闭合,所以植物对于外界应力的适应能力存在一定的范围.在园林中应用'紫叶'酢浆草时,可以利用短波长光照,延长叶片的展开时间,增加其观赏效果,以及在中午时段避免暴晒.

    '紫叶'酢浆草感夜性运动光质光照振荡

    升温情境中叶损对树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江政邵剑文任平
    179-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升温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虫害叶损造成的负面影响,该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比较不同叶损程度下落叶松(Larix gmelinii)、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冷杉(Abies fabri)幼苗当年的高生长以及来年不同温度下的萌芽情况.结果表明,当叶损程度达到50%时,落叶松幼苗当年的高生长会受到显著影响;而红松和冷杉在叶损程度达到 75%时才会受到显著影响.室温下(13℃~18℃)落叶松来年的萌芽物候比20℃和25℃提前且高生长情况较好;红松和冷杉在室温下叶损75%会导致萌芽物候推迟且高生长受到影响,在 20℃或 25℃时,叶损造成的不利影响则会被削弱.因此,在未来变暖的情境中,推测红松和冷杉因虫害叶损造成的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抵消,且对于虫害的抵抗和恢复亦明显高于落叶松.

    叶损幼苗高生长升温红松落叶松冷杉

    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林型功能性状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周景钢李林魏识广练琚愉...
    187-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功能性状能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的分布格局有助于揭示群落的构建过程及其内在作用机制.该研究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量了样地中木本植物的 12 种不同的功能性状,分别以 5 m×5 m、10 m×10 m、20 m×20 m的样方为尺度单元,通过计算平均成对性状距离指数来探讨群落中功能性状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两个林型的群落中12个功能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变异,但功能性状在群落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两个林型的群落中功能性状空间分布格局均具有尺度依赖性,但不同尺度的驱动机制有差异,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山地常绿阔叶林的功能性状空间分布格局主要驱动机制由环境过滤转为扩散限制;沟谷雨林的由环境过滤和相似性限制转为扩散限制,两个林型在 20 m×20 m空间尺度上都是扩散限制.生态位分化和扩散限制综合作用于鼎湖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的群落功能性状分布格局的产生及其群落构建过程,二者的贡献作用会随空间尺度发生变化.坡度是影响山地常绿阔叶林功能性状分布格局的最关键地形因子,海拔是影响沟谷雨林的最关键地形因子.

    功能性状分布格局环境过滤相似性限制扩散限制

    磷和钾对大灰藓植株生长生理和营养元素的影响

    杨铄渊王秀荣陈洪梅史秉洋...
    198-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和应用前景,但生长缓慢且缺少系统的栽培技术研究,对其推广应用有一定影响.该研究分别将磷肥(P)、钾肥(K)、PK复合肥作为一次性基肥使用,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大灰藓的生长生理和营养元素的变化,并用模糊隶属函数法选出最佳施肥处理.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增加大灰藓的覆盖度,K18处理的植株覆盖度较对照(CK)提高了 53.9%.施肥能显著增加植株类胡萝卜素、叶绿素(除K12)、可溶性蛋白(P24、PK12、PK30 除外)含量,降低植株可溶性糖含量(除P24、PK6),P18处理的植株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最高,分别为CK的 3.42 和 2 倍.P肥显著增加了植株P含量,以P18的影响最大,为CK的1.33倍;K肥对植株K含量积累的促进作用最好,K18处理的植株K含量最高(为CK的 1.62 倍).模糊综合评价表明K18、P18处理分别对提高植株覆盖度、绿度的维持作用最好.因此,以P18处理对增强大灰藓长势及植株呈色的促进作用最好.

    大灰藓施肥生长生理营养元素模糊隶属函数

    低温诱导大百合鳞茎休眠解除与酚类代谢关系

    蔡子安李荣琛赵志珩陈玉珍...
    209-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为多年生球根药食同源植物,其鳞茎具有典型的生理休眠特性,而低温是百合鳞茎解除休眠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揭示大百合鳞茎休眠解除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对 4℃低温处理 0、30 和 60 d的鳞茎分别进行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鳞茎休眠的解除与酚类物质的代谢相关,酚类物质的降解有利于解除休眠,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s)在此过程中可能起主要作用.同时,bHLH、bZIP、MYB 和MADS等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均与酚类代谢物显著相关,且参与解除休眠.共表达分析证实PAL、CAD 和POD是酚类代谢重要的调控基因,MYB4、MYB114 和ICE1 参与了酚类代谢调控网络,其中ICE1可能是连接温度信号和酚类代谢的关键因素.这些转录因子与酚类物质的共同作用可能对鳞茎打破休眠具有重要作用.

    低温酚类休眠解除转录组代谢组共表达

    英德野生茶树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郑佳嫄谢曼卫曾贞黄亚辉...
    219-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英德野生茶树的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进化特点,对英德 89 份野生茶树资源的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分化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9份资源的18项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90%~43.11%,平均27.86%;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12,表型分化系数为17.07%~45.51%,平均33.4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欧氏距离为21.5时,所有材料可分为4大类,分类结果与地域分布有一定相关性.巢氏方差分析表明,在不同种群间和种群内,数量性状均有极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叶宽、叶面积、叶脉对数、叶长宽比、叶形呈极显著相关;叶形与叶长宽比、叶脉对数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叶基与叶宽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叶长宽比与叶尖、着生状态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英德野生茶树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茶树种质资源类型原始型、进化型以及中间类型并存,但以中间类型和进化型为主.

    野生茶树叶片形态学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

    橡胶树大筒苗培育方法Ⅶ.遮阴率的筛选

    周珺陈健黄坚王新燕...
    229-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不同遮阴环境下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大筒苗的生长及光合特性,明确大筒苗生长的适宜光照环境,以小苗芽接苗和组培苗为胚苗的橡胶树大筒苗为材料,设置 5 个遮阴处理:CK(全光照),S60、S70、S80 和S90(分别为 60%、70%、80%、90%遮阴率),观测其出圃时的生长指标和光合参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遮阴率对橡胶树大筒苗的生长、光合参数及出圃时顶蓬叶的叶面积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且2种胚苗间差异显著.大筒苗的壮苗指数随遮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与全光照相比,遮阴显著影响大筒苗的出圃率,但对定植成活率的影响较小;胚苗类型与遮阴处理的交互作用明显.全光照和过度遮阴(S90)均会明显抑制大筒苗的生长,不同胚苗的大筒苗最适遮阴率不同,小苗芽接苗大筒苗在S60、组培大筒苗在S80下的生长表现最好.因此,橡胶树大筒苗培育时应根据不同的胚苗类型选择适宜的遮阴措施.

    橡胶树大筒苗遮阴生长光合特性

    大花序桉心边材变异规律和候选基因挖掘研究

    赵海文王平翁启杰李建凡...
    237-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大花序桉(Eucalyptus cloeziana)心材比例差异显著的不同家系间心边材变异规律,挖掘心材变异相关的候选基因,为珍贵用材树种高效培育及育种利用提供基因资源.以 18 a生的 2 个心材比例差异显著的大花序桉家系为材料(家系 1和 2),各制作解析木 3 株,沿着树干以 1 m为区间分段截取圆盘,测量东西和南北 2 个方向的带皮直径、去皮直径、总年轮数、边材年轮数、边材直径,并开展心材和边材径向和轴向分析.同时利用各解析木胸径处初生木质部样品进行DNA混池测序,发掘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的SNP位点并挖掘相关功能基因.结果表明,大花序桉边材宽度和心材半径的方位变异中家系2大于家系1,平均差值分别为0.7和5.5 cm,在随树高的变异中,家系1和 2的心材半径和心材年轮数的下降速率分别为 0.40 和 0.64 及 0.43 和 0.36.两家系间基本密度差异显著,家系 1 为 0.80~0.82 g/cm3,家系 2 为 0.75~0.78 g/cm3.基本密度与树高、横截面半径和心材半径呈显著负相关,与顺纹抗拉强度、弦面硬度和部分力学性质呈显著正相关.利用DNA混池测序共筛选到两家系间基因频率显著差异的SNP位点1842个,SNP注释分析表明位于基因间、上游区域、下游、外显子和内含子区域的SNP位点分别为 55.8%、18.3%、16.3%、5.1%和 4.4%.基因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发现SNP位点区域的基因主要与植物细胞分裂、植物细胞膜和植物蛋白激酶相关.通过大花序桉心材比例差异大的两家系间解析木径向和轴向分析,探讨了它们的心边材变异规律,结合DNA混池测序,挖掘了心材变异相关的SNP位点并筛选出一些木材形成相关候选功能基因.

    大花序桉单核苷酸多态性年轮心材边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