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密度格木幼林的土壤理化与林下植被特征

    LOMINA Sayavong汪丛啸李万年刘志龙...
    305-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适合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人工林在幼龄阶段的种植密度,在不同林分密度(2 m×1 m、2 m×2 m、2 m×3 m、3 m×3 m)的6 a生格木人工林下设置标准样地,采用土壤质量评价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探究不同密度下格木幼林的土壤理化与林下植被特征.结果表明,密度2 m×3 m下的林木胸径、树高最优,较最低水平高16.7%、27.9%;土壤总孔隙度最大,全N、硝态N、铵态N含量最高,灌木草本多样性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化学性质对灌木草本的多样性影响最大.不同林分密度下格木幼林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植物多样性有显著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林分密度对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利用及林分的经营培育至关重要.

    格木林分密度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多样性林下植被

    两种芒箕覆盖度下毛竹林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比较研究

    王一任立宁
    315-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毛竹林下不同盖度芒萁种群对土壤碳含量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研究了四川长宁县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yoma)盖度分别为 7.75%(PE)和 63.25%(DD)下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DD样方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显著低于PE样方,进而导致团聚体稳定性降低.DD样方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含量显著低于PE样方,且TP降幅最大,使得土壤C:N、C:P和N:P显著增加.毛竹凋落叶和细根的TOC、TN、TP、C:N、C:P和N:P在DD和PE样方间无显著差异,但DD样方芒萁凋落叶和细根的TN和TP含量显著高于毛竹.相关分析表明PE毛竹细根的TP含量仅与大团聚体的T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DD毛竹和芒萁细根的TP含量与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中团聚体的TP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毛竹林下高盖度的芒萁种群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C、N、P含量,通过改变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而增加毛竹和芒萁细根对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N和P的吸收,尤其是对P的吸收.因此,在川南地区粗放经营毛竹林中应考虑调整林下芒萁盖度,以保证土壤养分供给的长期可持续.

    毛竹芒萁土壤团聚体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不同光照强度下物种组合对沉水植物苦草种间关系的影响

    孙丽君杨振治郭佩琴星可...
    325-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种间关系对沉水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不同光照(20%自然光和50%自然光)和不同物种组合下,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常见优势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与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低光下,苦草与穗状狐尾藻混种时,苦草生物量、株高和叶数均没有明显变化,当穗状狐尾藻的比例较高时,苦草根长生长受到抑制,根叶比呈下降趋势;在高光下,穗状狐尾藻比例的增加会促进苦草单株生物量和叶生物量的增加,而对苦草株高、根长和叶数无显著影响;与黑藻混种相比,苦草与穗状狐尾藻混种时,苦草的株高、根长和叶数均无显著差异,而苦草的单株生物量和叶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因此,物种组合和混种比例均会影响苦草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影响沉水植被的群落动态.

    苦草光照强度种间关系形态特征

    华南地区固氮与非固氮豆科树种叶片养分利用策略的对比研究

    叶楠刘慧罗琦林忆雪...
    334-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富氮环境中固氮(nitrogen-fixing leguminous trees,NLT)与非固氮豆科树种(non-nitrogen-fixing leguminous trees,n-NLT)的叶片养分利用策略差异,以华南地区 5 种NLT植物[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朱樱花(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和3 种n-NLT植物[油楠(Sindora glabra)、中国无忧花(Saraca dives)、银珠(Peltophorum tonkinense)]为对象,测定其单位质量叶片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比值、单位面积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Aarea)和叶片光合氮、磷利用效率(PNUE、PPUE)等功能性状.结果表明,NLT的单位质量叶片N、P含量和Aarea均显著高于n-NLT,而两者PNUE和PPUE无显著差异;尽管两类植物单位质量叶片C含量无显著差异,但NLT的叶片C:N和C:P显著低于n-NLT.因此,这表明华南地区NLT比n-NLT具有更强的养分获取和光合能力,但叶片养分利用效率更低.

    豆科固氮作用养分性状华南地区

    寄主植物对桑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

    苏国发张玲
    341-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寄主植物对3种桑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桑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的相同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来自7种寄主植物的五蕊寄生(Dendrophthoe pentandra)的叶片含水量(61.2%~70.1%)、氮含量(9.6~16.0 g/kg)、碳氮比(30.8~48.5)以及缩合单宁含量(3.3%~11.0%)等性状的差异较大;从4种寄主植物上获取的澜沧江寄生(Scurrula chingii var.yunnanensis)的叶片含水量(60.0%~71.7%)、碳含量(431.3~502.3 g/kg)和缩合单宁含量(3.8%~9.9%)等性状也呈现较大种间差异,而在 2 种寄主植物上的离瓣寄生(Helixanthera parasitica)的叶片功能性状没有显著差异.桑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的叶片含水量、总碳含量、总氮含量、碳氮比和缩合单宁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寄主植物作为桑寄生植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会影响桑寄生植物叶片的相应功能性状.桑寄生植物能从寄主植物获取部分的水、碳、氮以及缩合单宁,但对不同元素的获取能力因寄主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别.

    桑寄生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寄生-寄主植物关系化学性状

    短枝木麻黄家系对青枯病的抗性评价与选择

    魏龙魏永成孟景祥张勇...
    348-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对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响应,利用其生理生化响应指标与抗病性特征的相关性开展短枝木麻黄家系的抗病评价和选择.结果表明,26 个短枝木麻黄家系褐梗小枝接种青枯病后,病情指数(DI)和相对病害强度(RDI)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接种青枯病后,家系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总酚(TP)和类黄酮(Flav)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参试家系对青枯病抗性的变异丰富,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短枝木麻黄家系的病情症状与6个生理生化指标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青枯病侵染后防御酶活性或次生代谢物含量越高,木麻黄的病害程度越低.利用2个病情特征性状和6个生理生化指标对短枝木麻黄不同家系进行综合评价和选择,按照30%的入选率初步选出201、206、198、207、202、213、208和195号等8个抗病家系.这些抗病家系的RDI和DI比总体均值分别低25.94%和28.93%,SOD、CAT、PAL、PPO、TP和Flav比总体均值分别高11.90%、13.50%、24.77%、12.71%、25.68%和18.76%.筛选出的8个家系的病害程度低,萎蔫枝条少,植株生长基本不受影响,表明抗病性较强,可以在后续生产中广泛使用.

    短枝木麻黄家系青枯病生理生化性状抗病

    遮阴对柠檬香茅中萜类化合物及其合成酶基因影响研究

    张少平邱珊莲黄惠明李海明...
    35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取柠檬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中萜类化合物及其合成酶基因信息,以正常生长及遮阴下的柠檬香茅嫩叶为材料,进行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结合qRT-PCR验证分析.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柠檬香茅所含萜类共23种,包括单萜4种、倍半萜 4 种、二萜 8 种、三萜 3 种和四萜 4 种.在遮阴下,柠檬香茅的二萜类银杏内酯C和四萜类虾青素相对含量更高.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单萜生物合成涉及 4 类合成酶的 24 个基因,二萜生物合成涉及 11 类合成酶的 49 个基因,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涉及12类合成酶的58个基因,其中6类合成酶的8个基因在遮阴下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而前萘二烯加氧酶(c64786.0)基因正好相反.qRT-PCR分析表明,遮阴下4 个FPKM值差异明显的萜类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但不同合成酶基因的差异表达量存在差异.因此,柠檬香茅所含 4 类共 23 种萜类化合物由 27 类合成酶共131个基因编码而来,不同光照强度影响9 个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和2种萜类化合物含量.

    柠檬香茅萜类合成酶代谢组转录组

    向日葵AGO和DCL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分析

    张红员世宇王文浩刘文俊...
    363-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的Argonaute(AGO)和Dicer-like(DCL)的功能,利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GO和DCL基因序列在向日葵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比对,对向日葵AGO和DCL家族成员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从向日葵中鉴定到15 个HaAGOs和 5个HaDCLs家族成员;这2 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均不均匀.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与拟南芥相似,HaAGO家族成员可分为3个分支,HaDCL可分为4 个分支;所有的HaAGO都具有保守的N domain、DUF1785、PAZ和PIWI结构域,HaDCL家族成员都含有PAZ和RIBOc结构域.表达分析表明,HaDCL3a和HaDCL3b在茎和花序中高度表达;亚细胞定位表明HaAGO多定位于细胞核.这表明向日葵中可能存在典型的RNAi干扰机制,并可能参与了协调向日葵的生长发育过程.

    RNA干扰AGO家族DCL家族向日葵基因表达

    模拟四季温度层积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生理性状的影响

    周曼徐燕胡志娥邓可伟...
    373-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濒危物种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种子内含物含量受温度和湿度层积的影响,设置4 个季节、2种湿度(16%和24%)基质层积处理,对种子的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和脂肪等内含物质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积处理下种子贮藏物质的含量有显著变化,春季层积9个月后,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最高值;可溶性糖含量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淀粉和脂肪含量均随层积逐渐减少.秋季层积9个月后,淀粉含量降至最低.相比于24%湿度,16%湿度的春季、秋季、冬季层积 9 个月后,脂肪含量均减少较多,说明 16%湿度下种子代谢活动更强.春季和秋季的暖温更能促进种子代谢,促进种子形态后熟.夏季温度过高,导致种子生活力下降,夏季层积处理3个月后,种子已经发霉和腐烂.层积过程中,种子内含物在相关酶的作用下,降解为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等,为种子萌发提供物质与能量.种子层积时间、温度和湿度及交互作用可作为种子内含物的调控因子.

    南方红豆杉种子湿度季节层积生理特性

    福建省花生地方品种营养特性分析

    颜孙安林香信刘文静黄敏敏...
    380-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挖掘并精准利用福建地方特色花生(Arachis hypogaea)资源,以'赖坊'、'衙口小琉球'、'朱口小籽'、'文亨红衣'、'洋后'等5种地理标志花生为研究对象,描述生物学性状,比较分析其营养(脂肪酸、矿质元素、维生素E、甾醇和白藜芦醇等)差异.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外形特征和种皮颜色有明显的差异,主茎高或侧枝长与单株生产力均呈负相关;部分品种间的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膳食纤维、脂肪酸、矿质元素和天然功能性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衙口小琉球'的蛋白质含量最高,'朱口小籽'的脂肪、油亚比、维生素E、白藜芦醇含量最高,'文亨红衣'的铁、植物甾醇含量最高.供试的5个花生品种均达到食用花生1级、油用花生3 级标准,且地方特征明显,更适合直接食用.

    花生生物学性状营养品质活性物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