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叶藤黄叶片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权帆张健颜健黎平...
    387-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药用植物大叶藤黄(Garcinia xanthochymus)叶片的化学成分,采用UPLC-QTOF-MS从叶片中得到19个化合物,主要为双黄酮类、黄酮类和间苯三酚类化合物.采用色谱分离法从叶片的 8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5 个单体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二氢山奈酚(1)、dulcisbiflavonoid A(2)、7-去甲基银杏双黄酮(3)、mono-[2-(4-carboxy-phenoxycarbonyl)-vinyl]ester(4)、山奈酚(5).化合物1 和 2 为首次从大叶藤黄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 和4 为首次从藤黄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 和5 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46.8和39.0 μg/mL,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活性.

    大叶藤黄化学成分黄酮类抗氧化活性

    紫草乌中生物碱成分及其对H9c2细胞毒性研究

    何健民严园锋尹田鹏
    395-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我国特有药用乌头种紫草乌(Aconitum episcopale)的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其对大鼠心脏细胞 H9c2 的细胞毒性,从紫草乌中分离出10个C19-二萜生物碱,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其结构分别鉴定为滇乌碱(1)、粗茎乌头碱甲(2)、黄草乌碱丙(3)、黄草乌碱甲(4)、丽乌亭(5)、猎鹰乌头碱(6)、14-O-乙酰萨卡可尼亭(7)、萨卡可尼亭(8)、查斯曼宁(9)和展毛黄草乌碱A(10).化合物5、6 和10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6~7 和9~10 对大鼠心脏细胞H9c2增殖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63.8~341.6 μg/mL,表明紫草乌中的生物碱对H9c2 细胞具有毒性作用.

    紫草乌乌头属二萜生物碱核磁共振波谱毒性化学成分

    米碎花的酚苷类化合物及其鼻咽癌细胞毒活性

    梁慧君李倩然李百琳范钰汶...
    401-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米碎花(Eury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运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其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并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鼻咽癌细胞增殖活性评价.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为异落新妇苷(1)、3,5,7-三羟基色原酮-3-O-α-L-鼠李糖苷(2)、1-O-反式-桂皮酰基-β-D-葡萄糖(3)、1-O-(4-羟基苯乙基)-6-O-反式-桂皮酰基-β-D-葡萄糖(4)、eutigoside D(5)、1-O-(3,4-二羟基苯乙基)-6-O-反式-香豆酰基-β-D-葡萄糖(6)、eutigoside A(7)、1-O-(4-羟基苯乙基)-6-O-反式-咖啡酰基-β-D-葡萄糖(8)、grayanoside A(9)、1-O-(4-羟基苯乙基)-6-O-(4-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10)、3-O-β-D-葡萄糖基-4-羟基-苄基苯甲酸酯(11).其中,化合物 4 为首次从天然来源获得,化合物2~4 和 8~11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MTT法表明,化合物10 具有中等抑制5-8F细胞增殖活性.

    柃木属米碎花酚苷类5-8F细胞细胞毒性

    5个番石榴品种果实食用品质和香气特征分析

    邱珊莲林宝妹郑开斌
    408-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比较番石榴(Psidium guajava)不同品种果实的外观、营养价值和香气特征,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5个番石榴品种('红宝石'、'粉红蜜'、'西瓜'、'水蜜'、本地种)果实的外观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采用顶空气质联用(HS-GC-MS)技术对 5 个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果实外观及营养成分差异明显.'水蜜'的果形指数最低,果实扁圆形,种籽最少;大多数糖类物质(总糖、还原糖、蔗糖等)、糖酸比、总酚含量最高;果糖、VC和总黄酮含量位居第2;总酸、脂肪、粗纤维、灰分含量最低.主成分分析表明,'水蜜'作为鲜食水果的食用品质最高.己醛和石竹烯是红肉型品种的特征风味物质,3-羟基-2-丁酮是白肉型品种的特征香气成分.

    番石榴品种主成分分析营养成分香气成分

    越南槐根的抗HIV活性成分研究

    魏鑫张卫杨欣王菊...
    417-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根的抗HIV蛋白酶活性成分及其分子对接机制,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越南槐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采用HIV蛋白酶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IV活性筛选,运用分子对接手段初步探究活性化合物与HIV-1蛋白酶的结合机制.结果表明,从越南槐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三叶豆紫檀苷(1)、苦参碱(2)、N-acetylnicotinamide(3)、2'-O-甲基腺苷(4)、毛蕊异黄酮苷(5)、玫瑰花苷(6)、环广豆根素(7)、芒柄花苷(8),此外还分离得到塑化剂衍生物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9)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0).抗HIV蛋白酶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1和2的IC50分别为13.2和38.6 µg/mL,分子对接表明其与HIV蛋白酶有一定的结合作用.化合物3~5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 和2 显示中等的抗HIV蛋白酶活性.

    越南槐化学成分分离鉴定抗HIV活性分子对接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黑老虎不同部位成分差异

    高渐飞周玮杨艳
    424-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并分析了根、茎、叶代谢组分差异及高度富集成分.结果表明,在根、茎和叶中分别鉴定出 642、650 和 619 个代谢物,以酚酸、脂质、类黄酮和有机酸为主;叶与根、茎与根的共有成分分别为566和650个,显著差异成分有442和393个,主要为酚酸、类黄酮和脂质,差异代谢物在苯丙烷生物合成、黄酮与黄酮醇生物合成通路中显著富集.代谢物总丰度和次生代谢物丰度均表现为叶>根>茎,叶中酚酸、类黄酮和脂质及茎中酚酸积累量显著高于根,而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萜类、木脂素、香豆素、生物碱的丰度在根中显著上调.因此,黑老虎根、茎、叶有大量共有成分,叶和茎中酚酸、叶中类黄酮和脂质高度富集,含有新绿原酸、绿原酸、槲皮素等多个丰度较高且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较高利用价值.

    黑老虎代谢物酚类木脂素

    乌兰坝紫萼藓(紫萼藓科)成熟孢子体的发现

    于雯馨寇瑾冯超
    43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近在中国内蒙古发现了乌兰坝紫萼藓(Grimmia ulaandamana J.Muñoz,C.Feng,X.L.Bai&J.Kou)的可育植株,介绍了乌兰坝紫萼藓成熟孢子体、雌株和雄株的特征.孢子体的孢蒴长于蒴柄,蒴柄弯曲,蒴壶表面具纵褶,蒴壁中部表皮细胞厚壁,环带细胞方形或短长方形,蒴盖有喙;蒴齿具疣并在上部分叉,蒴齿在基部分开,蒴齿基部低于蒴壶口,蒴壁表皮细胞和蒴齿之间存在一层小型细胞,蒴齿骨小梁在基部1/3 处强烈凸出;蒴帽基部完整.最内侧雌苞叶较茎叶大.乌兰坝紫萼藓具有重要的形态特征变异,可育植株与相似种直叶紫萼藓(G.elatior)易于区分.对乌兰坝紫萼藓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并配显微图,探讨了孢子体对确定其系统发育位置的重要性.

    紫萼藓科形态特征分类学内蒙古中国

    变黄黑文衣,中国黑文衣属地衣一新记录种

    陈乐雯何宣宣贾涛贾泽峰...
    439-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文字衣科黑文衣属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中国新记录种 1 种,即变黄黑文衣(Phaeographis flavescens Dal-Forno&Eliasaro),该种主要特征为地衣体壳状,表面浅黄绿色,无光泽,光滑;子囊盘弯曲,多分支,聚生于假子座中;盘缘黑色,相邻线盘之间有小缝隙,盘面较平坦,黑色,覆有白色粉霜;子囊层无色透明,侧丝顶端分支;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褐色,横隔透镜型,(4~)6 胞室,大小19~25.5 μm×6~7 μm,I+紫红色.该种分布于云南和福建,该研究丰富了对中国黑文衣属物种组成与分布的认知.

    厚顶盘目文字衣科地衣型真菌分类学

    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的外来入侵植物

    程欣欣聂丽云余小玲刘艳艳...
    44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护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的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通过样方、样带法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其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入侵途径和危害状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共有入侵植物64种,隶属28 科55属,其中菊科(Asteraceae)最多(15种).草本植物最多,有48种(75.00%).原产地来自美洲的植物最多,有49种.入侵风险等级可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Ⅰ级严重危害的有8 种(12.50%).与广西、广东、海南及华南地区的外来入侵植物在物种组成、生活型和原产地等方面呈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北部湾与广西中越边境内陆地区来自美洲的入侵植物都超过 60%.因此推测广西外来入侵植物有两条可能的入侵线路:一是从海南登录,二是从中越边境跨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的外来入侵植物总数(相对整个广西)虽较少,但其8种Ⅰ级严重危害植物的防治,仍需引起重视.

    海岸带广西入侵植物危害等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