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叶片解剖性状探究29种植物对热带珊瑚岛的适应策略

    周雨珩刘慧张世柯刘芳延...
    747-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植物对热带珊瑚岛高温、强光照、干旱、盐碱等极端环境的适应策略,分别以生长于海南文昌苗圃和移栽至热带珊瑚岛的 29 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性状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海南文昌的同种植物相比,热带珊瑚岛的草本植物除干物质含量增加外其他性状均无显著改变;而木本植物的比叶面积显著下降,叶片厚度和叶片干物质含量显著增加,海绵组织更厚且栅栏组织排列更紧密,但气孔长度、气孔密度及气孔面积指数无显著差异.岛上木本植株采取慢速投资-收益的资源获取策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叶片构建中从而增强逆境下的适应性,并且通过非气孔调节的方式提高光合与储水的潜力以抵御胁迫.栽植于热带珊瑚岛的 29 种植物能够采用更保守的资源利用策略,较好地适应干旱、强光照等胁迫环境,可用于热带珊瑚岛植被构建.

    珊瑚岛生态适应性功能性状叶片结构

    入侵植物飞机草和南美蟛蜞菊种子萌发特征对热带珊瑚岛生境的响应

    孙彰镁旷远文王俊简曙光...
    757-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入侵植物对热带珊瑚岛植被及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威胁,研究热带珊瑚岛生境下入侵植物的种子萌发特征,可为预判入侵植物在热带珊瑚岛的扩张潜力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入侵植物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南美蟛蜞菊(Sphagneticola trilobata)和原生植物林泽兰(E.lindleyanum)种子为对象,通过"人为增温 3℃+海砂基质+水"模拟热带珊瑚岛生境,测定种子萌发性状.结果表明:飞机草种子萌发性状主要受海砂基质和增温的影响;南美蟛蜞菊和林泽兰种子萌发性状则主要受海砂基质的影响.在热带珊瑚岛生境下,3种植物的繁殖潜力均显著低于大陆生境,飞机草和南美蟛蜞菊繁殖潜力降幅尤为显著.飞机草种子扩张潜力与林泽兰相当,但南美蟛蜞菊种子扩张潜力显著高于林泽兰.虽然飞机草和南美蟛蜞菊被人为带入热带珊瑚岛后的繁殖潜力有所下降,但其种子萌发特征对珊瑚岛生境的适应性和高于原生物种的扩张潜力均表明这2 种入侵植物将对珊瑚岛植被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着重关注热带珊瑚岛生境入侵植物的防控工作.

    热带珊瑚岛入侵植物入侵潜力种子萌发

    贵州习水杜鹃群落结构和种群动态分析

    王逍李崇清穆璁罗康...
    76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有植物习水杜鹃(Rhododendron xishuiense)种群现状,揭示该种群动态及濒危原因,加强对该种群的保护,在该保护区设置了 13 条样线,调查习水杜鹃在保护区的分布情况.对现存习水杜鹃分布地开展样地调查,采用4个多样性指数和Raunkiear生活型系统分析习水杜鹃分布群落的结构,通过空间代替时间得到种群年龄结构,据此编制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存活曲线及 4 个生存函数曲线分析习水杜鹃种群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共有维管植物27 科 42 属 65 种,其中种子植物 24 科 39 属 62 种,蕨类植物 3 科 3 属 3 种.以高位芽的物种数最多,有 56 种,占物种总数的 86.15%,其次是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种群幼苗个体相对于整个种群数量较多;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 Ⅱ型,个体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种群生存率持续下降,尤以中后期减少速度较快,种群衰退.习水杜鹃种群分布范围狭窄,分布群落物种多样性高,幼苗相对较多表现为增长型,但种群总量极少,且遭受较强的竞争,建议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幼苗幼树生长,使中年个体得到有效补充,以保障种群持续增长.

    习水杜鹃群落结构种群动态习水自然保护区

    海南热带雨林特有兰科植物华石斛潜在适宜生境预测

    宁瑶昌秋霞张哲赵莹...
    779-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华石斛(Dendrobium sinense)潜在适宜分布范围,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MaxEnt模型,基于 25 个野外调查的分布数据,以气候变量和地形变量为环境预测因子,对华石斛当前及未来时期的适宜生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华石斛在海南岛内的潜在适宜生境面积约为403.4 km2,占海南岛总面积的1.1%,主要分布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分局、鹦哥岭分局、尖峰岭分局、吊罗山分局以及五指山分局管辖区域,零星分布于黎母山分局管辖区、五指山市南部、琼中县、万宁市、保亭县和三亚市等地.华石斛适宜分布区域极其狭窄,适宜生境斑块化,呈现较为严重的破碎化.海拔、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最湿季降水量及最暖月最高温是影响华石斛种群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华石斛的最适宜生境条件为海拔1 070~1 600 m,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0.80~0.88,最湿季降水量1 700~2 266 mm,最暖月最高温18℃~25℃.相比于当前,2050年在RCP4.5、RCP8.5气候情景下,华石斛的潜在适宜生境分别减少19.1%和19.5%,2070年减少19.7%和19.8%.预测模型的3个评估指标(AUC=0.997±0.003,Kappa系数=0.990±0.03,TSS=0.990±0.03)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目前华石斛种群主要分布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需加强就地保护,同时兼顾对其附生宿主树的保护;猕猴岭东北部及南部、鹦哥岭南部存在大片非常适宜和高度适宜生境,可作为华石斛未知种群调查的重点区域.

    最大熵模型适生区预测特有种华石斛附生植物

    岭南垛基果林湿地土壤碳组分特征

    张茜莹周庆潘楚婷王珊...
    789-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岭南垛基果林湿地是珠三角地区典型的湿地类型之一,其对土壤碳汇的贡献值得关注.为探讨果林种植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广州垛基果林湿地内种植黄皮(Clausena lansium)(HP),龙眼(Dimocarpus longan)(LY)、杨桃(Averrhoa carambola)(YT),龙眼和黄皮间种(LH),杨桃、龙眼和黄皮间种(YLH)共5种种植类型下的表层(0~20 cm)土壤碳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的总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惰性碳(NLC)含量都有影响,LY的SOC含量最高(22.6 g/kg),显著高于YLH(P<0.05),且NLC含量显著高于LH和YLH(P<0.05).NLC含量与土壤养分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YT的MBC含量显著高于LY、HP、LH(P<0.05),且MBC/SOC显著高于HP、LY(P<0.05).YLH模式下,土壤DOC含量和DOC/SOC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LH的ROC/SOC显著高于HP和LY,而NLC/SOC显著低于HP和LY.岭南垛基果林湿地中单独种植龙眼和黄皮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而混合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活性最高.

    垛基果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惰性碳

    遮荫对8种红树植物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朱一民李婷孙当歌叶万辉...
    797-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红树植物光适应的生理生态机制,通过遮荫控制试验对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m)、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黄槿(Hibiscus tiliaceus)等8种红树植物的1 a生幼苗在不同生长光强(自然光强的100%、45%、30%、10%)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 种红树植物在遮荫后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电子传递速率(ETR)则显著下降.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在全光照下表现出比其他3种植物更高的Fv/Fm,同时桐花树和银叶树的ΦPSII和ETR也显著高于木榄、老鼠簕和卤蕨.因此,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在高光辐射下具有更高的光能利用率,同时桐花树和银叶树能更好地利用高光并耗散过剩光能,适宜作为中上层树种或在郁闭度较低的林下种植.而木榄、老鼠簕和卤蕨在高光辐射下ΦPSII值均不足 0.2,ETR也仅为无瓣海桑等阳生物种的20%~33%,更适宜在光照条件较弱的林下种植.

    红树植物光照强度生理适应叶绿素荧光

    福建琅岐岛台湾相思群落灌木层主要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肖集泓熊宽洪陈越琳王春晓...
    805-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福建琅岐岛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群落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动态,对其灌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最大的物种为雀梅藤(Sageretia thea),其竞争优势、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灌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较小,表明种间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要求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较稳定的种间关系;灌木层主要物种的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联结,种对间正负联结比为1.72,检验显著率为7.35%,表明种对间联结程度较弱,独立性相对较强,物种竞争不激烈,群落处于相对后期且稳定的演替阶段;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与许多物种间存在垂直方向上对生境要求的互补性,生态位重叠较小,种间呈正联结关系;外来物种马缨丹(Lantana camara)与福建胡颓子(Elaeagnus oldhamii)存在一定的竞争,与灌木层其他主要植物之间的资源竞争不激烈,其对该群落的影响相对较小.琅岐岛台湾相思群落目前已发展为地带性的顶级群落,物种竞争不激烈,种间关系较稳定;而海岛上恶劣的环境和外来物种的扩散会导致植物生境资源短缺,迫使物种聚集在同一生境中共存,使植物对环境的利用程度减弱,因此需要加强控制外来物种数量并改善海岛生态环境,以维持海岛群落稳定发展.

    琅岐岛台湾相思群落灌木层生态位种间联结

    西葫芦CpWRKY2基因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非生物胁迫分析

    刘建汀曾美娟张前荣叶新如...
    816-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西葫芦(Cucurbita pepo)的WRKY2的功能,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从叶片中分离到1条长度为1 071 bp的cDNA,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包含 1 个 840 bp 的开放读码框,预测编码 279 个氨基酸,与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XM_023091218.1)的WRKY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8.51%,命名为CpWRKY2(GenBank登录号:XM_023676898.1).CpWRKY2定位于细胞核内,CpWRKY2 蛋白包含有1 个保守的WRKY结构域(第201~267位),206~266位为WRKY蛋白DNA结合区域,锌指结构域(第232~264位)为C2H2型,且含有1个保守RTGHARFRRAP(第76~86 位)氨基酸序列,属于典型的Ⅱd亚类WRKY家族蛋白.CpWRKY2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域(ATG前的1 513 bp的序列)含有ARE、ABRE、MBS、TC-rich repeat和W-box等可能的胁迫响应顺式作用调控元件.CpWRKY2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根和茎,在叶片和果实中的表达量较低.经5℃、10%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0.1 mmol/L ABA、50 mmol/L ETH、10 mmol/L SA和50 mmol/L MeJA处理后叶片中CpWRKY2均出现上调表达,因此,推测CpWRKY2基因参与了西葫芦不同非生物胁迫的防御反应.

    西葫芦CpWRKY2转录因子非生物胁迫基因表达

    巨桉扩展蛋白EgrEXPA8和EgrEXPA10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特性分析

    罗萍王晓萍张昊楠范春节...
    827-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扩展蛋白在桉树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以在桉树初生生长到次生生长转换转录组测序中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EgrEXPA8 和EgrEXPA10 为基础,从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中克隆了 2 个扩展蛋白基因EgrEXPA8 和EgrEXPA10,分别编码249和244个氨基酸,属于亲水蛋白,但EgrEXPA8稳定性高于EgrEXPA10.qRT-PCR分析表明,EgrEXPA8和EgrEXPA10基因均在幼叶和茎尖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在木质部和韧皮部表达量较低;且在茎顶端初生生长阶段表达量较高,而在下部次生生长节间表达量较低,可能其主要参与巨桉的初生生长或者负调控次生生长;另外在盐胁迫、茉莉酸甲酯处理下其均被抑制表达;而在水杨酸、缺硼、缺磷处理下均上调表达.这说明EgrEXPA8 和EgrEXPA10 在巨桉响应逆境胁迫时起到重要作用,且呈现出相似的调控方式.

    巨桉扩展蛋白基因克隆基因表达非生物胁迫

    隔离降水对杉木幼树细根生理特征的影响

    陈心怡吴晨黄锦学熊德成...
    835-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亚热带地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隔离降水环境下杉木幼树细根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隔离降水处理的土壤湿度显著下降(P<0.05),但杉木细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表明其细根保持着低水平的膜脂氧化损伤;脯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并且过氧化氢含量也显著增加(P<0.05),意味着杉木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并且进行自我调节;长期降水隔离导致的过氧化氢积累一定程度上促使谷胱甘肽显著提高,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内源激素中细胞分裂素、吲哚乙酸含量显著下降,与杉木生长调控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显著下降21.5%,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对照显著提高16.7%,但抗氧化酶系统对杉木细根的水分缺失适应调控无显著影响.因此,50%降水减少条件下杉木能通过其细根的渗透物质和内源激素等非酶促物质进行综合调节,以有效适应土壤湿度的显著降低.

    隔离降水杉木细根抗氧化系统内源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