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余新炳

月刊

1672-3619

xulyw@tom.com

020-87333191

510080

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中山医学院

热带医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广东省寄生虫学会主办,中山大学中山医院寄生虫学研究所,第一军医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承办,编委会由全国及香港知名的寄生虫学,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十余位专家组成,发行全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及卫生医疗部门及港澳、台湾、英美地区。本刊专业论文起点高,质量优,印刷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南方地区EBV高危亚型与鼻咽癌之间的关系

    李雪琪席俊彦谢尚杭林冬丰...
    769-775,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在中国南方开展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不同样本来源的Epstein-Barr病毒(EBV)高危亚型与鼻咽癌发生风险的关系,并评估其在鼻咽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于2020-2021年在广东省招募150例新诊断鼻咽癌患者(鼻咽癌组)和150名非鼻咽癌健康人群(对照组),病例分别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及广东省四会癌症中心鼻咽癌高发区筛查队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EBV衣壳抗原IgA抗体(VCA-IgA)和EBV潜伏感染时表达的核抗原1 IgA抗体(EBNA1-IgA),并计算EBV抗体评分.同时采用多重PCR法,对鼻咽刷子和唾液中 EBV 高危亚型(BALF2_162476T>C、BALF2_163364C>T、BALF2_162215C>A、RPMS1_155391G>A、LMP1_WT>del)检测,分析其与鼻咽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比较EBV抗体评分及不同标本来源BALF2对鼻咽癌的诊断效果,进一步将二者联合并评估其对鼻咽癌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 鼻咽癌组晚期(Ⅲ、Ⅳ期)占90.67%(136/150),早期(Ⅰ、Ⅱ期)占9.33%(14/150).鼻咽癌组中EBV抗体评分为高危占80%,高于对照组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7.024,P<0.001).鼻咽癌组鼻咽刷子中 5 种高危亚型(BALF2_162476T>C、BALF2_163364C>T、BALF2_162215C>A、RPMS1_155391G>A、LMP1_WT>del)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8.766、21.054、59.883、26.124、20.402,P均<0.001);其中鼻咽癌组、对照组中LMP1_WT>del阳性率最高分别为93.84%、71.08%;所有亚型检出率在早晚期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鼻咽癌组唾液来源BALF2_162476T>C、BALF2_163364C>T、BALF2_162215C>A、RPMS1_155391G>A 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063、8.633、8.033、14.909,P均<0.05);其中晚期患者 BALF2_162215C>A检出率高于早期(85.59%vs.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其余高危亚型检出率在早晚期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鼻咽刷子来源BALF2_162215C>A 与鼻咽癌风险关系最强(OR=13.36,95%CI:6.70~28.27,P<0.001).将 BALF2(162215-162476-163364)单倍体的变异进行组合,以3个低风险变异BALF2(A-T-C)作为参考时发现,鼻咽癌组鼻咽刷子样本来源中携带3个高危亚型的EBV变异检出率较高(76.71%),且与鼻咽癌的风险显著相关(C-C-T:OR=17.23,95%CI:8.33~37.94,P<0.001);单倍型 BALF2(C-C-C)和 BALF2(C-T-C)与鼻咽癌风险的OR逐渐递减(C-C-C:OR=10.34,95%CI:3.32~37.18,P<0.001;C-T-C:OR=4.31,95%CI:1.23~15.65,P=0.022);唾液样本来源中仅有 BALF2(C-C-T)与鼻咽癌的风险显著相关(OR=2.93,95%CI:1.57~5.58,P=0.001).鼻咽刷子来源EBV BALF2单倍体对鼻咽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67%和76.67%,将其与EBV抗体评分联合可将标志物的特异性提升至95.33%,同时保持敏感性85.33%.结论 不同标本来源的EBV高危亚型与鼻咽癌发生关系密切,结合EBV抗体评分和鼻咽刷子中的BALF2单倍体对鼻咽癌筛查有潜在价值.

    鼻咽癌EBV抗体评分EBVBALF2诊断试验病例对照设计

    AP1S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化疗耐药的影响

    李晨欣李启基张娣杨颖倩...
    776-782,800,后插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接头相关蛋白复合物1亚基σ1(AP1S1)基因表达水平与乳腺癌化疗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分析AP1S1在乳腺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乳腺癌患者和乳腺正常组织的AP1S1表达水平差异进行分析.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探究AP1S1表达水平与乳腺癌化疗患者无复发生存预后的关联.通过细胞培养、RNA提取、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及药物敏感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手段,基于AP1S1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模型,研究AP1S1基因高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化疗耐药的影响,并考察AP1S1过表达对肿瘤细胞干性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特性标志物表达的作用.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AP1S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不同分期,AP1S1基因的表达水平均表现出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4期肿瘤的过表达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腔(Luminal)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ER2)阳性型和三阴型乳腺癌组织较正常组织均表现出AP1S1基因高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在HER2阳性型和三阴型乳腺癌组织中AP1S1表达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AP1S1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后无复发生存期显著短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在三阴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AP1S1高表达与化疗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37、0.017);Luminal B型患者中,AP1S1高表达与较长的无复发生存期显著相关(P=0.007).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在AP1S1过表达的细胞系CAL-51-oe-AP1S1、Hs-578T-oe-AP1S1中AP1S1转录水平显著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1、6.22,P均<0.05);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在 AP1S1 过表达的细胞系 CAL-51-oe-AP1S1、Hs-578T-oe-AP1S1中AP1S1蛋白水平显著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药物敏感性基因组项目(GDSC)数据库中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细胞CAL-51、Hs-578T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08 398、0.000 935 μmol/L;药物毒性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AP1S1显著增强了乳腺癌细胞CAL-51、Hs-578T对化疗药物多西紫杉醇的耐受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4、9.90,P均<0.05);三维培养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AP1S1的CAL-51细胞形成更多的球体细胞团,而对照组的结构在药物作用下显著恶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4,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CAL-51-oe-AP1S1、Hs-578T-oe-AP1S1乳腺癌细胞系中,AP1S1过表达在转录水平上显著上调了干细胞标志基因纳诺克同源盒(NANOG)、辛烷结合转录因子4(OCT4)、性别决定区相关HMG盒基因2(SOX2)、B细胞特异性分化基因1(BMI1)以及多药耐药相关基因ATP结合盒转运蛋白G2(ABCG2)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5、39.05、28.55、29.76、94.18,24.78、17.79、19.60、14.10、16.79,P均<0.05);同时显著降低 了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CDH1)和紧密连接蛋白1(TJP1)的mRNA表达,并增加了与EMT相关的标志物神经钙黏蛋白(N-cadherin)(CDH2)和波形蛋白(VIM)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6、4.99、9.79、5.23,13.25、19.87、13.83、11.42,P均<0.05).在CAL51 细胞系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P1S1的过表达导致干细胞标志基因SOX2的表达水平上升和多药耐药基因ABCG2的表达增加,同时显著抑制了细胞黏附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并促进了 N-cadherin的过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P1S1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不仅促进化疗药物多西紫杉醇的耐药性,还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干性增强并诱发EMT过程.

    AP1S1乳腺癌多西紫杉醇化疗耐药

    胡椒碱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性作用及发育影响

    袁思祎王颖齐白钰邓雯洋...
    783-787,后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胡椒碱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性作用,为绿色杀虫剂的研发提供科学基础.方法 采用幼虫浸渍法,观察不同浓度(5、10、20、30 mg/L)胡椒碱处理对白纹伊蚊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记录发育异常的幼虫形态、幼虫的化蛹数、羽化数和死亡数,计算化蛹率、羽化率和死亡率.利用不同浓度梯度(5、10、20、25、30mg/L)的胡椒碱处理48 h后观察白纹伊蚊幼虫对应的死亡率,进行回归分析,并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95%CI.结果 胡椒碱作用初期,白纹伊蚊幼虫活动正常,1h后发现幼虫活动频率降低,高浓度(20、30 mg/L)胡椒碱处理组的幼虫活跃度较低浓度(5、10mg/L)明显减弱;12h后各浓度组均有幼虫发生死亡,部分幼虫反应迟钝,但用细玻璃棒轻触刺激后可做出逃避反应,并浮出水面;死亡幼虫多数沉于水底,表现为躯干局部发黑,虫体萎缩僵直;部分死亡幼虫浮在水面上,触动后下沉.经胡椒碱处理的存活幼虫化蛹后进入蛹期,部分在蛹期发生死亡,死蛹主要表现出两种形态,蜕皮后尚未形成新表皮的裸蛹和已发生色素沉着的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经不同浓度(5、10、20、30 mg/L)胡椒碱处理的白纹伊蚊幼虫化蛹率(x2=25.185、63.602、241.359、322.105)和羽化率(x2=5.046、14.203、68.629)均依次显著降低,死亡率依次显著升高(x2=37.600、84.050、272.046、291.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胡椒碱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LC50为10.068 mg/L,95%CI为6.108~13.930 mg/L,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3.301x-3.310.结论 胡椒碱对白纹伊蚊幼虫具有毒性作用,通过影响化蛹和羽化这两个发育关键环节达到杀灭效果,可作为潜在的白纹伊蚊绿色杀虫剂.

    白纹伊蚊发育胡椒碱

    2型糖尿病患者Hcy、Met、CysC水平与室间隔肥厚的相关性

    裴双兴叶盛开高新李雪...
    78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甲硫氨酸(Met)、胱抑素C(CysC)与室间隔肥厚的相关性,为防治T2DM并发心血管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T2DM患者12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后的室间隔厚度将其分为肥厚组(n=62)和无肥厚组(n=67),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等相关指标与室间隔肥厚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cy、CysC、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T2DM合并室间隔肥厚的预测价值.结果 肥厚组患者年龄、Hcy、CysC、PB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高于无肥厚组,Met水平低于无肥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Z=-4.326、-2.557、-3.428、-2.143、-2.068、-2.003、-2.725,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肥厚组患者室间隔厚度与年龄、Hcy、CysC、PBG、HbA 1 c、HOMA-IR 水平成正相关(r=0.358、0.226、0.303、0.189、0.183、0.177,P均<0.05),与 Met 水平成负相关(r=-0.241,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OMA-IR是T2DM合并室间隔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2,95%CI:1.011~1.136;OR=1.125,95%CI:1.011~1.251,P均<0.05),Met 是 T2DM 合并室间隔肥厚的保护性因素(OR=0.870,95%CI:0.783~0.975,P<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Hcy、CysC、PBG、HbA 1 c 诊断 T2DM 合并室间隔肥厚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1、0.675、0.609、0.606,其中CysC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Hcy、Met、CysC等水平与T2DM合并室间隔肥厚的发生密切相关;CysC水平对T2DM合并室间隔肥厚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室间隔肥厚

    青蒿琥酯抗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活性及机制研究

    喻容周星马小华石国民...
    793-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SN)单独或联合抗结核药物利福平(RFP)和异烟肼(INH)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的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5月经长沙市中心医院确认保存的MDR-TB 20例,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根据不同药物处理将其分为无药对照组、青蒿琥酯组、利福平组、异烟肼组、青蒿琥酯联合利福平组、青蒿琥酯联合异烟肼组,检测其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青蒿琥酯对MDR-TB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青蒿琥酯改善抗结核药物对MDR-TB影响与外排泵关系,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青蒿琥酯处理前后细菌细胞的改变情况.结果 20株耐药菌株经鉴定均为MDR-TB,耐药基因分别为rpoB531C-T突变、rpoB526C-T突变和rpoB516A-T突变,katG315G-A突变和katG315G-C突变;其中,10株为rpoB531C-T 突变、katG315G-A 突变;6 株为 rpoB531C-T 突变、katG315G-C 突变;4 株为 rpoB516A-T 突变、katG315G-A 突变.随机挑选3、8号菌株,MDR-TB耐药位点均为rpoB531C-T突变和KatG315G-C突变,经青蒿琥酯处理24 h前后,rpoB531C-T位点突变和KatG315G-C位点突变均未发生改变.青蒿琥酯单独作用MDR-TB时,MIC较高;青蒿琥酯与利福平、异烟肼联合作用时,MIC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0株MDR-TB菌株中,仅在青蒿琥酯组中有2株能够显著抑制外排泵基因efpA、RV1250 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35、16.520,P均<0.05);其余菌株对efpA、RV1250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加入青蒿琥酯后,菌体干枯皱缩;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青蒿琥酯处理后,出现脂质脱落,菌体死亡.结论 青蒿琥酯单独作用对MDR-TB未显示出抗结核活性,但联合抗结核药时,可改善抗结核药物对MDR-TB的药物敏感性;药物外排泵efpA、RV1250基因可能不是青蒿琥酯发挥主要机制;青蒿琥酯可破坏结核分枝杆菌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其机制可能与青蒿琥酯增加抗结核菌药物在结核分枝杆菌体内的聚集相关.

    青蒿琥酯抗结核药物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电镜最小抑菌浓度

    miR506通过NF-κB/TGF-β通路对ARDS小鼠相关肺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朱敏赵丽敏张雪莹魏冬雪...
    801-806,后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miR506通过核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小鼠相关肺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希望为ARDS相关肺纤维化患者的防治和预后改善提供新思路.方法 39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脂多糖(LPS)组(n=9)、LPS+NF-κB抑制剂组(n=10)和LPS+miR506抑制剂组(n=10).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均采用LPS诱导构建ARDS相关肺纤维化模型,LPS+NF-κB抑制剂组和LPS+miR506抑制剂组小鼠采用NF-κB抑制剂(BAY 11-7082)和miR506抑制剂组(miR506-antagomir)处理,对照组和LPS不做干预.28 d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比较各组小鼠体质量、肺湿干重比值(W/D)、肺系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IL-6、IL-1β、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纤维蛋白(Vimentin)、NF-KB、TGF-β1、SMAD同源物3(SMAD3)和SMAD7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肺泡组织结构完整,未出现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LPS组小鼠肺组织明显改变,肺泡间隔增厚,肺泡凹陷增多,有不同程度增生、融合出现,可见明显充血及炎症细胞浸润;LPS+NF-κB抑制剂组小鼠肺泡结构较LPS组相对完整,肺泡间隔增厚和肺泡凹陷情况明显改善,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明显缓解;LPS+miR506抑制剂组肺泡组织结构破坏严重,相较于LPS组肺泡间隔和凹陷加剧,增生及肺泡融合情况更明显,充血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更重.与对照组比较,LPS组、LPS+NF-κB抑制剂组和LPS+miR506抑制剂组小鼠体质量均减轻,W/D和肺系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LPS组比较,LPS+NF-κB抑制剂组体质量增加,W/D和肺系数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LPS+NF-κB抑制剂组比较,LPS+miR506抑制剂组小鼠体质量减轻,W/D和肺系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LPS组、LPS+NF-κB抑制剂组和LPS+miR506抑制剂组小鼠TNF-α、IL-6、IL-8和IL-1β含量均升高,小鼠肺组织中E-cadherin、SMAD7蛋白表达下调,α-SMA、Vimentin、NF-κB、TGF-β1和SMAD3蛋白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LPS组比较,LPS+NF-κ B抑制剂组小鼠TNF-α、IL-6、IL-8和IL-1β含量均降低,肺组织中E-cadherin、SMAD7蛋白表达上调,α-SMA和Vimentin、NF-κB、TGF-β1和SMAD3蛋白表达均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LPS+NF-κB抑制剂组比较,LPS+miR506抑制剂组小鼠TNF-α、IL-6、IL-8和IL-1 β含量均升高,肺组织中E-cadherin、SMAD7蛋白表达下调,α-SMA、Vimentin、NF-κB、TGF-β 1和SMAD3蛋白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iR506通过抑制炎症反应、α-SMA、Vimentin、NF-κB、TGF-β1和SMAD3表达,上调SMAD7表达来抑制ARDS相关肺纤维化进展,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TGF-β信号通路有关.

    miR506核因子-κB转化生长因子-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纤维化

    CDK1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特征及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赵奇赵若晗范苗苗毕佳欣...
    807-814,封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特征及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旨在评估CDK1是否可作为乳腺癌诊断、治疗的靶点.方法 收集2009年3月-2019年3月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外科手术切除乳腺癌及癌旁组织65对.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PIA)数据库分析CDK1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的磷酸化CDK1(p-CDK1)定位表达,并进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免疫荧光、蛋白印迹检测CDK1、p-CDK1在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为人源乳腺腺癌上皮细胞系)的表达情况.将MCF-7细胞分为未转染野生组(MCF-7组)、转染阴性对照组(对照组)和转染CDK1 siRNA1、2、3组,进一步沉默CDK1表达后,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原位末端标记法实验综合分析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和蛋白印迹检测肿瘤蛋白(TP53)、活化半胱胺酸蛋白酶蛋白-3(C-CASP3)、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Bcl-2关联X蛋白(Bax)表达.结果 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CDK1表达水平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宫颈鳞癌、结肠癌、食管癌、肺鳞癌和胸腺癌等肿瘤中均有上调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正常组织比较,CDK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K1、p-CDK1定位于细胞胞浆和胞核,胞浆胞核中均表达,但在胞核中表达程度高;CDK1、p-CDK1在乳腺癌中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540,P<0.001);p-CDK1在乳腺癌胞核的表达与年龄、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肿瘤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9,P=0.017);p-CDK1在乳腺癌胞质的表达与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CDK1、p-CDK1在MCF-7细胞中高表达.MCF-7中CDK1(1.46±0.12)和p-CDK1(1.37±0.10)的蛋白表达水平较 MDA-MB-231[(0.27±0.05),(0.46±0.03)]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794、15.646,P均<0.01);后期实验选择构建瞬时沉默MCF-7细胞系研究CDK1相关功能.常规转染MCF-7后,siRNA1组、siRNA3组CDK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iRNA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K1 siRNA1组沉默效率最高,因此后续实验选择siRNA1沉默CDK1表达.CCK8结果显示,敲低CDK1后,CDK1 siRNA1组MCF-7细胞增殖能力(0.87±0.05)较对照组(1.48±0.08)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99,P<0.0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显示,CDK1 siRNA1组MCF-7细胞集落形成率[(37.00±1.50)%]较对照组[(64.00±1.00)%]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06,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DK1 siRNA1组细胞凋亡率升高,Bax和C-CASP3蛋白表达上调,Bc12蛋白表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29、4.076、3.789、3.060,P均<0.05).结论 CDK1、p-CDK1在乳腺癌组织相对表达水平上调,敲低CDK1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CDK1可作为乳腺癌生长增殖能力评估的标记物.

    CDK1乳腺癌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丝虫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苏影汪海波陈新彬周小坚...
    815-817,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丝虫SYBR Green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为丝虫病的快速筛查和临床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根据丝虫基因组保守区域,设计并筛选特异性引物.对引物浓度、荧光染料浓度及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丝虫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下限、特异性、抗干扰能力、重复性和亚型检测能力等进行评估.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丝虫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能对感染人的5种丝虫(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盘尾丝虫、罗阿丝虫、帝汶丝虫)进行特异性扩增,与其他相近寄生虫(锥虫等)无交叉反应.该方法的检测下限为500 fg,批内精密度测试循环阈值(Ct值)为32.37~33.03,均值为32.73,标准差为0.20,变异系数(CV)为0.61%.干扰试验中,存在干扰因素样本的Ct值与正常样本的Ct值差值分别为0.79(溶血)、0.78(脂血)、0.29(乳糜尿)、0.51(腐败蚊体),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对抗溶血、脂血、乳糜尿、腐败蚊虫组织等干扰因素的影响.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是一种快速检测丝虫的可行方法.

    丝虫丝虫病SYBRGreenPCR

    粪肠球菌介导的日本血吸虫重组Efs-Sj14-3-3疫苗构建、鉴定及表达

    李文桂欧兴坤何爱琳
    818-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粪肠球菌(Efs)为载体的日本血吸虫(Sj)重组Efs-Sj14-3-3疫苗,并研究其表达效率.方法 制备重组质粒pGEX-Sj14-3-3和粪肠球菌ATCC47077株感受态.采用电穿孔技术将重组质粒pGEX-Sj14-3-3转化粪肠球菌ATCC47077株,构建重组Efs-Sj14-3-3疫苗.抽提质粒进行PCR扩增鉴定;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 以从重组Efs-Sj14-3-3抽提的质粒为模板进行PCR,可扩增出约399 bp的Sj14-3-3基因片段,SDS-PAGE显示表达产物为40×103Mr的融合蛋白,表达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8%;免疫印迹表明融合蛋白能被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患者血清识别.结论 成功构建了日本血吸虫重组Efs-Sj14-3-3疫苗,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特异的抗原性.

    粪肠球菌日本血吸虫Sj14-3-3疫苗

    糖皮质激素联合基础抗结核治疗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疗效及免疫炎症水平的影响

    吴娜苏汝开张建秋阮建文...
    823-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糖皮质激素联合基础抗结核治疗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疗效及免疫炎症水平的影响,为进一步规范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活动性肺结核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确诊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n=53)和对照组(n=53).对照组患者采取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2个月/异烟肼+利福平4个月(2HREZ/4HR)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连续治疗6个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治疗前3个月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肺总量(TL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及血清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7、IL-34、IL-37]表达水平,以及治疗6个月后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TLC、FEV1、FVC、FEV1/FVC、IL-6、IL-8、IL-17、IL-34、IL-3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过6个月抗结核治疗,两组患者TLC、FEV1及FVC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82、1.026、0.315,均P>0.05);FEV1/FVC在治疗前后及组间均无显著变化(P均>0.05);两组患者血清IL-6、IL-8、IL-17、IL-34及IL-37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试验组患者IL-6、IL-8、IL-17、IL-34及IL-37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56、8.873、3.762、5.116、11.587,P均<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96.23%vs.9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7,P=0.241);但试验组患者治疗显效率高于对照组(64.15%vs.4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92,P=0.032).治疗过程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病率比较(22.64%vs.16.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4,P=0.465).结论 在传统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显著提高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质量,降低患者炎症反应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糖皮质激素活动性肺结核肺功能炎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