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作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作物学报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
热带作物学报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

王庆煌

月刊

1000-2561

rdzx136@163.com

0898-66989992

571101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热带作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热带作物学报》(月刊)是由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承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已与国内100多家新闻单位或期刊杂志建立了刊物交换关系,与国外有关学术机构及美国、英国、巴西、荷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法国、哥伦比亚等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或图书馆共20多个单位建立了刊物交换关系;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IRRDB和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热带农业文摘(荷兰)和不列颠图书馆已将《热带作物学报》列入各自的资料库。先后被认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学术文摘》首批收录期刊。2005~2007年,影响因子分别为0.397,0.450,0.562。 报道范围:主要刊登国内外热带作物特别是巴西橡胶树、胡椒、咖啡、剑麻、香草兰、椰子、木薯、甘蔗、热带果树、南药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新性学术论文为主,兼顾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试验总结、专题评述和学术问题讨论等稿件,内容包括热带作物的选育种、生物工程、栽培生态、生理生化与病虫害防治、土壤农化、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试验统计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的创新性成果。 读者对象:主要从事热带作物科研、教育、生产的科研、教学人员,以及农林科技工作者和农林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表型性状的丝瓜初级核心种质库的构建

    张婷王雪艳郭勤卫韦静...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瓜为葫芦科丝瓜属作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深受消费者喜欢,是我国主要的瓜类蔬菜之一。随着丝瓜种质资源的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丝瓜优异材料的筛选、保存难度日益增大。为了构建丝瓜核心种质库,剔除同质化严重的种质材料,提高丝瓜育种效率,本研究以丝瓜极具代表性的 18 个表型性状为指标,对 244 份丝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变异系数变化率、香农指数、表型保留比例等 7 项参数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 8 种不同抽样比例(5%~40%)、3 种不同取样方法(随机聚类取样、分组聚类取样、优先聚类取样)的丝瓜候选核心种质的代表性。结果发现:丝瓜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其中香农指数最大的是叶宽,为 3。0,最小的是种瓜长,为 1。8。利用 7 个评价指标综合分析发现最适宜的抽样比例为 20%,最适宜的取样方式为分组聚类取样。利用该方法进行核心种质库构建,获得的初级核心种质包含 51 份丝瓜种质资源,占全部原始种质资源的 20。90%,与原始种质对比,18 个农艺性状中有 13 个性状与原种质的极大值、极小值完全一致,大部分性状的特征值与原种质相同或是差异较小,经T检验发现所有表型性状均值与原种质无显著差异,表明采用该方法构建的核心种质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遗传多样性丰富。本研究可为后期丝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提供基础支撑,同时也为提高丝瓜品种改良效率奠定基础。

    丝瓜表型性状核心种质

    膜下滴灌减量施肥对甘蔗脱毒原种苗田间繁育效率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彭李顺曹峥英蔡文伟杨本鹏...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探讨不同膜下滴灌减量施肥模式对甘蔗脱毒原种苗生长、繁育效率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并分析最佳减量施肥模式,旨在为科学指导甘蔗脱毒原种苗田间繁育过程中滴灌施肥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所有对照和处理均配备膜下滴灌系统并进行水分管理的条件下,以空白对照(CK0)、常规施肥(CK1)为对照,设置 1 个膜下滴灌施肥处理 T100(施肥量同 CK1)以及 3 个膜下滴灌减量施肥处理 T80、T70 和 T60(减量施肥 20%、30%和 40%),对甘蔗脱毒原种苗繁育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种茎产量、总芽数、繁育效率及养分利用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各项农艺指标中,2022、2023 年 T100 和 T80 的平均分蘖率略低于 CK1,但在成茎率、单株芽数、有效茎数方面较CK1 均有显著提升。在繁育总种芽数上,T100 和T80 最高,年平均分别达到(1480。87×103)/hm2 和(1477。87×103)/hm2,显著高于CK1 的(1302。50×103)/hm2;T70 与CK1 间差异不显著;T60 最低仅为(1170。53×103)/hm2。在繁育效率方面,原种苗田间繁育倍数T100 和T80 最高,分别达到 66。64 倍和 66。50 倍;其次为T70 和CK1,繁育倍数为 59。61 倍和 58。61 倍;T60 繁育倍数最低,为 52。67。在繁育收益方面,相较于CK0,T100 和T80 收益增幅最高,分别达到 5。82 和 5。87 万元/hm2;其次为T70,收益增幅为 4。19 万元/hm2,略高于CK1(3。84 万元/hm2);T60 最低,仅为 2。51 万元/hm2。在肥料投入产出比方面,T80 最高,达到 1∶21。89,明显高于T100(1∶17。36);CK1 最低,为 1∶11。45。在肥料利用率方面,所有施肥处理中,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均为CK1 最低。而T80 最高,试验平均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达到 51。57%、27。37%和 67。45%,分别较 CK1 提高了 21。21、10。37 和 23。13 个百分点。综上所述,在中等肥力红壤蔗区,采用 T80 膜下滴灌减量施肥模式,可以同时获得较理想的甘蔗脱毒原种苗繁育效率和收益。

    甘蔗脱毒种苗膜下滴灌施肥化肥减施繁育效率养分利用率

    水肥一体化模式下不同水肥套餐对蜜柚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张青孔庆波栗方亮黄煌伟...
    12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 2020-2022 年定位试验,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水肥套餐对蜜柚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为探索和实践蜜柚水肥一体化施肥模式提供依据。对平和蜜柚高低产园分别设置 4 种处理方式:(1)TF(常规施肥)、(2)30%WF(30%水肥套餐)、(3)50%WF(50%水肥套餐)、(4)70%WF(70%水肥套餐)。2020-2022 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水溶肥套餐不同程度减量施肥对蜜柚产量影响差异显著,高低产园年平均产量影响均为:70%W>50%WF>TF>30%WF;高产园 50%WF、70%WF处理比TF处理年平均增产率分别为 12。43%、24。67;低产园 50%WF、70%WF处理比TF处理年平均增产率分别为 15。05%、26。80%;高、低产园蜜柚年平均产量均以 70%WF处理最高(高产园 67 845。5 kg/hm2、低产园 53 495。5 kg/hm2),低产园增产幅度大于高产园;高、低产园中年平均次果率均以 70%WF效果最佳(高产园 5。71%、低产园 4。67%)。高、低产园不同水溶肥套餐施肥处理对蜜柚果肉粒化率无显著影响,但对单果重、果肉重影响较为显著;且不同水溶肥套餐施肥处理蜜柚裂果率年际变异大;70%水溶肥套餐施肥明显改善了蜜柚基本农艺性状,提高单果重,降低裂果率。2021、2021 年高、低产园中 4 种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度增减幅度不大,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70%水溶肥套餐蜜柚各品质指标均为最佳。高产园 50%WF、70%WF 处理年平均最终净收益较 TF处理分别增收 30。58%、47。79%。年平均产投比以 70%WF处理最高(4。29∶1),较 TF处理高 1。31倍。低产园 50%WF、70%WF 处理年平均最终净收益较 TF 处理分别增收 40。41%、59。67%。年平均产投比以 70%WF处理最高(3。63∶1),比TF处理高 1。17 倍;高、低产园中均以 70%水溶肥套餐处理经济效益最高,低产园经济效益增幅大于高产园。水肥一体化模式下不同水肥套餐减量施肥具有提高蜜柚产量、经济效益和改善品质等效果,且在高低产园中蜜柚施用 70%WF处理对提高蜜柚产量、经济效益和改善品质等效果最好,为最佳施肥处理,推荐应用。

    减量施肥蜜柚质量经济效益水肥一体化

    夏秋高温干旱对不同下种时间甘蔗产量性状的影响

    吴炫柯贾若欣何燕蒋春云...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背景下,广西极端天气频发,夏秋高温少雨干旱发展加重,严重影响甘蔗生产,科学选择适宜的下种时间,是应对夏秋干旱灾害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于 2021、2022 年在广西柳州沙塘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设置甘蔗农田试验点,采用 3 个甘蔗品种,2-5 月进行 7 期分期下种田间试验,通过利用这 2 个年度典型的夏秋高温干旱年景,研究夏秋高温干旱对不同下种时间甘蔗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夏秋高温干旱年景条件下,随着下种时间的延迟,甘蔗收获期茎长、茎粗、单茎重、理论产量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2021、2022 年下种时间A1 各品种茎长为 178~227 cm,茎粗为 27。6~30。3 mm,单茎重为 1。05~1。42 kg,下种时间A7 各品种茎长仅为 76~145 cm,茎粗为 21。5~30。0 mm,单茎重为 0。26~0。85 kg;(2)在 3 月种植的新植蔗,理论产量在 76。65~104。10 t/hm2 之间,甘蔗能利用前期比较适宜的气象条件,缓解夏秋高温干旱对甘蔗的影响;在 4-5 月期间种植的新植蔗,受干旱影响较大,其中 5 月 30 日下种理论产量仅为 18。90~63。75 t/hm2,甘蔗产量显著下降;(3)甘蔗品种ROC22 和GL05136 在茎长、单茎重和理论产量方面比GT42 有优势,但是在茎粗方面GT42 有优势,ROC22 和GL05136 抗旱性较强。因此,在夏秋高温干旱年景下,选择适宜抗旱品种,春种甘蔗尽量适时提早种植,加快甘蔗前期生长进度;在夏秋干旱来临之前,获得健壮植株,提高自身抗旱能力,将气象灾害影响降到最低,可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甘蔗分期下种气象因子抗旱性高温干旱

    果实套袋在菠萝蜜栽培管理中的应用

    钟瑶凤王政张绍华朱恩杭...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为探明果实套袋在菠萝蜜栽培过程中对果实病虫害发生率、农药使用率及品质的影响,为菠萝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供支撑。以 10 个菠萝蜜品种珍珠果、香饮所 11 号、香饮所 18 号、泰国四季红、马来西亚 1 号、马来西亚 2 号、马来西亚 3 号、马来西亚 4 号、马来西亚 5 号和马来西亚 6 号为试验材料,计算套袋和未套袋果实的病虫害发生率及新增虫孔数,评价果实果皮及果肉色泽等外观品质,测定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统计整个生长季节的农药使用次数及施用量。结果表明:10 个品种未套袋果实的软腐病发生率为 10。48%~25。00%,套袋果实的软腐病发生率仅为 0~2。62%,套袋后软腐病发生率降低 77。55%~100。00%;各品种未套袋果实的炭疽病发生率为 10。00%~30。24%,套袋果实的炭疽病发生率为 0~4。56%,套袋后炭疽病发生率降低 69。99%~100。00%;黄翅绢丝野螟在各品种未套袋果实的发生率为 23。33%~37。50%,套袋果实的发生率为 4。00%~8。33%,套袋后发生率降低 74。62%~88。35%;各品种套袋果实的新增虫孔和出虫数均显著少于未套袋果实;与未套袋果实相比,套袋果实果形更加饱满,果面更加光洁,果皮着色均匀;未套袋果实果形存在畸形和果皮着色不均匀等缺点;套袋对 10 个品种菠萝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影响;菠萝蜜果实套袋后化学农药使用减少 5 次、施用量减少 85。87%。综上,果实套袋可作为菠萝蜜的一种生态友好管理方法,在减施化学农药的同时,可减轻菠萝蜜病虫为害,且不降低果实品质。

    菠萝蜜套袋病虫害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农药使用率

    杂交兰双艺金龙根状茎增殖、分化及生根壮苗研究

    邓淑雯吴悠张华园李世星...
    15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杂交兰双艺金龙(Cymbidium‘Shuangyi Jinlong')是福建百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从杂交兰栽培品种黄金龙的无性系变异单株中选育出的新品种,集花艺和叶艺于一身,发芽性好,易开花,抗性较强,有较高的市场需求。为提高杂交兰种苗繁殖效率,提升种苗品质,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以双艺金龙的根状茎为材料,对其根状茎增殖与分化、生根壮苗、炼苗移栽等各阶段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1)适宜根状茎增殖生长的培养基是MS+1。00 mg/L NAA+0。10 mg/L 6-BA+20。00 g/L蔗糖+1。00 g/L活性炭+6。30 g/L琼脂+1。00 g/L蛋白胨,根状茎数量和鲜质量增殖系数分别为3。57和4。63。(2)适宜根状茎芽分化的培养基是1/2MS+1。50 mg/L NAA+0。90 mg/L TDZ+100。00 g/L香蕉泥+25。00 g/L蔗糖+6。30 g/L 琼脂,芽分化率为 97。78%,分化系数达 6。87。(3)生根壮苗效果较好的培养基是 1/2MS+1。00 mg/L IBA+100。00 g/L香蕉泥+0。17 g/L KH2PO4+1。00 g/L蛋白胨+30。00 g/L蔗糖+6。30 g/L琼脂+1。00 g/L活性炭,培养 90 d植株平均生根数 5 条,根长 5。40 cm,假鳞茎厚度 4。35 mm,株高 12。95 cm,每株苗鲜质量 2。42 g。(4)炼苗 21 d后选用水苔∶松树皮(V∶V=1∶1)为基质进行移栽,移栽 60 d存活率为 83。33%。本研究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效应,最终确定了各阶段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和炼苗移栽方案,为双艺金龙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杂交兰根状茎增殖分化生根壮苗

    降香黄檀中幼林树冠生物量研究

    余慧霖刘慧兰张学丰张建龙...
    16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人工林树冠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可以为合理的评估林分生物量和调整树冠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海南东方市林龄为 10~12 a的降香黄檀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 2 种不同立地条件样地(S1 和S2),对 4。5 m以上样木截冠处理,采用分层切割法和全量称重法获取树冠层各器官生物量,建立各器官最优生物量拟合方程。结果表明:(1)冠层各器官中生物量大小顺序为裸枝>枝皮>叶片;裸枝、枝皮和冠层总生物量为 S1>S2,叶片生物量则为 S1<S2。(2)随着冠层层次的增高,S1 和 S2 裸枝和枝皮生物量均呈波浪形变化,其中S1 表现为先增加再下降,而S2 则与之相反;叶片生物量整体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其中S1 集中分布在树冠中上层,S2 主要分布在下层。S1 较S2 树冠上层生长竞争更激烈,已出现冠层严重的自然稀疏,叶生物量逐渐由下层转移至中上层。(3)生物量最优拟合模型为幂函数形式,分别为树冠总生物量[y=3。904(D²H)1。247]、冠裸枝[y=1。901(D2H)1。28]、冠枝皮[y=0。734(D2H)1。276]、叶片(y=3。86D2。791)。

    降香黄檀树冠生物量分布特征拟合方程

    短毛木耳的生物学特性与驯化栽培研究

    聂晨红周炳沼丰景韦仕岩...
    17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毛木耳是黑木耳的近似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高海拔地区,能较好地适应广西高温高湿的气候,目前有关短毛木耳驯化栽培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以野外采集的短毛木耳子实体(TY081)为材料,采用序列分析方法,建立短毛木耳鉴定的分子标记;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不同温度、碳源、氮源对短毛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用正交试验对培养基的碳、氮源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开发的分子标记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鉴别出短毛木耳;短毛木耳 TY081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 30℃,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黄豆粉;优化后的培养基碳氮组合为果糖、酵母浸粉,菌丝生长速度达 0。92 mm/d。短毛木耳TY081 在栽培菌袋中的发菌温度为 28℃,培养 60 d满袋,刺孔后大棚培养 10 d形成原基,子实体生长温度为 24℃,湿度为 85%,每袋的产量为 20。943 g(干质量)。

    短毛木耳分子验证生物学特性驯化栽培

    喷雾助剂对乙基多杀菌素药液在杧果叶片润湿铺展行为的影响

    潘波王冰洁杜长远林勇...
    180-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乙基多杀菌素是防治杧果蓟马的常用药剂之一,农药喷雾助剂的添加可以提高农药的药效。合理选择和使用助剂产品,对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测定添加 5 种不同类型、不同浓度的农药助剂产品后乙基多杀菌素药液的静态、动态表面张力,以及药液在杧果叶片正面、背面的接触角、铺展面积和蒸发时间,探究不同类型农药助剂产品在杧果叶片表面的润湿铺展行为。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助剂产品均能有效降低乙基多杀菌素药液的静态、动态表面张力,同时降低药液在叶片表面的接触角,提高药液在杧果叶片表面的铺展面积。除高分子类助剂(诺普信天盾)在叶片背面表现出抗蒸发性外,其他助剂产品均缩短了蒸发时间。不同类型的助剂产品在杧果叶片上的润湿性表现并不一致,有机硅类助剂(极润)润湿性最好,其余依次为硅酸金属复合盐类助剂(迈道)、改性植物油(迈飞)、橙皮精油(丹罗丰)、高分子类助剂(诺普信天盾)。通过比较不同处理组药液在杧果叶片正面、背面的润湿铺展行为,得出叶片背面比正面更难以被农药药液润湿。药液的理化性质和叶片的表面结构是影响喷雾液滴在叶片上润湿行为的重要因素。杧果蓟马常常在叶片背面活动取食,因此在防治杧果蓟马时,应根据助剂的类型、蓟马的为害特点选择合适的浓度,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类型助剂在杧果叶片上的润湿铺展行为,为合理选择使用农药喷雾助剂产品提供数据支撑。

    喷雾助剂表面张力接触角润湿面积干燥时间杧果

    轮作对香草兰病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邢诒彰洪珊杨劲明赵青云...
    189-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草兰是重要的天然香料经济作物,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严重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而作物轮作是防控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结合高通量测序方法,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轮作胡椒/斑兰叶/糯米香茶对香草兰病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撂荒和连作香草兰处理相比,轮作斑兰叶和糯米香茶显著降低了土壤中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数量,并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撂荒、连作和轮作显著诱导形成 3 种不同的群落结构,但轮作斑兰叶和糯米香茶结构相似。轮作后门水平上显著增加了优势细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及Rokubacteria门,以及优势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且属水平上增加了优势细菌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的相对丰度,即轮作胡椒后该属的相对丰度为 64。26%,轮作斑兰叶后相对丰度达到 98。54%,轮作糯米香茶后则为 63。07%。随机森林结果表明,轮作斑兰叶能特异激发Terriglobus属、克雷伯杆菌属(Kribbella)、粘球菌属(Myxococcus)细菌核心类群,以及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帚枝霉属(Sarocladium)真菌核心类群,且轮作斑兰叶后真菌群落物种间网络互作更紧密。轮作后显著提高土壤 pH,而土壤 pH、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是显著抑制病原菌的最重要指示因子。综合表明,在长期连作的香草兰土壤中轮作短期且经济价值高的香料作物斑兰叶,对缓解香草兰土传病害的发生效果较好。

    轮作香草兰斑兰叶根际微生物微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