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间
人间
人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性的污秽》的异化现象解读

    张呈敏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性的污秽》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文章试图分析《人性的污秽》中的异化现象,具体从作品中个体的自我异化、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异化现象进行解读,以拓宽对菲利普·罗斯的研究维度,揭露当代社会中仍广泛存在的人类异化的生存状态,引起现代人对异化现象的重视与反思。

    个体他人社会异化

    试论《耶路撒冷》的叙事特点及信仰隐喻

    李晴
    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耶路撒冷》作为七零后作家群写作的一支,在探索的过程中颇具创新意识。其个体化的叙述手法紧贴时代特质又不乏人文关怀,宗教背景下有关信仰的隐喻亦具有通向精神世界的救赎路径。此外,“耶路撒冷”本身的音韵美也是此部小说创作背景以及行文脉络的重点所在。

    耶路撒冷个体化叙事信仰

    论张爱玲小说叙事策略的审美现代性追求

    周明媛
    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进程,在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背景下,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文学立场为现代文学史留下别具一格而又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张爱玲作品叙事视角、叙事体式的分析,可以显示出其文学艺术的审美现代性追求。

    张爱玲叙事视角日常生活叙事审美现代性

    浅析蒋峰《白色流淌一片》中的悲剧意识

    常文娇
    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蒋峰作为青年先锋作家踏入文坛,但“先锋”只是蒋峰的表象,“悲怆”才是其内里的骨髓。本文探讨了蒋峰在长篇小说《白色流淌一片》中的悲剧意识,从死亡之悲、生存之悲、宿命之悲、人性之悲角度分析了其悲剧意识的表现形式,其悲剧意识不仅形成了小说的悲怆风格,而且表现出一种悲美特质。

    蒋峰白色流淌一片悲剧意识悲怆悲美

    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死亡隐喻

    郭争
    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隐喻丰富的长篇小说,以“死亡”为脉络贯穿于一个鄂温克部落从生存繁衍直至衰落的始终,隐喻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类的生存困境,引导人们进行对“死亡”背后蕴涵的关于社会和自然、生存与死亡的深刻思考。本文试从《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死亡”意象入手,运用莱考夫的西方文学隐喻理论,探究作品深刻而丰富的死亡隐喻。

    《额尔古纳河右岸》死亡隐喻

    《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原型分析

    刘连
    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以东方文化视角来阅读西方现代文学经典而造成误读,对于福克纳这样一位大量在作品中套用圣经框架、引用圣经典故的作家来说,只有深入考察福克纳和基督教文化的关系,以西方语境理解西方话语,才能对其作品有较为客观、深入的解读。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对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进行原型分析,进而深入探讨福克纳小说所展现的对于人类信仰升华的希望与期许。

    原型批评《喧哗与骚动》原型人物信仰重构

    《围城》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

    沈岳琳
    1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城》是一部举世闻名的旷世之作,其经典程度有目共睹,被各国语言翻译成很多版本。本文要赏析的是美国凯利女士的英译版。《围城》中的妙喻和言外之意是最值得读者品味和赏析的,同时也是译文的亮点之处。本文就第一章的对话中出现的言外之意的地方进行译文的赏析,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分别对应言外之意的三种翻译方法。通过英译本的欣赏和分析,来看一下言外之意的对等翻译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围城》翻译研究

    回归生活本真——从二元对立中分析小王子的爱与责任

    刘宇莹
    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王子》这部作品中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要素存在,这些二元对立因素共同组建成这部经典的童话故事。本文通过对小王子与其他小星球的人作对比和小王子的玫瑰和大花园里的玫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小王子追寻的精神空间——爱与责任,让读者体会生命的价值,回归生活的本真。

    二元对立责任小王子

    柏桦诗歌中的魏晋气质:从焦虑到逸乐

    李雅楠
    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柏桦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也是坚持汉语诗创作的诗人。他的创作经历三个阶段,从躁郁走向心态平静,最终归于于细微处坚守生命的逸乐。作为一位善于于民族源流中寻找精神力量的诗人,他继承了古典资源中的魏晋气质,他创作的心路历程也和魏晋士人精神历程一致。

    柏桦诗歌魏晋气质

    权利的游戏与博弈——略论《钢琴教师》

    潘悦
    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琴教师》颠覆了我们对传统看法。在耶利内克的笔下,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以音乐之名亵渎着音乐,人们从事着以艺术为手段的“圈地运动”。具体到埃里卡·科胡特这名女钢琴教师身上,作家用细致的笔法描绘了她的母亲以及她自己的变态心理和人格,其中充斥着母亲对女儿的残暴的令人窒息的控制欲,以及女儿对青年男子克雷默尔的伤害传递。在成长的过程中,女儿将母亲施加给自己的规训与惩罚报复式的传递到了学生身上,以一个小的窗口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疯癫与文明,而更多地则是描写女权与男权之间权利的游戏与博弈。

    颠覆伤害传递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