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间
人间
人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实践转向的比较

    王璐璐
    129-12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在实践理念中都具有思想维度的转向,通过比较,由本体论到认识论,认识论到存在论等各种实践转向,产生相似性与差异性来进行分析。通过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实践观对“世界”的认识来看待实践的转向问题,他们不仅提供了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而且让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世界”。

    实践转向唯物主义存在

    国内“关键期假说”研究综述

    曾静
    130-130,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研究一直充满争议,但是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关于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撰文评述和实证研究,来概述和总结国内学者关于“关键期假说”的争论,并探究该假说对国内外语教育的实际意义。

    二语习得关键期外语教育

    人文视野下佛教与缅甸伦理思想的研究

    张玉菊李娅琼
    13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是缅甸的国教,在缅甸已有上千年的传播历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佛教影响到了缅甸文化的方方面面, 成为缅甸民族文化的核心。

    宗教缅甸佛教伦理思想

    论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社会科学研究

    林纯纯
    13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认识社会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被实践检验过的一整套完备的方法理论体系,在当今中国社会,大到国家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确立运行、小到个人对社会科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工作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作为最基本与最核心的方法。如何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用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充分发挥其基本与核心作用,关系到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最终结果。

    社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尹海波
    13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有丰富内涵:除了物化概念的基本含义及物化现象的特性外,卢卡奇还分析了生产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物化理论;“物化意识” 理论更是有理论原创价值,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最后他对消除物化的途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卢卡奇物化

    《圣经》中的两性关系隐喻

    刘旭超李滟茹
    135-135页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吕天文姜波
    136-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矛盾突出,现代化危机日益严重,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秉承学派批判的传统,立足当代社会,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尤其在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方面,已经与现实社会发生严重偏离,因此哈贝马斯提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以此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性的危机。虽然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是却全面歪曲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哈贝马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姜璠
    137-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改革开放和对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面对西方国家“西化”和“分化”战略的威胁以及我国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网络和市场化对我国民众思想观念的负面影响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对我国各项事业的指导力,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指导地位,已成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研究中的一项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根据当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所面临的新问题、新特点,对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选择进行分析。

    意识形态话语权路径选择

    孟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张爽
    138-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一生总结出很多思想,他的道德思想涉及到政治、哲学、教育等几个方面,在当下这个道德缺失、社会混乱的时代背景下,孟子的思想对如今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可谓广泛而深刻。

    孟子教育思想现代价值

    《正义论》中“最少受惠者”视角下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

    朱晓妍周春光
    13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摘要 《正义论》中“最少受惠者”与现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在概念与内涵上很大程度存在共同性,本文吸收罗尔斯“差别原则”的精神要义,对完善我国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提出启示。

    关键词最少受惠者弱势群体权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