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一句出自《左传·昭公三年》。东汉服虔将“燠休”解释为痛念之声,谓陈氏也。西晋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对“燠休”的解释承袭了东汉服虔的看法。唐代编撰《五经正义》,清代修《十三经注疏》都沿袭了杜预解释;郭锡良、杨树达对“燠休”作的解释也基本沿袭杜预的说法。但东汉时期贾逵将“燠”解释成“厚”之义,“休”解释为“美”;金人王若虚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燠休”二字应为“温煦安息”之意,而非“痛念之声”;今人古文字学大家裘锡圭认为“燠休”应为“厚赐”的意思;李梦生则延续了裘锡圭的观点,也认为“燠休”是“厚赐”之意。那么它究竟是痛念之声还是有其他意义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燠,热在中也。从火,奥声。”①(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燠,热在中也。”《洪范》庶徵:“曰燠,曰寒。古多假奥为之。《传》曰:奥,暖也。从火奥声。热在中,故以奥会意。”依据这种释义,我认为“燠休”二字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即“燠”有“使百姓得到温暖”,“休”指“使百姓得到庇护”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