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间
人间
人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维吾尔族“箭服”探析

    刘方方
    49-4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阗“箭服”在维吾尔族女性服饰上别具一格,王铁男老师于2002年来到于阗县普鲁村,以图片的形式将身穿“箭服”的维吾尔女性介绍给世人。其“箭服”的“太里拜克”小帽子跟西藏阿里地区女性头饰中的小银碗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试想从吐蕃统治于阗时期的文化交流等方面来研究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于阗吐蕃箭服普鲁村

    从历史的角度浅谈翻译

    李沛霖
    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在人类历史长久以来的发展和演变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关键地位。本文拟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对翻译作一阐述。首先,笔者主要从促进交流、传承文明、推动社会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对翻译的历史价值进行简要分析;其次,笔者以社会因素,译者主体因素以及语言本身的发展为据点,以期阐明翻译的历史局限性;最后,结合上述内容,笔者将翻译与历史的关系概括为翻译中的历史,历史中的翻译,并提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

    翻译历史价值局限性

    《水经注》专名考

    刘田田郭萌萌陈包
    5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的著作。从书名来看,此书是为《水经》所作之注。《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文章从大量历史古籍出发,对《水经注》的专名形成过程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水经》《水经注》专名

    《左传》“燠休”解

    李若嫣
    5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一句出自《左传·昭公三年》。东汉服虔将“燠休”解释为痛念之声,谓陈氏也。西晋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对“燠休”的解释承袭了东汉服虔的看法。唐代编撰《五经正义》,清代修《十三经注疏》都沿袭了杜预解释;郭锡良、杨树达对“燠休”作的解释也基本沿袭杜预的说法。但东汉时期贾逵将“燠”解释成“厚”之义,“休”解释为“美”;金人王若虚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燠休”二字应为“温煦安息”之意,而非“痛念之声”;今人古文字学大家裘锡圭认为“燠休”应为“厚赐”的意思;李梦生则延续了裘锡圭的观点,也认为“燠休”是“厚赐”之意。那么它究竟是痛念之声还是有其他意义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燠,热在中也。从火,奥声。”①(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燠,热在中也。”《洪范》庶徵:“曰燠,曰寒。古多假奥为之。《传》曰:奥,暖也。从火奥声。热在中,故以奥会意。”依据这种释义,我认为“燠休”二字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即“燠”有“使百姓得到温暖”,“休”指“使百姓得到庇护”的意思。

    “燠休”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女性的地位与女性艺术的关系

    陈丽宇刘涛
    5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历史,古今中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很多以女性为体裁的艺术作品,如原始社会的《维纶堡的维纳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国唐朝《簪花仕女图》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没有女性形象,艺术史就难以存在。但是我们发现在19世纪以前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品的创作主体多是男性,而女性只是创作的客体,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女性的地位与女性艺术的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女性的地位女性艺术

    从《秋浦歌十七首》中的动物意象看李白的愁苦隐遁之情

    张前景
    55-5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秋浦歌十七首》中的动物意象丰富多样,且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感情色彩,与人物意象的分布形成鲜明对比。该组诗从前十首诗的侧重写动物到后七首诗的侧重写人物,在这意象构建中体现了李白因太愁苦而寄情山水,渐渐放下愁苦,走向隐遁,慢慢走向超脱的情感转变。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动物意象人物意象愁苦隐遁之情

    论慈禧太后一生之我见

    陈安琪
    57-5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生于1835年,卒于1908年,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她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份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亦是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执政清廷47载仅次于康熙帝和乾隆帝,人称清朝“无冕女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名句,此句为慈禧太后在1900年向列强宣战,在战败期间所下诏书中所示。无论是专业治史者,还是一般国民,每当读及这一段文字之时,无不痛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巨耻奇辱,多以为清廷此语是表示将最大限度的满足列强的各种侵略要求,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但不得不说她成功的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了一番事业,而我也挺好奇作为一名女人,16岁入宫,21岁生子,26岁守寡,40岁丧子,这样的一生她如何在风雨飘摇的清廷中度过的?同样地,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呢?

    慈禧叶赫那拉氏无冕女皇

    踵事增华:评《剑桥中国上古史:从文明的起源到前221年》

    谢励斌
    59-59,6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英国学者鲁唯一(Michael Loewe)与美国汉学家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等人所编著的《剑桥中国上古史:从文明的起源到公元前221年》(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已经于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尽管迄今为止该书中译本仍未面世而不免使人有遗珠之憾,但该书不仅反映了西方数代汉学家所秉持的迥异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素养而具有相当的学术性与可读性。而且该书的分析视角和学术思路也值得在中国先秦史研究中加以镜鉴,从而开拓并深入中国的先秦史研究的内容与视界。

    鲁唯一夏含夷剑桥中国上古史中国先秦史

    麟不自祥,孔不自圣——千秋之下话孔子

    冯斌
    6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真是一个神奇的时间段,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于公元前547年去世,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约生于公元前563年,古代文化于此时绽放出璀璨的花朵,为人类文明史带来一抹亮丽的色彩。而生于公元前551年的孔子,则又在这抹色彩中添上了华丽而浓郁的一笔!

    孔子思想历史

    论《京氏易传》乾卦之建候

    赵为亮
    6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汉易学家京房的《京氏易传》是易学史上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开后世熔阴阳五行、干支纳甲于一炉的风气之先,体系严密,影响很大。然而,对于书中乾卦的建候问题,颇有争议,学者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本文尝试分条析构,论其是非。最终得出乾卦建候应建上爻甲子至五爻己巳为是。

    京氏易传乾卦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