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间
人间
人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学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策略研究

    付会芳
    7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下,学生的阅读欲望受到了一定的压抑,教师只是单纯的想要向学生传授教学的知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理解需要了解的教学内容,这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的提升均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创新阅读教学的模式,倡导学生大量的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群文阅读就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说群文阅读是一种高效的中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策略

    书法训练对提高学生作文成绩的研究

    刘冠峰
    7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传统书写工具受到网络科技发展的冲击,学生淡化了对书法的重视,笔者认为加强写字训练,能帮助学生作文中准确把握词语,准确使用词语,也有助于准确地表达思想;有利于作文中表达出美好积极的情感;有利于提高作文的印象分;也能熏陶心灵、积淀文化素养。

    书法训练作文提高成绩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毛国胜
    7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三部分来具体阐述,分别是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从三个方面探讨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

    情感表达在陶艺创作课程中的运用

    孙乔乔
    7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艺创作课程是我们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力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陶艺技法进行创作,并学会创作思维的表达,在此课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往往不知如何进行个性的表达,故在此作简单的梳理。

    陶艺情感表达

    以绘施教益处多

    闫琼
    7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绘本中的插画多是由国内外著名画家所创作,其艺术表现力可见一斑。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正确应用绘本,不仅能够增加幼儿的审美情趣,还能够提高幼儿绘画兴趣和技巧,丰富幼儿情感体验,激发幼儿想象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绘本幼儿美术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的实践价值分析

    杨宪民
    7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命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重要内容,从肯定生命到尊重生命再到延续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孩子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观念,必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生命教育思想品德课实践融合

    试论摄影教学中的审美意识

    周欣
    7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摄影教学的现状普遍重技术而轻视审美及思想内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只强调科技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遇到问题也多是从器材的优劣和使用技巧方法中去寻求解决办法。要改变现状,必须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视觉感受力,使其美育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摄影教学审美艺术

    浅谈高中生如何爱上写作文

    郭社月
    7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除此之外,本文还将从积累、练习和修改三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文。

    观察积累练习修改

    润泽无声 育人育心

    何军
    80-80页

    独断教养型家庭中的青少年偏差行为分析

    顾伊楠
    81-8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社会认知及价值观念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实践证明:家庭教化健康,青少年的发展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反之,则会使儿女沾染恶习。现在许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的缘故,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采取了独断型的教育方式,在独断教养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容易有性格上的缺陷,也更容易产生偏差行为,最终甚至可能走上青少年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偏差行为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