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口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口学刊
人口学刊

尹豪

双月刊

1004-129X

rkxk@jlu.edu.cn

0431-85166391/

130012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人口学刊/Journal Population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创办最最早的人口学杂志之一,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口学专业刊物,是CSSCI入选刊物,全国中文报刊核心期刊,人口学类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孩政策下生育质量研究

    石智雷滕聪波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育质量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本文基于国内首个出生队列追踪调查——武汉出生队列追踪调查(WBCS)数据,以生命早期1 000天理论为基础,从孩子出生时和成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性和功能性两个方面构建生育质量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3 049个同一年份出生婴幼儿的生育质量指数,重点从养育模式、父母特征、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四个维度分析其影响因素.数据结果显示:城市家庭生育质量大多处于中等水平,但分化较为明显.城市家庭一孩、二孩的生育质量相差较小,随着孩次由二孩向更高孩次增加,生育质量明显降低.随着母亲年龄的增加,生育质量呈下降趋势,且这一趋势在母亲35岁以后更加明显.母亲受教育水平从初中及以下提升至高中/中专/技校对生育质量的边际效应更大.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家庭生育质量与养育模式、父母特征、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密切相关.随着婴幼儿成长发育环境向外的不断扩展,养育模式、父母特征、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对生育质量的影响逐渐减弱.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特征是影响婴幼儿生理性方面的重要因素,养育模式对功能性方面的影响贡献最高.

    三孩政策生育生育质量养育模式家庭

    我国已婚人群平衡工作与家庭冲突的困境——基于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效应分析

    王彦军黄旭鹏
    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作-家庭冲突是个体在工作领域与家庭领域之间扮演角色时,在某方面存在互不相容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我国已婚人群数量庞大,工作-家庭冲突已成为已婚人群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9年的基线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已婚人群受教育水平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会显著降低工作-家庭冲突的发生概率;在不同特征已婚人群中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一是受教育水平缓解已婚人群工作家庭矛盾的效应和途径具有性别差异,二是与青年已婚人群相比,中年已婚人群所接受的教育的沉淀效应更为显著,三是受教育水平缓解农村已婚人群工作-家庭冲突的效果明显高于城市已婚人群;在传导机制上,受教育水平主要通过提高工作获得、减少工作损失降低工作-家庭冲突的发生概率,而家庭融洽则在受教育水平与家庭-工作冲突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为改善我国已婚人群工作-家庭冲突状况,应大力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缩小地域和城乡教育差距;同时要为劳动者提供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就业市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应完善家庭支持政策,缓解家庭压力,建立普惠多元的托育服务体系,降低养育成本,打造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减轻赡养负担,构建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工作-家庭冲突受教育水平中介效应

    家庭负债、生育成本与二孩生育决策

    于欣晔冯永琦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负债是影响二孩生育决策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我国生育水平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2019),从家庭资产负债率与债务收入比两方面对我国居民家庭负债进行度量,研究家庭负债与生育成本对二孩生育决策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同时考察生育成本对家庭负债影响二孩生育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家庭负债的增加对二孩生育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生育成本的上升对二孩生育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从生育成本对家庭负债影响二孩生育的调节效应来看,生育成本的上升强化了家庭负债对二孩生育的抑制作用;从区域异质性来看,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家庭资产负债率和债务收入比的提升均显著抑制二孩生育,而在西部地区,家庭资产负债率对二孩生育的抑制作用显著;资产负债率提升对城镇和农村家庭二孩生育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而债务收入比提升仅对城镇家庭二孩生育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见,家庭负债和生育成本对我国居民家庭的二孩生育决策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我国积极生育政策目标应重点考虑提升居民收入,降低生育成本,减轻家庭负债压力,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家庭负债资产负债率债务收入比生育成本二孩生育

    中国老年照料行业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展望——以中老年女性为例

    封婷郑真真马仲雁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口照料需求巨大,提供照料的人数不足将持续制约老年照料行业发展.中老年女性是从事老年照料的主力,当前她们退休年龄和劳动参与率低,制约了劳动力供给.人口预测显示未来二三十年中老年女性数量处于历史高位,教育和健康水平提升,隔代抚育等家庭职责减轻,劳动力资源利用潜力大.本文参考澳大利亚和日本中老年女性在直接照料劳动力中的比例,结合我国人口和照料需求预测,预计中国2020-2050年对中老年女性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9.9%.2050年中国对45-64岁女性直接照料工作人员的需求将达到896万人至1 077万人.2040年前后中老年女性人口数量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老年照料行业对中老年女性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占相应年龄段女性人口的比例将在2040年之后快速增长,预计2050年达到6%左右.我国老年照料行业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匹配面临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劳动力属地化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低、家庭照料选择和照料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解决供求缺口需要打破家庭界线,依靠养老的社会大循环协调应对.建议完善退休制度、提高社保覆盖水平和灵活性、鼓励劳动力属地化和兼职化,推动中老年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和老年照料行业发展.

    老年照料行业劳动力中老年女性供需匹配

    老年失能的配偶溢出效应及性别差异研究

    宋月萍杨舒淇
    5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健康预期寿命增长滞后于预期寿命增长,中国老年失能问题严重,特别是女性老人的失能比例更高.但现有研究对老年失能性别差异的社会机制认识不足.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口外流使越来越多的老年夫妻与子女分开生活.以往对失能老人的研究集中在个体或者代际层面,少有以老年夫妻为主体的研究,忽视了老年夫妻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失能性别分化.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和2018年数据分析老人失能情况对其配偶存在的溢出效应以及该效应在机制和结果上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丈夫失能会显著提高女性老人的失能风险,而男性老人的失能风险却未显著受到妻子失能的影响.受照料的性别文化影响,尽管女性老人失能比例更高,但其在失能配偶照料上投入的时间要比男性老人长.此外,丈夫失能会对老年夫妻家庭经济水平造成负面影响,妻子失能则没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性别要素贯穿老年失能分化过程中,并通过照料和收入两种社会机制导致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更易受到配偶失能的影响.因此,失能老人相关的家庭安排和政策设计有必要考虑老年夫妻间的依存关系,特别要关注老年女性可能因老伴失能而面临的一系列生存困境.建议以长期护理保险和家庭照料补贴等政策缓解女性老人因配偶失能而遭受的溢出风险.

    失能性别溢出效应配偶

    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技能与工作变动

    苏妍逯进
    6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不仅会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产生调整作用,而且会通过就业创造效应和替代效应引发劳动力的工作变动.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创新四个维度综合衡量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引入CLDS微观数据库标识工作变动,进而基于宏微观数据匹配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工作变动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劳动力工作变动的概率.在使用Heckman两阶段回归解决样本选择偏差问题、采用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之后,结论仍然具有稳健性.从工作技能视角看,相对于工作中主要使用非常规工作技能的劳动力,使用中等常规技能和高等常规技能的员工更易发生工作变动.异质性分析发现劳动力的性别、教育水平、就业方式以及所处区域等特征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拓展分析表明随着数字经济渗透率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劳动力发生工作变动的概率呈下降趋势.基于研究结论,建议继续高质量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加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针对不同特征劳动力群体,根据劳动力市场新需求,引导劳动力及时提升自身工作技能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数字经济工作变动工作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

    机会不平等对就业水平和就业层级的影响

    张铭志边恕陈洋
    8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机会公平,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本文基于环境-努力二元因素分析框架,以机会不平等为分析工具,将"不合理的不平等"从"过高的不平等"中抽离出来,利用2010-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系统全面地分析县区层面机会不平等的发展趋势、成因分解及其对个体就业水平和就业层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事前参数法测度得出县区机会不平等在测度期内从30.43%小幅上升至31.49%,使用Shapley值分解法得出居住地环境和父辈教育环境对于机会不平等生成的贡献度较高.使用就业水平和就业层级表征个体就业"有没有"和"好不好",回归分析得出机会不平等的增加显著降低了个体就业水平和就业层级,该负面效应在女性或城镇劳动力群体中更为明显.稳健性采用改变机会不平等测度和改变样本选择后结论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机会不平等通过限制劳动力地区间流动、阻碍人力资本积累、强化职场用工性别歧视,进而对个体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对于公平的关注点应从事后结果公平转向事前机会公平,政策设计与实施应重视机会不平等加剧问题,政策重点放在降低甚至消除机会不平等.通过规范劳动力市场中企业、政府和市场的行为,减少不合理的制度性阻碍,促进就业市场机会公平,推动就业数量的合理增长和就业质量的有效提升.

    机会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就业水平就业层级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就业:传导路径与结构变化

    张慧智孙茹峰
    9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建设将对经济体系的诸多领域产生影响.通过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准实验,在探析政策对城市就业影响的基础上,基于2010-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事件研究法等评估该政策对城市就业的影响及传导路径.研究发现:"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城市就业水平,相较于非试点城市,政策推行使城市就业水平平均提升3.55%,该结论经过平行趋势、时间安慰剂、异常值敏感、剔除直辖市、倾向得分匹配以及政策排他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可以通过缓解劳动力配置扭曲与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作用于城市就业水平,缓解劳动力配置扭曲的促就业效应大于城市创业活跃度的效应.同时,"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在不同地理区位、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模以及互联网普及程度间存在差异性."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可以推动就业人口由低技术技能向高技术技能、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促进城市就业结构高级化转型.该结论明确了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就业效应,为我国在建设"网络强国"中稳定居民就业提供有益启示.结合研究结论,建议未来应充分发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就业过程中缓解劳动力配置扭曲与提升城市就业活跃度的功能,积极推进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互联网普及进程,进一步释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就业赋能效果.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宽带中国"战略就业劳动力配置扭曲创业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