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绵措施防洪排涝影响定量分析研究

    李尤潘兴瑶邸苏闯朱永华...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量化海绵措施对城市防洪排涝的影响,以典型城市区域万泉河流域为例,基于InfoWorks ICM构建综合洪涝模型,参考北京市地方标准,开展海绵措施规划与流域现状下垫面下不同重现期设计暴雨多情景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海绵措施能提高雨水管网排水能力,使得高于10 a一遇标准的管长增加7.59%,管段数增加8.98%;同时增强河道行洪能力,在10 a一遇至50 a一遇暴雨重现期下,峰值流量削减19.72%~39.36%,径流总量削减26.45%~37.88%,沿线入清河口最高水位平均下降0.35 m;还能缓解流域内涝积水,在5 a一遇至50 a一遇设计暴雨情景下,最大积水深度减小0.04~0.29 m,积水总面积减少14.89~45.13 hm2,积水总量减少30399.97~110114.24 m3.

    防洪排涝雨水管网河道行洪内涝积水海绵措施InfoWorksICM

    黄河流域用水演变特征及水资源情势识别研究

    杨翊辰刘柏君崔长勇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晰黄河用水演变特征、探究黄河未来水资源情势,对流域有效管理水资源、合理制定规划方案、优化布局重大水利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种方法开展了黄河流域用水演变特征分析、用水变化影响因素判别及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势识别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1980—2016年用水增长主要为城镇生活用水,37 a增加了37.0亿m3;2012—2016年工业用水量有所下降,2000—2016年农业用水量整体呈现减少特征,农业节水量能够满足新增灌溉面积用水需求;未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用水量仍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这可能会加剧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黄河流域2001—2016年总耗水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地表水是黄河流域主要水源,但现阶段流域用水仍无法摆脱对地下水的依赖,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考虑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河川径流量变化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生效前,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将日益凸显.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尚有一定的节水潜力,可通过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完善田间工程配套等措施实现流域深度节水.

    用水演变影响因素未来情势黄河

    优化引调水规则的跨流域水库联合调度研究

    秦仪婷杨侃何琦俞悦...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跨流域水库群最优供水调度问题,以忻定盆地-阳泉跨流域供水系统为例,结合该地区的水库群及供水区特点,优化引调水规则和供水规则,设置引水控制线和减少引水控制线将受水水库库容分为3个区间,设置调水控制线将水源水库库容划分为2个区间,以此建立跨流域水库联合调度模型进行合理调度.结合实例对优化后的引调水规则和优化模型的可行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引调水规则和调度模型减少了弃水量,提高了忻定盆地-阳泉跨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的引水效率.

    跨流域调水水库联合调度引水规则忻定盆地-阳泉

    水上光伏电站新模式下不同材料节水效益研究

    胡洪浩侍克斌毛海涛石祥...
    72-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有效结合光伏发电技术与防蒸发节水技术,选出一种综合效益更高的防蒸发材料,以节水效益为切入点,以干旱区水上光伏电站新模式最小单元体为研究对象,利用苯板、PVC浮板以及PE浮球作为防蒸发材料,对新模式节水效益进行研究,并进行投资回收期分析.结果表明:按照干旱区水上光伏电站新模式结构形式布置,在水面覆盖1 m2苯板、PVC浮板以及PE浮球年节水效率分别为95.92%、96.59%、83.18%;苯板的投资回收期最短,为1.59 a/9.57 a(节水用于工业/农业),综合考虑节水效率及经济性,最终选用苯板作为干旱区水上光伏电站新模式防蒸发材料.

    防蒸发材料水上光伏电站蒸发抑制率节水效益干旱区

    水利益共享理论及其应用概述

    康立芸孙周亮刘艳丽刘冀...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利益共享已成为解决跨境流域水资源利用问题的有效途径,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对其理论和实践作进一步的解读和阐释,系统概述了水利益共享理论体系,首先阐释了水利益共享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提出了各国合作意愿、利益共识一致、总体利益增加、利益公平分配等水利益共享应用的基本条件.分别从共享模式与实现过程两方面论述了水利益共享在跨境水资源利用中的应用,从利益创造和利益享有的角度提出了5种共享模式:共同维护,共同享有;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建设项目,受益补偿;建设项目,受损补偿;跨区利用,利益补偿.将水利益共享分为利益共享领域判识、利益共享模式确定、成本和利益核算、利益补偿分析4个步骤.

    跨境流域跨境水资源水利益利益共享

    集对多粒度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模型构建与验证

    张春英高瑞艳冯晓泽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满足用户进行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时的不同需求,针对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中各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综合考虑指标的多粒度特性,运用集对信息粒计算方法构建多粒度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模型.首先,分级别建立样本各个指标的集对关联度,根据正同度最大和负反度最小的等级,计算评价确定度;其次,计算各个指标的信息熵,根据熵的大小确定评价指标的重要度,分析不同指标子集下不同粒度的评价确定度,构建多粒度的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模型;最后,以我国12个代表性湖库为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与Gamma-云方法、改进粗-云方法、模糊可变集法、单一指标法、神经网络法以及投影寻踪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客观反映水体的实际状况,适用性更强.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集对分析集对信息粒属性重要度多粒度评价

    水库坝址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王鹏刘杰赵通阳雷雅凯...
    89-9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出山店水库坝址区是大坝工程建设的永久征地区,根据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按照坝址区生态修复的协调、功能复合、生境多样、易于维护管养原则,采用物理手段和生物手段相结合的技术,综合改良弃渣场土壤的入渗率和肥力;采用喷播类、加固填土类、铺挂类3种生态护坡类型对工程边坡进行生态修复;在坝后规划一条生态水系,以调节水位、减轻水体泛盐化、促进水生态修复;在坝址区生态修复工程中融入水文化,重点打造映山泉、金沙湖、聚贤湖3处水文化节点,作为淮河水利工程的特色补充.生态修复有效防止了坝址区水土流失,巩固了大坝主体工程的生态安全.

    坝址区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效果评价出山店水库

    基于改进TOPSIS与哈斯图耦合的水质评价模型

    彭琪张宇张强曾开帅...
    93-9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KL散度与TOPSIS结合优化了传统TOPSIS水质评价模型,为了使评价结果直观、可视化,将优化后的TOPSIS模型与哈斯图技术耦合,建立了基于KL散度的TOPSIS与哈斯图耦合的水质评价模型.北京某厂区周边村落地下水水样的实例分析表明,建立的水质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及合理性;最终评价结果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可视化更强;相对于传统TOPSIS水质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更精细化,且有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精确度.

    KL散度TOPSIS评价模型哈斯图水质评价

    新乡定国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

    李杲光陈艳范明鋆侯翠翠...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了解新乡定国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于2017年7月、2017年10月、2018年1月、2018年4月对定国湖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定国湖共发现浮游植物8门67属109种,其中绿藻门和蓝藻门最多,硅藻门次之;浮游植物丰度、相对丰度以及优势种存在明显季节变化,秋季浮游植物丰度最高,以蓝藻门的大型集胞藻为绝对优势种,冬季浮游植物丰度最低,硅藻门的相对丰度较高且优势种的种类较多;定国湖浮游植物丰度与Chl-a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DO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pH值、NH3-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对定国湖水质评价的结果为轻污染水平,水质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定国湖水质符合Ⅳ类水质标准,综合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与水质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来看,定国湖水质处于轻度污染水平.

    浮游植物水质评价新乡市定国湖

    不同污染类型底泥处理方式研究

    李敏张冠卿张会文孙淑雲...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不同污染类型底泥,其处理与处置方式存在差异,为使底泥处理与处置更加高效、合理,应对不同污染类型底泥的处理与处置方式进行分类、分区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高营养盐、重金属、有机物和复合污染等4类污染底泥的处理技术进行总结和梳理,并对工程中常用的原位覆盖、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化学修复技术应用效果和应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对于污染负荷大、污染物种类复杂的区域可采取底泥环保疏浚技术,并在疏浚后配合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强大的生态自净系统,其中疏浚淤泥需及时进行合理、安全的处置,对重金属单一污染淤泥采取"清淤干化+稳定化+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对有机物单一污染淤泥采取"清淤干化+化学氧化+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对复合污染淤泥采取"清淤干化+化学氧化+稳定化+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对于污染程度较轻的区域,可采取生态安全性高的原位控制技术,如原位覆盖技术,并辅以水生植被修复,其中辅助的生态修复工程需综合考虑水生动植物生长的水质、基质和外界条件,使其发挥最佳效果.

    底泥污染类型分类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