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内流区水能牧生态治理一体化开发模式研究

    张金良唐梅英张权杜媛杰...
    1-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我国能源发展步入以"双碳"目标为导向、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路径、以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新时代.结合双碳目标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黄河流域再生能源的要求,以黄河流域内流区丰富的风能、光能、土地资源及邻近的黄河河谷及支流河谷具备建设大规模抽水蓄能电站的条件为基础,充分利用抽水蓄能电站灵活调节能力与风电、光电的出力互补特性,并结合光伏电站进行牧业开发,形成能牧一体化开发模式,可建成超亿千瓦级的清洁能源基地和2.2万hm2的牧业基地,总装机容量规模近3.86亿kW,年发电量超6000亿kW·h,可养光伏羊约500万只,初步匡算每年可减少碳排放5.12亿t、减碳效益达215亿元.提出了所需水资源的解决途径,初步分析了建设能源基地的财务可行性.

    黄河流域内(闭)流区水土能牧一体化碳达峰碳中和跨流域调水

    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耦合协调及障碍因子研究

    刘建华王慧扬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同时"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将助推科技创新不断进步.为探究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及其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和低碳经济整体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各省(区)间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下游省份耦合协调度大于中上游省份.从时间维度看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耦合协调的一级指标平均障碍度排序依次为创新产出、绿色技术、创新投入、社会基础、生态环境,但由于区位条件、发展现状等不同,因此各省(区)关键障碍因子存在差异.

    科技创新低碳经济耦合协调障碍因子黄河流域

    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

    冯飞吴明阳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给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及有关研究提供参考,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5—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进行测度,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与面板门限效应模型对三者的内在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5—2020年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由0.4017增大到0.6030,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且仍有较大上升空间;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均能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但目前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促进效应较小,主要原因是目前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产业结构升级在科技创新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具有单门限效应,即产业结构升级达到一定水平时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明显增强.建议: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发挥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联动作用.

    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中介效应面板门限效应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申庆元
    19-2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是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为洞悉九大中心城市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基于新发展理念,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治理、民生福祉维度构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从综合水平、不同维度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处于波动变化状态;从各城市看,除西宁外,中心城市呈现"上游落后、中游欠发达、下游发达"局面.②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度上,郑州、青岛等城市处于领先地位;在创新驱动发展维度上,西安具有绝对优势,其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最高;在生态环境保护维度上,西宁的保护水平最高;在城市治理维度上,呼和浩特城市治理水平稍高,其他城市较低;在民生福祉维度上,青岛、郑州位于第一梯队,济南、太原、西安处于第二梯队,其他城市处于第三梯队.明晰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为进一步开展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时空预测分析、城市圈综合承载力讨论、时空演变因素探索、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熵权TOPSIS法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及时空格局

    张玉泽王爽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水平,保障流域用水安全、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运用DPSI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对2005—201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值呈波动上升趋势,水资源安全改善得益于状态和响应指标的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未能为水资源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而是形成了压力,水资源一定程度上也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约束;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省(区)间差异性减小,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青海水资源禀赋较好、水资源安全状态为Ⅳ级(较安全);陕西、内蒙古、山东经济相对发达、用水效率较高,水资源安全状态为Ⅲ级(中等安全);河南、甘肃、山西三省水资源安全由Ⅱ级(较不安全)改善为Ⅲ级(中等安全),仍有改善空间;宁夏水资源安全从Ⅰ级(不安全)演变为Ⅱ级(较不安全),水资源不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未来应遵循"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用水原则,努力提高流域水资源安全水平.

    水资源安全评价DPSIR模型熵值法黄河流域

    维持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稳定的泥沙处置方案

    鲁俊吴默溪安催花梁艳洁...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化环境下研究提出可以维持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稳定的泥沙处置方案对黄河下游乃至流域治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等手段,分析入黄泥沙的时空分布变化,认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的3个水库运用阶段输沙入海是泥沙处置的主导方式,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变为以水库拦沙为主导,大型水库是影响泥沙空间分布及河道冲淤的重要因子;黄河年均来沙8亿、6亿、3亿t情景,黄河下游无法实现河道和滩区稳定,拟定了5个泥沙处置方案,通过分析评价得到最优方案,即古贤、桃花峪水库+滩区生态治理方案,建设古贤水库可以基本实现黄河下游50 a河床不淤高,滩区生态治理能够消除"二级悬河",加上桃花峪水库可显著提高滩区防洪标准,综合评价该方案最优.

    滩区稳定泥沙处置方案评价黄河下游

    流域产输沙模型中考虑泥沙来源的动态粒径计算方法

    徐东坡周祖昊蔡静雅刘佳嘉...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反映泥沙粒径分布特征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提高流域产输沙模型的模拟精度,以黄河干流玛曲水文站以上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季节的泥沙来源不同这一特点,采用坡面、谷沟、河道各来源的泥沙量作为权重,基于WEP-SED分布式流域产输沙模型对流域产输沙过程中的综合泥沙中值粒径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并对采用泥沙固定粒径计算方法和不同来源的泥沙动态粒径计算方法的模型模拟的玛曲水文站输沙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采用泥沙固定粒径计算方法相比,采用泥沙动态粒径计算方法可有效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其NSE值从0.601提升至0.706;采用泥沙动态粒径计算方法模拟的泥沙中值粒径呈现汛期小、非汛期大的动态变化规律,其年内分布规律与实测资料一致.

    WEP-SED模型产输沙泥沙来源泥沙动态粒径玛曲水文站

    浅水方程大时间步长离散方法研究进展

    许仁义赵磊王远见徐波...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时间步长格式(LTS)作为一种高效的计算格式,在将其应用于求解双曲型偏微分方程时,能显著提高其计算效率.从其被提出至今已有40多a,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从线性标量方程出发,引出了LTS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过单波在一个时间步长内穿过多个单元,突破了CFL定理的限制.在将其扩展到非线性双曲守恒律时,出现了非线性波叠加、稀疏波断裂、振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通过巧妙的方法得到了解决,有的仍然悬而未决,这也是LTS将来研究的方向.

    浅水方程数值模拟大时间步长格式底坡源项

    小浪底水库高水位异重流出库条件及排沙影响因素分析

    王婷王远见闫振峰任智慧...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在保障下游防洪减淤及生活、生产、灌溉和生态用水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基于实测资料,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高水位异重流出库条件及排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高水位(235 m以上)运用期间异重流运行至坝前需满足两个条件:①入库洪水过程不小于3 d、细泥沙含量高于40%.②入库流量Q入 ≥4000 m3/s且入库含沙量S入>13.0 kg/m3,或者1700 m3/s<入库流量Q入<4000 m3/s且入库含沙量S入>86-0.018 Q入.水库排沙比η和蓄水体积与出库流量的比值(VwQ出)以及进出库流量的比值(Q入Q出)成反比关系.最大连续3d入库输沙率越大,水流动力越强,排沙效果越好.

    小浪底水库高水位异重流排沙水库调度

    小浪底水库横断面冲淤分布规律

    刘博伦杨飞王远见
    51-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水库库区横断面冲淤分布规律研究,对合理控制库区淤积形态的发展和长期保持水库有效库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测资料,分析2000—2020年小浪底水库汛期56个断面的冲淤变化,利用汛前、汛后横断面平均河底高程的差值,并结合形心相对深度判别横断面冲淤类型,得出小浪底水库横断面冲淤类型的时空分布及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汛期小浪底水库横断面的冲淤类型从坝前至库尾依次有水平抬高/主槽冲刷、水平抬高、淤槽为主、主槽冲刷以及冲淤不明显5种,且随着三角洲顶点向坝前推进,横断面冲淤类型沿程转化.

    水库淤积横断面淤积形态小浪底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