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在透水框架中的应用研究

    冯蒙张天成耿海彬李长永...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是一种河道护岸固脚结构物,采用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制作具有多重优越性.通过试验研究以钢纤维类型(铣削型、端钩型、波浪型)和钢纤维体积率(0.4%、0.8%、1.2%)为变量的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基本力学性能,采用不同类型钢纤维制备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浇筑成型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并对框架杆件进行分段切割、测试承载力,统计分析切割截面的钢纤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制备的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自密实性,完全满足无配筋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成型要求;随着钢纤维体积率增大,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增大;相同纤维体积率下,按照采用端钩型、铣削型和波浪型钢纤维,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抗拉强度依次增大;钢纤维沿框架杆长的分布与钢纤维类型和单根质量相关,轻细的端钩型钢纤维分布均匀且根数多,适用于制备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成型透水框架.

    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自密实性能力学性能纤维分布

    简析治河史探黄河现代治理之策

    赵广举穆兴民高鹏孙文义...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水患治理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几千年的治黄史可归结为下游治洪史.通过梳理历史时期治理黄河洪患的理念及实践,分析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指出黄河中游的泥沙是下游洪水灾害的策源地,总结提出"坚持林草植被为要的中游水土保持治河之本;强化下游河道疏浚,清理河床已淤老沙,保障下游河道冲淤平衡;保护金堤,后备流路畅通"的黄河现代治理之策.

    治黄史黄河水患治河理论治理对策

    基于多光谱影像的伪绿化率对地下水影响研究

    王铁生武珂王志瑾刘辉...
    60-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地面硬化率过大切断了大气降水对地下水垂直补给,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多光谱遥感估算地面硬化率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伪绿化率的概念,估算了地面硬化率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并分析了地面硬化率与径流量的关系.以郑州市金水区为实例,通过计算得出所调查的区域建设后径流量增大,地表径流增量约为建设前径流量的1.9倍,年平均大气地下水补给损失量占建设前补给量的85.3%~87.1%.遥感估测得出实际地面硬化率约为58.3%,伪绿化率约为20%,地下水补给损失量约为210万m3,与实际踏勘情况相符.

    多光谱遥感地面硬化率伪绿化率地下水

    煤炭矿井水利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郭欣伟白乐张楠刘政平...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规避矿井水利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科学合理评价矿井水利用风险程度,在明确矿井水利用风险概念的基础上,从工程条件、生态环境、技术水平、经济条件、政策法规和社会认可6个方面,分析提出矿井水利用供需全环节约束因素及风险点,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适用于煤炭矿井水利用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陕北典型煤矿进行了矿井水利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能够有效识别矿井水利用主要风险因素,并给出了相应风险等级评价结论.

    煤矿矿井水矿井水利用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水资源绿色效率评价模型研究

    金巍谭夏坤高菽菡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亟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基于水资源绿色效率本质内涵,梳理水资源绿色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混合可处置性视角下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模型,全面反映水资源在人文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综合利用效率,客观、真实地评价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结果表明:中国仍需加强水生态保护,提高人水和谐度.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水资源绿色效率DEA模型混合可处置性

    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李战国杨立伟卢亚丽张梅梅...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实现调水工程优化配置水资源,识别、分析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实施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基于可持续供应链视角,识别出水价、水质、移民政策等23个因素,采用DEMATEL方法定量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定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水工程供应链水质水量保证率、水质、生态补偿、对水源地居民的补偿机制、政府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等因素是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实施的关键因素.

    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影响因素DEMATEL方法

    基于BiLSTM-NFC的地下水埋深预测方法研究

    刘鑫韩宇平刘中培黄会平...
    80-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地下水埋深预测的精度,提出了双向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BiLSTM)融合非全连接神经网络(NFC)的深度学习模型.使用自适应矩估计优化函数(Adam),耦合双曲正切(Tanh)、软最大逻辑回归(Softmax)和线性整流单元(ReLU)3个激活函数,且将学习率设置为动态的,以黄河下游人民胜利渠灌区1993—2018年的地下水埋深预测为例,将BiLSTM-NFC与BiLSTM、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LSTM)及LSTM-NFC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向网络的性能优于单向网络,NFC可以防止过拟合,还能明显降低模型的均方误差(MSE);与BiLSTM、LSTM-NFC和LSTM相比,BiLSTM-NFC的学习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及泛化能力最强;BiLSTM-NFC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Acc)可以达到100%,最接近无偏估计,MSE比LSTM的减小96.60%,平均相对误差(MRE)减小85.63%,相关系数(r)增大34.81%;模型在图形处理单元(GPU)上比在中央处理单元(CPU)上训练时间明显缩短,合理设置多种激活函数可以解决单一激活函数的弊端;使用BiLSTM-NFC可以准确地预测地下水埋深的变化情况.

    地下水埋深预测双向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非全连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自适应矩估计优化函数耦合激活函数动态学习率

    深水条件下生态清淤技术应用研究

    刘建飞任红侠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库淤积导致有效库容减小,同时淤泥中的污染物不断释放到水体,使得水库水质变差,因此有必要对水库进行清淤.针对如何有效预防水库清淤过程中因底泥扰动而导致的水体二次污染、淤泥干化(固化)和合理利用、清淤污泥余水净化处理等关键问题,以通济桥水库为例,通过清淤设备选择、清淤施工工艺、淤泥资源化利用、施工期水体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水质监测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提出深水型环保绞吸式挖泥船开挖淤泥等水库生态清淤技术措施、生态清淤施工要点、淤泥资源化利用途径、清淤污泥余水净化处理及水域浊水拦截等施工期水体环境保护措施等.实践表明:这些措施的实施,能有效减少底泥扰动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好地解决了淤泥的资源化利用和清淤污泥余水净化处理问题,达到了生态清淤的目的.

    水库水环境生态清淤淤泥资源化利用通济桥水库

    墨累-达令河生态用水保障实践对黄河的启示

    黄金饶胜王夏晖张箫...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水结构不合理、流域生态系统退化是黄河流域和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梳理墨累⁃达令河流域生态用水保障实践中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对比分析了黄河流域和墨累⁃达令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用水保障管理体制机制、水权和水权交易机制等方面的特点,借鉴墨累⁃达令河流域生态用水保障的理念和方法,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用水保障管理的建议,包括健全流域生态用水管理的法律体系和管理协调机制、建立生态优先的管理思路、完善水权管理和交易机制、强化监督执法等.

    生态用水水权交易流域管理墨累⁃达令河流域黄河流域

    河流类型划分及其水生态环境治理技术路线图

    胡官正曾维华马冰然宋永会...
    98-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不同层级流域水污染态势呈现南北、东西、上下游时空差异性,为加强流域水系统差异化、精细化规划与管制,解决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选择缺乏针对性与适用性的问题,提高时序安排的科学性,弥补河流综合分类及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图研究的不足,建立了河流类型划分及其水生态环境治理技术路线图设计方法.以湟水流域小峡桥断面上游及其各支流为例,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社会经济与人口构建分类指标体系,以聚类分析将河段单元划分为水源保护与生态保育区、农田面源污染控制与水土保持区、工业点源污染控制与河道生态修复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区、城市CSO管制与河道黑臭水体修复区,基于"决策树"判别,从需求性分析与可靠性分析两方面出发,绘制各河段水生态环境治理技术路线图,并指出各类技术适宜的引进与应用时段.

    河流分类污染物特征解析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图湟水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