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新型淤地坝的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探讨

    张金良
    1-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超过23万km2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生态脆弱、民生发展滞后问题依然突出.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之一,存在溃决风险高、管护压力大、拦沙不充分三大痛点,导致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高标准免管护新型淤地坝的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其以高标准免管护淤地坝为统领,构建沟底、沟坡、沟缘、坡(塬)面立体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在人口相对聚集的区域强化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山上有林果、坡上有梯田、沟底有坝系、坝上有水有田、村村有产业,打造山青、水美、岸绿、村融、低碳、高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产业型、生态宜居型、生态旅游型新农村.

    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淤地坝黄土高原黄河流域

    黄河干流水风光一体化能源综合开发研究

    唐梅英张权姚帅姜勃...
    6-1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上中游干流已建、在建、规划的水电站及其周围的风光资源为对象,以水风光电出力特性及互补特性为基础,以风光电接入不增加水电站弃水并按照经济较优控制弃风、弃光率等为原则,开展黄河干流水风光一体化能源配置运行研究,结合互补运行特性、充分利用水电的调节能力、提高输电通道利用效率、统筹本地和外送消纳,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构建了黄河干流水风光能源配置模型和经济分析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计算,提出经济合理的水风光电装机规模配比方案,及黄河干流2025年、2035年水风光一体化发展目标和布局.

    水风光一体化清洁能源碳中和出力特性互补特性能源配置一体化运行黄河干流

    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治理水平测度与评价

    徐福祥徐浩刘艳芬赵常兵...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准确把脉黄河流域各省(区)贯彻落实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薄弱环节、提升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治理水平,在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生态保护、环境综合治理、人水关系调节、区域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复兴等5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政府主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治理水平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治理水平整体上还较低且各省(区)差异较大,上、中、下游间及上游地区各省(区)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在空间分布上综合评价分值及多数子系统评价分值呈现"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治理水平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黄河上、中、下游地区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治理中有各不相同的禀赋条件、优势和薄弱环节,上游地区生态资源禀赋较优、文化建设及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中游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人水关系亟待改善,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仍需提高.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各省(区)找准自身定位、选择合适的对标省份、逐步补强薄弱环节、提高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治理水平.

    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治理水平熵权TOPSIS模型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研究

    孙斌徐渭薛建春侯思杰...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发展质量及其辐射作用深刻影响着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为了给黄河流域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提供参考,以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体现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基于58个样本城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系统评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①从时间上看,黄河流域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城市群耦合协调等级由2000年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提升到2019年勉强协调或初级协调,在耦合协调状态演变过程中虽然不存在严重失调的情况,但耦合协调等级整体上仍然较低;②从空间上看,城市群间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兰西城市群耦合协调度较低且波动剧烈,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下游(东部)城市群>中游(中部)城市群>上游(西部)城市群;③从各城市群的样本城市看,城市群中的省会城市和核心城市耦合协调等级较高,而边缘城市耦合协调等级相对较低,尽管有些城市耦合协调度排名比较靠前但其周边城市耦合协调度较低,说明核心城市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针对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科学精准的发展政策、构建黄河流域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机制、进一步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区域级城市群中省会城市的辐射作用等建议.

    城市群城镇化生态保护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

    陕北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研究

    吴博华权全徐家隆刘一玮...
    22-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变暖,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容易造成滑坡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研究极端降水与露点和地表温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可以为未来极端降水趋势的预测及其灾害风险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以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基于1970—2017年6个气象站的资料,选取6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和空间插值法等分析其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极端降水对露点和地表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并评估其稳健性.结果表明:1970—2017年陕北黄土高原露点和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极端降水指数中除持续湿润指数略呈下降趋势外,年总降水量、日降水强度、强降水量、强降水天数和5d最大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南高北低"特征.日极端降水与露点温度的响应关系呈单调递增趋势,其响应强度均呈C-C标度,而日极端降水与地表温度的响应关系呈Hook结构,其在吴旗和横山站响应强度呈超C-C标度,在其余4个站均呈C-C标度,且日极端降水与露点温度的响应强度小于地表温度的.相比地表温度,极端降水与露点温度的响应关系更为稳健.

    极端降水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响应强度Hook结构陕北黄土高原

    2018年7月黄河流域降水异常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刘静王春青靳莉君张利娜...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黄河流域24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等,分析2018年7月黄河流域降水异常特征和大尺度环流特征,并进一步探讨海温对降水和环流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8年7月,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41.5%,为2000年以来第二多,其中兰州至托克托区间、山陕区间、泾渭河、汾河偏多明显.②2018年7月,欧亚地区大气环流出现明显异常,南亚高压异常加强东伸,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偏北,东亚中高纬环流呈现"西低东高"的形势,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一带受低压槽控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北,中高纬不断分裂南下的冷空气与副高西北侧的暖湿气流在黄河流域交汇,造成流域降水整体偏多.③前期春季异常偏冷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以及持续偏暖的中纬度北太平洋海温是造成大气环流以及黄河流域降水异常的重要外强迫因子.

    降水异常大气环流海温黄河流域

    基于逐5min时间分辨率的降雨—径流关系研究

    寇平浪许强王崔林徐建强...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域降雨和径流数据时间分辨率会直接影响流域尺度水文响应判断.以谢家山流域和高家山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8年7月26日到9月2日实地监测的9场降雨与径流的逐5 min实时响应关系,采用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降雨—径流的量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累计降雨量—累计径流量关系线性拟合效果好,基于拟合方程的斜率分析,高家山流域径流系数大于谢家山流域,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发现,这主要与硬化地面面积有关.②多数降雨径流事件都会经历降雨、渗透、径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降雨全部渗透,径流不会启动;第二阶段渗透持续进行,径流开始出现,降雨和径流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表明渗透率比较稳定;第三阶段开始时渗透率突然下降,在此阶段降雨会全部转化为径流,因此渗透可忽略不计.

    降雨—径流关系时间分辨率径流系数渗透水文响应黄土

    近60a河南省河川径流演变特征研究

    栗士棋杜付然程芳芳李柯星...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省地跨海河、黄河、长江、淮河四大流域,水资源问题突出,深入分析河川径流演变规律对河南省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河南省主要流域的6个代表水文站实测流量数据,利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分析了各代表站年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60 a河南省实测流量呈下降趋势,2000年后流量略有回升.自西向东,流量下降速率越来越大.全省径流突变后年平均流量减小,各站减小幅度均大于15%,北部流域突变年份较早,南部流域变化幅度较大.月平均流量总体呈减小态势,海河流域河南段、黄河流域河南段下降显著,达到5%显著性水平.除长江流域河南段外,全省月平均流量年内分配变化不大,从全省范围来看,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比例呈枯增丰减态势.

    河川径流演变特征典型流域河南省

    古代水文化代表事件梳理及其对现代黄河治理的借鉴

    刘璐左其亭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经济命脉、能源基地和生态屏障,黄河流域哺育了中华大地万千生灵.建立堤坝、河水分流等举措对防治洪水、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受黄河泥沙淤积、河道高悬、河堤管理不善等问题影响,黄河"淤堵、决口、改道"等事件时有发生,导致百姓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先秦时期的围堵改疏导、隋唐五代的修复旧渠建新渠、明代开新河、清代建立政令管理水事等措施,为现代堤坝整修、河道疏浚、水资源调配等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对古代水文化代表事件进行梳理,汲取先民治理黄河的历史经验,对现代黄河治理提供借鉴.

    黄河治理水文化事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治水方针高质量发展

    滩区公路对水库下游游荡型河段洪水及整治工程的影响

    刘明潇徐梦鑫朱勇杰孙东坡...
    49-5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河漫滩建设公路可能对河流行洪及整治工程产生干扰,为了兼顾河漫滩开发与河道行洪安全,必须对拟建工程选线进行科学分析与影响评价.以黄河小浪底水库下游右岸河漫滩内拟建公路为例,借助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法,首先研究了未来水沙条件下,公路涉及河段河床边界和控制断面洪水位的变化及预测确定方法;然后通过洪水数值模拟分析与冲刷计算,对有无工程建设的河道洪水位、河势变化及整治工程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滩区建路选线远离主槽、顺河道行洪方向布置,工程建设对漫滩大洪水的影响很轻微;预测未来25 a遭遇10000 m3/s漫滩洪水时,因建路引起局部行洪影响概化为3个阈值:洪水位壅高不超过0.06 m,主流流速增值不到1.6%,控导工程局部冲刷增量最大为0.17 m.研究河段整治工程体系与洪水河势有较好的互适性,可以维持中小洪水河势稳定,漫滩大洪水依然保持原有河势不变,拟建公路没有对整治工程增添新的不利影响.这种多角度的综合评估方法适用于水库影响下的游荡型河段.

    河漫滩线路河床边界河势,控导工程局部冲刷小浪底水库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