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水-能源-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李波严建飞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水、能源与环境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动态演变特征,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建立水-能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水-能源-环境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黄河流域水-能源-环境系统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在波动中上升,经历初级、中级协调两个阶段并有向良好协调类型演进的趋势,但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仍存在较大上升空间;水资源子系统起主导作用,并且2016年之后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能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建议针对当地情况,通过跨部门合作提升滞后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实现资源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的持续协调发展.

    水-能源-环境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耦合协调度黄河流域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用水量分解与测度

    秦腾
    64-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视角,采用Kaya扩展恒等式和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对1998—2019年我国用水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评估,重点探讨水-能源-粮食纽带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经济规模效应和人口效应的贡献率及其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工农业生产用水量逐渐减小,而居民生活用水量逐渐增大;水-能源-粮食纽带效应是抑制用水量增长的首要因素,其中能源-粮食纽带效应贡献最大,但是逐年波动幅度较大,而水-能源纽带效应和水-粮食纽带效应波动较小且从2001年起表现为持续的负效应;虽然研究期内技术进步效应对用水量的抑制效果开始减弱,但是以工农业能源强度下降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创新对用水量增长仍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工农业经济规模扩张推动了用水量的增长,且近年来工业经济规模效应强于农业经济规模效应;人口效应的贡献较小,但是内部效应却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城镇化、人口规模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对用水量增长均具有促进作用,而逆城镇化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则表现为抑制效应.

    水-能源-粮食水资源用水量Kaya扩展恒等式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水资源优化调配模型研究

    李承龙杨侃蔡玉棽薛晴...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缓解忻州-阳泉地区日益凸显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建立了以研究区供水、发电和生态为目标的区域水资源优化调配模型,同时提出了定权重目标比适应度函数,将复杂的多目标问题转化为易于求解的单目标问题.在求解模型过程中,使用S型递减函数计算惯性权重并结合定权重目标比适应度函数简化求解,改进了粒子群算法.通过丰、平、枯3种不同来水条件下的情景模拟验证发现:改进粒子群算法运行前期全局搜索能力得到提升、中期搜索速度加快、后期局部收敛能力得到保证,在求解过程中不易陷入局部最优解;根据模型计算得出的水资源优化调配方案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研究区域的供水要求、均衡优化年内水资源分配、平衡区域之间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协调各目标之间的满足情况,模型具有可行性.

    粒子群算法改进粒子群算法水资源优化调配忻州-阳泉地区

    云南一把伞季节性岩溶湖群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

    罗锐恒贺昌坤刘天云潘晓东...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溶水作为重要的生活和生产水源,是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资源,同时岩溶水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对岩溶演化有重要影响.以云南一把伞季节性岩溶湖群为研究对象,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和13 CDIC等方法对研究区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演化特征及水岩相互作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地下水受岩石化学风化作用控制,水化学类型为Ca-HCO3型;地下水中各类矿物在地下水径流路径上存在沉淀、溶解及阴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研究区地下水流动性整体较好,但在局部路径上存在阻塞,此处方解石和石膏矿物转移量相较于其他径流路径的大.

    同位素水化学特征水文地球化学一把伞岩溶湖群

    辽河口潮滩典型盐沼植被退化影响因素分析

    陈旭詹泽荣弓耘郭聪聪...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辽河口出现了水体污染、湿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导致潮滩典型盐沼植被翅碱蓬退化.基于2017—2020年辽河口潮滩湿地盐度、滩涂沉积质盐度等数据,结合遥感影像数据,解析辽河口湿地翅碱蓬退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与2017—2019年相比,2020年辽河口潮滩翅碱蓬面积显著增大;2017—2020年越靠近辽河口潮滩南部区域,翅碱蓬长势越差,直至退化为光滩;潮滩翅碱蓬面积与水体盐度变化趋势相反,辽河口水体盐度变化显著影响翅碱蓬的生长;辽河口潮滩湿地污染物具有同源性,主要来自于上游河流输送,潮滩湿地水体水质小范围内变化不会危害翅碱蓬生长;辽河口潮滩下游区域沉积质盐度显著高于上游区域的,沉积质盐度过高将抑制翅碱蓬生长,因此可通过调控沉积质盐度的方式促进翅碱蓬生长与定植.

    辽河口潮滩湿地翅碱蓬退化水盐平衡沉积质水质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青海省高寒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赵健赟丁圆圆杜梅杨静...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不同时空尺度的GIMMS NDVI和MODIS NDVI数据,构建了青海省1982—2018年长时序NDVI数据集,分析不同海拔、不同类型高寒植被覆盖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1982—2018年植被覆盖整体有所改善,中高海拔和高寒草原植被覆盖改善较为显著;西北部和中东部地区植被覆盖增加,南部及柴达木盆地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减少,不同时空尺度下获得的研究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规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1982—2018年研究区植被覆盖的增加与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显著相关,在3000 m以上部分草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与风速、日照时数显著相关;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等政策有效驱动了研究区植被覆盖的变化.

    NDVI多尺度时空变化高寒植被青海省

    郑州市"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其生态效应

    尹泽凯谭立峰贾琦
    93-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地区尤其是特大城市存在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失调等问题.以河南省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9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在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郑州市"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1990—2019年,生产与生态用地面积分别减少353.33、186.43 km2,生活用地面积增加539.76 km2,用地类型中转换面积最大的是农业生产用地,主要转换为城乡生活用地.②生产用地重心以东南向转移为主,生态用地重心迁移变化不大,生活用地重心东移3106 m.③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并于1990—2000年逐渐恶化,2000年以后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主城区外围持续蔓延,同时在中牟绿博园区和航空港区恶化明显.④郑州市同时存在着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农业生产用地向城乡生活用地转移、水域和林地生态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转移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生态效应郑州市

    黄河下游宽滩区及其沿线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

    杜鹏举孙煜航赵志杰李振山...
    9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覆盖度是反映黄河下游宽滩区生态环境状态的重要指标,其变化反映了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黄河下游宽滩区及其沿线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87年、1994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像元二分法,反演出植被覆盖度及其分级,利用一元线性趋势分析、转移矩阵法、重心迁移模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宽滩区沿线及宽滩区内植被覆盖整体呈改善趋势,且宽滩区内植被覆盖度在2003年之后与宽滩区沿线植被覆盖度差距逐渐减小并在2017年实现反超;黄河下游宽滩区沿线植被覆盖度年内变化呈现明显"双峰型"特征;河道收束和城镇化发展对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

    黄河下游宽滩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重心迁移相关性分析

    基于最大变化率的陕西省土壤侵蚀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赵宇豪李崇明何海珊王清涛...
    105-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省份和黄河的主要产沙区,为了给陕西省及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基于逐月降水量数据和土壤属性、NDVI、DEM、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RUSLE模型计算土壤侵蚀模数,并采用最大变化率法对2000—2015年陕西省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壤侵蚀分布异质性较强,剧烈和极强烈侵蚀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少数分布在关中地区北部区域;2000—2015年陕西省土壤侵蚀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陕北地区土壤侵蚀强度一直呈下降趋势、关中和陕南地区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陕西省土壤侵蚀强度时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2000—2005年为降雨侵蚀力和植被覆盖,2005—2015年为降雨侵蚀力,2000—2015年长时段总体上为植被覆盖;陕西省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变化主要驱动因子为植被覆盖和地形,其中榆林、铜川、宝鸡、西安、商洛、安康、汉中七市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植被覆盖,渭南、咸阳两市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地形,延安市的主要驱动因子为降雨侵蚀力.最大变化率法可用于识别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在识别时间变化主要驱动因子时对降雨侵蚀力极端值较为敏感,应尽量扩大时间步长以消除其影响.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最大变化率驱动因子RUSLE模型陕西省

    外洪含沙量对干渠泥沙淤积影响研究

    田鹏伟张思佳王志国杨会朋...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来洪水汇入干渠产生的泥沙淤积会减弱渠道过流能力,导致水体溢顶漫堤,严重影响堤岸边坡的稳定性.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外洪含沙量对干渠内断面流速横向分布、流速垂向分布、泥沙淤积过程及淤积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干渠中间位置受外洪和渠道边壁阻力的影响较小,其流速较大,洪口附近和渠道边壁处流速较小;在一定水深范围内流速随水深减小而增大,靠近水面时流速减小;外洪含沙量越大,泥沙淤积厚度越大,泥沙淤积起始位置和最大泥沙淤积厚度出现位置越靠近干渠上游.

    外洪含沙量干渠流速泥沙淤积